从文献看当代扬琴研究与理论发展现状

2017-01-30 22:10曹园园
北方音乐 2017年5期
关键词:扬琴乐曲技法

曹园园

(陕西爱乐乐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从文献看当代扬琴研究与理论发展现状

曹园园

(陕西爱乐乐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当代扬琴研究与理论发展迅速,从文献视角来分析相关发展现状,可为这一学科的未来发展带来参考,也可为扬琴演奏者们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扬琴;杨青;当代作品

近年来,大家开始了解到音乐创作是扬琴艺术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是提高扬琴演奏水平的直接手段,也是衡量扬琴艺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于扬琴作品的直接探讨非常重要。扬琴作品除了由扬琴演奏家自行创作外,也有专业作曲家的创作,对扬琴的发展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而本文主要是针对具有现代音乐风格的扬琴作品进行分析,现从当代扬琴音乐创作的情况以及相关研究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代扬琴音乐创作的情况

关于扬琴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欧洲起源说”、“南亚印度起源说”、“西亚起源说”等等,尽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扬琴是一件外来乐器”这一观点却早已深入人心。扬琴是民族乐器家族中最年轻的一种,因此扬琴作品无论在传统或现代曲目上,比起二胡、琵琶、古筝等乐器都显得较少。黎胜元《现代扬琴作品创作》一文,首先将扬琴发展的状况分成两个阶段,1949年前为第一阶段,1949 年到现今为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的作品称为传统作品,第二阶段创作的作品称为现代作品。但笔者认为对于作品的分类,并不适合完全以创作年代划分,年代划分只能作为参考用。1939 年张定和先生运用和声的技法写的扬琴独奏曲《桃源行》,就不属于传统作品的范围,因此作品的分类应该以作品的实质内容来作定位。第一阶段被称为传统作品基本上可分为四大流派:广东音乐扬琴、四川扬琴、江南丝竹扬琴、东北扬琴,这些传统作品有自己特有的演奏手法和地方风格,成为现代扬琴作品创作的基础。

笔者认为,可将现代作品创作分为初期─学习期─成熟期─繁荣期,以作品创作的状况和出版乐谱的多寡作为分期点。从这里可了解到近几十年由于经验的积累以及专业人才的增加,扬琴作品才较有规模且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李向颖《中国扬琴源流及当代发展》、崔莉《中国扬琴与作品研究》等论文都是参考此作品分期来作探讨与研究的。刘筝《简述新中国扬琴音乐的发展》一文从扬琴形制的发展带出扬琴作品的发展,认为这两种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芮伦宝在《对当前扬琴作品创作的思考》一文中,对近五十年扬琴创作的过程作了粗浅的整理,介绍了两类作品:传统风格的扬琴作品和目前普遍采用的现代作品。传统风格作品注重音乐旋律,展示了扬琴悠扬清脆、滑丽流畅等特点,为后来扬琴作品打下了基础。而现代作品乐曲较完整,有深度和难度,并提出扬琴作品的创作走向,他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既保留了民乐创作的旋律风格又增加多声部写法,更好的发挥扬琴演奏的新技法;(二)大胆、合理而有选择的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为我所用,表现在:1.曲式突破了传统慢快或慢渐快的节奏,很多采用了对比性的曲式结构;2.复调的运用拓宽了扬琴两手独立演奏的高难度技巧;3.调性运动、变化音群的借鉴;4.扬琴与乐队的组合,丰富和提高了扬琴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上述文字说明了现代扬琴作品增加了复声部和多声部的写法,此外借鉴西方作曲手法表现在曲式、旋律、调性和配器上的写法也较以往作品不同。

在戚梅《论二十世纪扬琴音乐的分期》论文中,将扬琴音乐分为三个时期:(一)转型期(二十世纪初至建国以前),(二)发展期(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三)成熟期(八、九十年代),对各个时期社会背景、乐器改革、乐曲创作和演奏技法进行阐述,将扬琴作品与时代的关系做了明确的界定。从文中可了解到扬琴作品早期由民间流传旋律加花变奏而成,经过摸索阶段的移植改编,到近年的专业创作,作品慢慢走向成熟。在八、九十年代扬琴音乐创作趋向多元化,分别体现在三个方面:1.题材更加丰富;2.体裁与形式更加多样化;3.由专业作曲家创作出大型乐曲和“新潮”扬琴作品。该文的第三部分与本文所要分析的作品同属一类。文中提及专业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和“新潮”扬琴作品,也就是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手法创作的作品突破以往传统的创作手法及演奏技法的运用,对扬琴作品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但作者提到由于这些作品往往过于炫耀技法,单纯追求速度及新的音响效果,忽视旋律表达情感的重要意义,因此作品只盛行在专业音乐学院中,没有得到广泛听众的认可。关于此项论述,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作品文本进行讨论,并不是所有作品都是在炫耀技法和单纯追求速度及音响效果,在西方二十世纪作品很多也被附上这样的评语,但这样的作品是时代下的产物,由于社会的转变造成音乐的不同,了解每个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并发展音乐的理论与创作实为演奏者和音乐研究者的重要工作。

二、对现代扬琴作品的研究

关于扬琴作品的分析与研究,目前数量上并不多,论文的面向仍然多集中在源流探讨、技法、四大流派等理论性的研究,但近年来由于作品的积累,开始出现对作品的分析与研究的论文。崔莉《中国扬琴与作品研究》一文对于中国扬琴传统作品及现代作品作了分类,在现代作品中并对四首作品《雨打芭蕉》、《翻身五更》、《红河的春天》、《林冲夜奔》作了概略性的分析。由于面向广大因此分析的角度也较于片面,且对与本文相关的作曲家作品背景也只略为介绍。较深入对于作品做分析与探讨的有刘音璇的《从〈双阙〉谈当代“新潮”扬琴作品及其演奏》,其研究主题与本文相似,皆在探讨现代扬琴作品带给扬琴的发展与创新,在文中对于现代扬琴作品有如下评述:……而新潮扬琴作品则采用当代西方新潮的创作技法,同时结合民族的音乐元素,大胆的进行融合与创造,同时不断发掘与开拓新的扬琴演奏技法,从而发展和提升了扬琴音乐的艺术境界和水准。在刘音璇的硕士论文中,主要分析《双阙》这首作品,是二胡与扬琴的二重奏作品,此篇文章也提及了扬琴在伴奏、合奏、重奏等形式里的功用,而本文只着重于扬琴为主的作品。此篇文章先探究新潮扬琴作品为何,并将所有新潮扬琴以演奏方式的不同作出归类,再分析其选定的曲目,从创作技法、音乐语言与乐曲结构三个面向来探讨,最后点出此乐曲在扬琴技法上的开拓和发展,包括新音色的发掘与运用、音乐节拍的不规律性以及新的节奏特点和强调演奏力度对比和张力的表现。这些特点显示现代音乐中旋律地位的退隐,作曲者注重节奏变化与音响的呈现。此外,李玲玲《对现代扬琴佳作〈觅〉的艺术处理》一文中,将演奏者自身的演奏经验及乐曲处理方法依乐曲的段落加以诠释与解说。李玲玲为此作品的首演者,因此文中所载的演奏与诠释方法将是笔者研究该曲主要的参考依据。现代作品的音乐内涵较不容易使人了解,然而此首作品在中间慢板段落有较多情绪的铺陈与表现,笔者认为有再深入讨论的必要。徐诗尧《现代扬琴作品之分析与诠释》硕士论文中,对《觅》的结构作了详细的乐曲分析,并和另两首现代扬琴作品做了联结,认为中国现代扬琴作品虽然借鉴了西方20 世纪现代作曲技法,但却体现着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涵养、文化、音乐美学思想等,是中国扬琴与其他体系扬琴间重要的差异。而《觅》的作曲家杨青先生有三首以“竹”作为题材的作品,也有前人对此作乐曲的分析与探讨,卢璐《清雅乐意赋竹韵─评杨青的三部“竹”题材作品》一文,陈述了杨青先生惯用的创作理念,将现代音乐语汇和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卢璐在《竹》曲的分析中,看出杨青先生惯用的旋律组织是四五度叠置及其衍生的二度音程为其旋律基因,这与《觅》的旋律动机雷同。

上述文章提供笔者对于各种扬琴作品更多面向的理解,也让笔者有不同的思维与方向,除了期刊与论文等文字资料外,笔者也搜集已出版之乐谱资料,诸如:刘月宁、刘音璇、杨菲《中外经典扬琴名曲》、桂习礼《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考级曲目》、李玲玲编的《扬琴演奏曲目》等等。这些作品中包含了数量众多的现代扬琴作品,可为演奏者们学习和研读提供良好的参考。

[1]黎胜元.现代扬琴作品的创作[J].人民音乐,1998(05):14-18.

[2]李向颖.中国扬琴源流及当代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

[3]崔莉.中国扬琴与作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4] 刘筝.简述新中国扬琴音乐的发展[J].音乐天地,2007(01):51-53.

[5]芮伦宝.对当前扬琴作品创作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1(02):41-43.

[6]戚梅.论二十世纪扬琴音乐的分期[D].山东师范大学,2005.

[7]刘音璇.从《双阕》谈当代“新潮”扬琴作品及其演奏[D].中央音乐学院,2007.

[8]李玲玲.对现代扬琴佳作《觅》的艺术处理[J].乐器,2006(11):42-43.

J632.51

A

猜你喜欢
扬琴乐曲技法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基于扬琴演奏中的音乐感知分析
父与子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精通拍摄技法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