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昆
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 100029
浅述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技术保护
郑艳昆*
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 100029
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记载了本民族的发展历史、风俗习惯和重大事迹等内容,不仅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也为我们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考。但是由于这些文字历史档案的年代较为久远,加上保护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因此许多文字历史档案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损毁问题。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这些珍贵档案进行数字化和电子化保存,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保护的一种可行性途径。
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保护现状;数字化技术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以现代化引领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体现时代特征。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具有价值珍贵性和保存困难性的特点,也直接决定了必须要改革档案管理手段,加强保护力度,文章首先对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构成和保护现状进行了概述,随后就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有效保护提出了几点建议。
理论上来说,所有刻有或记录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并具有一定的文字研究和保存价值文物,都可以看做为文字历史档案。总体来说,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古籍文书。其中古籍记录的内容较为多样,包括宗教、哲学、语言和历史等。古籍的来源丰富,数量较多,占到了现阶段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中的40%以上。文书的来源途径则相对单一,主要是少数民族部落或官方在处理民族事务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文件材料。虽然文书的存量较少,但是由于文书的书写较为规范、内容较为准确,因此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有很大帮助。第二类是石刻碑刻。早期少数民族在科技、经济等方面与汉族有一定差距,在造纸术推广之前,少数民族的文字主要有石刻或碑刻形式记录下来,例如云南省的《古吊桥纳西文摩崖》,就是通过石刻形式记录纳西族历史。另外,像青海、西藏等地区也发现大量刻有藏文的石经墙,都是文字历史档案的一种常见形式。
除了上述存量较大、较为常见的文字历史档案形式外,像印章、金属或陶瓷器物、瓦片以及兽皮等,也都是记录少数民族文字的一些常见载体,是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文字历史档案缺乏系统梳理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就组织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调查和统计工作。由于受技术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因此调查工作的开展范围十分有限。此外,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对于文字历史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视性不足,或是没有意识到这些文字历史档案的价值,也造成了部分文字历史档案出现磨损、丢失或毁坏等问题,给档案的统计和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虽然国家针对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保护工作一直在进行,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系统性的文字历史档案保护体系,档案缺乏科学梳理、归类无序化是现阶段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保护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二)文字历史档案丢失、损毁严重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少数民族文字的保存形式多种多样,竹简、兽皮、石碑等都是文字的常见载体。这些文字历史档案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或管理不当等原因的影响,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问题。例如云南省丽江某处记录有纳西文的岩壁,因为雨水冲刷和风力侵蚀,受损面积超过80%,保护和研究价值都大打折扣。而像古籍文书、竹简兽皮等容易馆藏的文字历史档案,也会由于现年较长而出现虫蛀、破损或字迹淡化而失去原有的价值。对于类似的文字历史档案来说,保存时间越久,保护难度越大。如何采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字历史档案保护措施,也成为现阶段档案馆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数字化技术的特点
1.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利用信息化设备将分布于不同载体上的少数民族文字转移到计算机中,是实现档案数字化保护的第一步。目前常用的档案信息数字化手段有三种:其一是利用扫描仪实现文字录入。扫描仪将收集到的图形信息,借助于像素点阵转化为二进制数据,然后再
由计算机转化成文字或数字。扫描仪的优点在于扫描录入速度快,但是容易出现乱码现象;其二是键盘输入。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少数民族文字识别,然后通过键盘将文字输入到计算机中,可以保证文字的准确性,但是处理速度较慢;其三是数码相机拍摄录入。原理类似于扫描仪,但是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文字的原有字样,不足之处在于拍摄过程中可能会对文字历史档案造成损害,一些珍贵文物不建议使用该方法。
2.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文字历史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就是在完成录入工作后,对数据库中的文字历史档案进行加工、分类和保存。目前,国内针对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处理的专业化软件有多种,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安装并使用管理软件。借助于管理软件,一方面是能够实现对的快速分类,分类标准包括文字内容、文字种类等,便于档案管理人员掌握这些文字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是对文字历史档案进行归纳整理,包括进行类别划分、等级加密和设置访问权限等。
(二)数字化档案的挖掘利用
我们借助于数字化技术保护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目的,在于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并对这些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和利用,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基础检索。信息快速检索是档案数字化技术的主要应用之一。由于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种类多、总量大,因此要想查找某一具体的档案文件,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分门别类的查询。而借助于数字化技术,管理人员只需要输入文字历史档案的相关信息(标题、民族类别、入档时间等),就能够利用关键词筛选的技术手段,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锁定与关键词相匹配的文字历史档案,大大提高了文字历史档案的查询效率。
2.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互联网的一大应用特性。而基于互联网建立而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自然也继承了信息共享的特性。这里的信息共享有两个层次的涵义:其一是内部信息共享,主要是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通过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包括文字历史档案的查询、管理等工作;其二是外部信息共享,包括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部门的联网,或是社会单位成立的文字历史档案管理网站等,通过信息共享提高社会研究价值,提高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社会效用。
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之后,其档案内容、管理软件、数据库系统等将转化为磁盘、光盘等电子档案进行保存,这又涉及到这些电子档案的保护与延续问题。具体保护措施有:
(一)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管理环境
如同文字历史档案的管理需要良好环境一样,数字化设备的正常运行也离不开完善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档案馆,所需要的信息化设备数量较多,重视空间环境的保护就显得尤其必要。总体来说,完善的数字化管理环境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保证机房空间环境充足。由于计算机或配套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会有发热现象,因此需要机房空间宽敞,便于进行通风散热;二是要加强机房内部的温湿度检测,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信息设备的运行性能;而空气湿度如果超过30%则容易导致主机受潮,时间长了还可能导致线路板腐蚀。因此需要将湿度控制在30%以下。三是防电磁场干扰。要避30奥斯特以上的磁场;在存有重要档案的库区,应设置测磁设备;磁带盒及档案柜无磁性、防尘并带有闭锁装置。
(二)实现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迁移
对较为特殊的少数民族文字电子档案,必须以原始形成的格式进行还原显示,可采用以下方式:(1)保存电子档案相关支持软件,即在保存电子档案的同时,将与电子档案相关的软件及整个应用系统一并保存,并与电子档案存贮在一起,恢复时,使之按本来的面目进行显示;(2)保存原始档案的电子图像,目前普遍采用的扫描仪录入和数码拍照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还原文字历史档案图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针对性选择;(3)保存电子档案的打印输出件或制成缩微品,这是最为稳妥的永久保存方法,通常对于价值较高的文字历史档案使用。
(三)加强对信息化档案文件的保护
为确保少数民族文字电子档案信息的可靠性,每年要对档案载体进行检测,采用等距抽样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样品数量不少于10%,以一个逻辑卷为单位。(1)外观检查。确认载体表面是否有物理损坏或变形,外表涂层是否清洁及有无霉斑出现等。(2)逻辑检测。采用专用或自行编制检测软件对载体上的信息进行读写校验。通过检测发现有出错的载体,须进行有效的修正或更新。少数民族文字电子档案应每4年拷贝一次,且原载体继续保留的时间不少于4年。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维护管理档案,对电子档案的检测、维护、拷贝等操作过程进行记录,避免发生人为的误操作或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必备条件。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记录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具有丰富的研究和保护价值。面对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遗失、损毁日益严重的现状,必须要借助于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实现在这些珍贵文字历史档案的保护。进而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字历史档案中有价值的信息,为下一步开展民族事务工作和促进全民族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1]朱如月,余敏章.浅谈电子政务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机遇与挑战——以松江区档案局为例[J].中国科技投资,2013(A19):317-318.
[2]马仁杰,张浩.论社会转型期档案信息化与档案信息伦理建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1):145-150.
[3]浙江省档案数据库建设调查组,韩李敏.档案信息化建设数据质量是关键——浙江省综合档案馆信息数据库建设调查报告[J].档案学研究,2012(03):45-48.
[4]王萍,赵丹阳.档案知识门户的构建——我国档案信息化服务突破方向[J].图书情报工作,2016,53(24):129-132.
G275.1;G
A
1006-0049-(2017)21-0001-02
郑艳昆,女,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编目部,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