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与学科融合
——2016北京·第五届全国乐器学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7-01-30 16:17朱嘉星李子晋
人民音乐 2017年4期
关键词:管风琴泛音声学

■朱嘉星 李子晋

多元视角与学科融合
——2016北京·第五届全国乐器学研讨会会议综述

■朱嘉星 李子晋

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承办、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协办的“2016北京·第五届全国乐器学研讨会”于2016年12月3—4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三十多个单位的一百余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一、代表和单位:多样的学缘结构

自2012年首届全国乐器学研讨会开始,该会议已连续召开四届,与往届会议相比,本届会议的参会人员的源域更为广阔,学缘结构更具层次性:既有国内的18所音乐院校,也有来自德国IBP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山西大学等非音乐专业,但在乐器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还有来自香港中乐团、中国杂技团、国家大剧院、新加坡华乐团、北京竹乐团等乐团的专家、艺术家以及乐器企业的代表。从参会人员来看,本届研讨会的与会人员涉及乐器研究、乐器表演、乐器制作等多个领域,这不仅有益于研讨空间的扩展,更为乐器学事业的发展注入多种助力。

二、议题及发言:纵深的学科发展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韩宝强致开幕辞并对乐器学研讨会的历史进行了介绍;随后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常务副主任付晓东和文化部民族民间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就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向大会致辞。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代表们分别就乐器声学与生态学、乐器音响分析与测量、乐器工艺与发展趋势、管风琴与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良、乐器学与教育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发言。

(一)“乐器声学与生态学”议题

多位学者就乐器声学以及乐器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上海音乐学院的应有勤在《乐器泛音的声学原理和类型——兼谈乐器泛音与泛音唱法的比较》的发言中对乐器泛音的不同发音原理和不同演奏法的详细分析,提出了乐器泛音有“自然泛音”与“人工泛音”的差异,也有“色彩泛音”与“直用泛音”的差异。区分出了乐器泛音的类型。在对乐器上泛音的不同发声方式作出比较的同时,把乐器的泛音与人声的泛音作了比较,提出了呼麦等泛音唱法属于用耦合共鸣来放大谐音的发声方法。

付晓东的发言侧重于人对于音色主观心理感知,在《乐器的音色——从定义、测量到认知》的发言中从物理(声学测量)与心理(主观感知)两个角度对乐器音色进行探讨与分析,进一步澄清对音色的理性认识。

浙江职业艺术学院饶文心的发言主要从乐器生态区域的角度对中亚的琉特类乐器进行研究,其在《中亚乐器生态区系的琉特类属》中提出“中亚乐器生态区系”既不是狭义的国家政体概念也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具有共性乐器特征类聚的生态区系范畴。而乐器生态区系的形成则一般会受到自然与人文双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韩宝强提出人们通常借用味觉或嗅觉语汇来表达对某种乐器音响特性的感受,并就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在《乐器味道背后的生态因素》的发言中就什么是乐器的“味道”;影响乐器“味道”的主要因素;乐器“味道”背后的生态因素分析三个层面进行了阐释及解读。

除此之外,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博就不同乐器形制与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的相关性的角度进行了发言。南京艺术学院刘文荣认为“应在历史语境中看待乐器”。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志刚提出了新疆乐器的发展与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有极大的相关性。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王丹则对21世纪以来维吾尔族乐器研究进行了相关的总结和评述。

(二)乐器音响分析与测量

乐器音响的分析与测量一直是乐器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次会议中多位参会代表就乐器音响的测量方法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式,拓展了乐器学研究的新视野。

中国计量研究院力学声学所牛峰在《消声室中乐器录音的初步探讨》的发言中提出使用消声室作为乐器音响采录环境在背景噪声、截至频率、墙面反射等方面有着以往采录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消声室进行采录可以降低其他变量对采录信号的影响,更好的分析乐器辐射声音的频谱和指向性等声学参数。

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工程力学实验中心余征跃在《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民族乐器发声原理理论及实验研究》的发言中提出利用数值仿真模拟的技术可以再现乐器从结构到振动发声最后到人耳听感的过程,实现乐器声学特性的可听化。既节省了民族乐器设计改进的周期和开支,又使得乐器设计改进有了更多创新创造的可能。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的杨阳提出了一种小提琴整体声振动和固件振动的测量系统及测量分解方法,在其《小提琴整体声振动和固件振动的测量系统及空腔振动的分解方法》的发言中对该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这项发明为小提琴制作过程中音色调整、声学品质客观鉴定以及小提琴教学与演奏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和方法。

苏州大学肖仲喆在《古筝声音时频分析与声谱图主干特征提取》的发言中对不同技法的古筝演奏音频进行相关的信号处理,进而尝试对不同古筝声音进行特征提取,通过乐曲声谱图主干提取能够有效地体现出组成乐曲的各音符的主要信息,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古筝曲的情绪提供基础。

(三)乐器工艺与发展趋势

除了乐器声学与乐器音响测量等理论层面的研究不同,乐器工艺学的研究与乐器制作以及乐器改良有着直接的作用,在此次的会议上,来自不同高校、乐团、企业的乐器工艺专家就自己相关的乐器工艺实践进行了发言。

新加坡华乐团黄德成在《论乐器标准制作尺寸的确认与超越》发言中提出虽然乐器当前有标准的制作尺寸,但是在音响和音色的层面来说还远远不够。他呼吁在乐器制作材料以及乐器制作者的人文感知能力和噪音听觉灵敏度两个方面进行提升,才能让乐器制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中国音乐学院李子晋在《乐器设计的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发言中以steel drum(钢鼓),hang drum(手碟鼓),oval(智能手碟豉)的发展系列为例解释智能乐器的定义,并指出当今智能工业的发展趋势及不同时代乐器与演奏场所的关系,最终提出乐器智能化是乐器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并对此种趋势提出三点思考:1.智能乐器在霍萨体系中的归属问题;2.乐器设计发展趋势在民族乐器中的表现;3.对音乐科技视野中的乐器学教学问题的思考。

会议上与智能乐器相关的发言还有西安音乐学院胡倩如工程师和Sound Magic首席技术官王逸驰先生,胡倩如认为智能钢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王逸驰则对智能乐器的定义、优势、劣势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除此之外,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的林龙平、林龙彬对福建南音洞箫的制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从替代材料的角度对福建南音洞箫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丰子一通过对各种数据平台的有关古琴制作工艺文献的搜集与分析,认为当前正处于古琴研究高速发展的时代;北京市竹乐团王巍从竹乐器的文化属性、材料优势、环保三个方面解释了竹子作为乐器制造材料的优势;中国戏曲学院刘正辉就使用环保仿生皮代替传统动物皮革的优点进行了说明;沈阳音乐学院赵广运就双排弦转调箜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

(四)管风琴和低音拉弦乐器专题

本次会议中,管风琴和低音拉弦乐器作为一个单独的板块。在此会议板块中,众多管风琴和低音拉弦乐器的专家都进行了发言。

杭州师大王晡在《西方音乐史学中的管风琴》的发言中从管风琴的起源和历史,管风琴的物质背景,管风琴的精神背景,中国的管风琴四个角度进行的介绍。其认为管风琴的历史体现了人的文化创造,体现了西方文化特有的典型属性。自组自足自成体系的独立乐器学科和图像学、工艺学、美学,尤其是音乐史学有密切的关系,使乐器学和其他学科保持互动,为乐器学理论提供立体的维度,深化它的理论体系,也是使学科发展前途光明的路径之一。

德国IBP声学研究所Judit Angster在会上就《德国斯图加特IBP音乐声学研究》进行了发言。管风琴是IBP音乐声学研究小组主要研究领域。为了能够帮助管风琴乐器的建造者,IBP声学研究所使用不同类型的现代测量技术对管风琴的音管进行实践性研究。作者提出了多种测量及分析方式,如分析静态声音和瞬态产生的声音;基于多普勒3D激光扫描技术的音管壁振动测量;借助传声器阵列测量音管的声辐射;应用激光多普勒风速仪和纹影技术对管口空气振动进行观测;使用高速相机对簧片运动进行观测;通过激光测量簧片振动;使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音管振动。通过采用上述测量技术,可以为不同乐器发声提供科学解释,同时这些研究能够提供新的科学结果和工具以便进一步改进乐器制造的艺术。

中国杂技团总工程师王建民根据低音弓弦乐器在制作实践中的发声效率进行了介绍,在《提高弓弦乐器发音效率的点滴体会》的发言中提出在保持乐器声音传导体系所涉及的零部件所必要的强度(刚度)外,最大限度地减掉多余的重量(质量),可以明显的提升乐器的最终发声效率,即将弓与弦的摩擦能量最大限度地转换为音频振动能量。

上海艺术研究所陈洁的发言针对中国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缺失原因、改良历程以及改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推广应用上的困难作出详细的阐明和梳理。同时,对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提出低音乐器的使用方案、研发方案,和建立“产学研”合力推广的长效事业,以期对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研制和开发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以及未来使用和推广的路径目标。

此外,长沙民乐团文正球和江苏凤灵乐器集团钱富民分别就各自发明的文琴和贝拉琴进行了题为《从文琴的设计制作谈民族低音乐器的发展》以及《新型低音拉弦乐器——贝拉琴研究与应用》的发言。香港中乐团阮仕春则着重对胡琴类乐器使用环保型材料(PET可再生的聚酯纤维皮)的优势进行了发言。

(五)乐器学与教育

与以往的乐器学会议不同,本次会议增加了音乐教育的相关议题,来自高校和企业的各位相关代表对乐器和音乐教育进行了相关的发言。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铁梅以为《中小学音乐课堂乐器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题认为乐器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表现、创造与提高人类音乐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北京龙羽时代科技有限公司魏剑羽和大连音教科教装备有限公司杨群力分别就其MIDI智能音乐电子示教板和多功能书桌式数码钢琴进行了展示。

三、总结与展望:理论的研究应用

乐器学研讨会自2012年第一次在北京举行,在这五年间乐器学研讨会的规模不断扩大,本次的会议规模达到空前的规模,并获得圆满的成功。来自高校、研究所、乐团以及企业的各位代表在会上交换了意见,并提出了诸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1.多位企业代表间接地提出乐器的声学测量技术应该与乐器的实际生产相结合,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同时希望专业院校可以多为行业培养更多的储备人才,为制造更多的优质乐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2.随着当前智能大潮的涌起,智能乐器也逐步风靡,在此次会议中,多位专家及业界代表都对智能乐器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和技术解读,与会人员均对这一新兴起的风潮寄予极大的期望。

3.本次会议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德国IBP研究所等众多理工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参与到会议中来,为乐器学会议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如何将现有的科学技术更好应用在乐器学的研究层面,也是众多与会代表所关心的问题,这也将是所有乐器学同仁共同努力的方向。

全国乐器学研讨会旨在为国内外乐器学同行们提供交流平台,我们希望通过会议的平台可以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并召集专家学者、乐器制造者们针对乐器学的学科理论、应用技术等若干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乐器学将会迎来更好的未来。

朱嘉星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实验员

李子晋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管风琴泛音声学
小提琴泛音演奏的原理与实践
电子管风琴曲《赛马》的演奏实践研究
和声在电子管风琴即兴演奏中的应用研究
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演奏技巧的对比性研究与思考
爱的就是这股Hi-Fi味 Davis Acoustics(戴维斯声学)Balthus 70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Diffus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扩散”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二)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 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
谈谈笛子的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