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云 贡 鸣
(楚雄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
19世纪初的俄罗斯已经出现了一些将本民族的音乐元素融入作品中的作曲家,但是他们的作品在本质上没有摆脱模仿西欧音乐的模式,内容老旧没有新意,本民族的音乐元素在这些人的音乐作品中只是绿叶陪衬鲜花的作用,直到格林卡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1812年的卫国之战,法国率军入侵俄国,俄罗斯军民齐心共抵外敌的战役,体现出全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1825年俄罗斯又发生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却唤醒了人民群众独立自强自由民主的信念,对于身处苦难中的人民群众奋起反抗,无疑起到了催化和鼓舞的作用。格林卡(MikhailGlinka,1804-1857)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缔造者。格林卡童年时期与少年时期都在自家的庄园里度过,自幼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小时候便表现出了对音乐的喜爱,他时常跑去舅舅家聆听农奴乐队演奏俄罗斯民歌,并向农奴乐师们学习乐器,自幼身处在如此浓郁的音乐氛围中为格林卡日后的音乐发展道路铺垫了基石。1818年至1822年在彼得堡寄宿学校期间,格林卡认识了一些青年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对于格林卡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33年格林卡凭据俄罗斯作曲家阿拉比耶夫(Alabieff)因狱中思念心上人卡佳.里姆斯卡娅.科尔萨卡瓦而创作的主题旋律进行改编,并结合俄罗斯民族音乐中的曲调素材创作了同名钢琴变奏曲《夜莺》。
钢琴变奏曲《夜莺》是一首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小调作品,引子部分一开始使用两串琶音渲染了氛围,再以三个柱式和弦进入主题。主题频繁转调,第三变奏开始,从e小调变为E大调。第四变奏乐曲回到了e小调,节拍由2/4变为6/8,节奏更为紧凑,旋律变得激泼,第221小节乐曲重新回到原调,逐渐增速到极为活泼,推至高潮最后以丰满响亮的和情热烈。第178小节节拍变回2/4,旋律柔和。第194小节转入同名大调,乐曲旋律变得活弦结束。乐曲中大量运用分解式和弦,充分体现了夜莺歌声优美婉转的特点。
演奏格林卡的这首钢琴曲《夜莺》并不需要太多高超的技巧,更多的是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洞察力和情感表现力,表达出整首曲子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格林卡钢琴曲《夜莺》的曲式结构为引子+主题+第一变奏+第二变奏+第三变奏+第四变奏+尾声。第1至4小节为引子,第5至39小节为主题,第40至74小节为第一变奏 ,第75至100小节为第二变奏,第101至147小节为第三变奏,第148至165小节为第四变奏,第166至261小节为尾声。
全曲的前四个小节为整首乐曲的引子,柔板速度,给人一种平和恬静的基调。一开始两串长琶音,好似幽幽山谷中传来竖琴那般迷人的声音,将夜景描绘的格外安静。弹奏时需要注意,两串琶音不可以拖泥带水或者浑浊不清,要求在柔板的速度下,从低到高每个音弹奏出颗粒分明,柔和干净的音色。弹奏休止符时,需要利用手腕带动整个乐曲的呼吸,营造出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三个柱式和弦的力量由强到弱,最后回归到具有沉稳感的三和弦中,慢慢进入主题。
主题有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特色的浪漫抒情曲。谱子上标有Andante con grazia,弹奏此段音乐时,要求右手指尖贴键弹奏,下键后,在保持时值准确的前提下,通过手腕带动手指奏出缠绵之意,不必着急于弹奏下一个音。由于这是首民歌改编的作品,弹奏时要注意歌唱性,特别是主题部分,要以歌唱的方式来表现。如夜莺低声清唱一般,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后半部分较之前半部分,速度略有加快,曲风轻快活泼,旋律中的一股热情,呈现出一种俄罗斯民间舞曲风格,此时要求区别于前半部分触键的缠绵之意,所以触键要轻快,音色明亮,音符跳跃灵动。33小节右手的八度沉稳有力,利用手臂将力量传递到琴键中,要控制力度,不能因砸琴而发出不悦耳的声音。35小节之后,左手旋律下行推进,渐行渐强,沉稳落到最后一个音符上,一气呵成,如同一支舞完美收场。
首先是第一变奏,主题旋律在各个声部来回交替完成第一变奏。一开始主题旋律在中声部,紧接着主题旋律转到高声部,因此应注意凸显旋律线条,着重弹出。第一乐段,弹奏右手的旋律时,要求使整个乐段流动起来,还要做到每一乐句的小呼吸。第48小节与第50小节之间,右手的倚音要求清脆灵动,不占用时值。第二乐段左手的织体与之前相比略有减少,风格也无较大差异,但更为活泼热烈。弹奏第二乐段时要注意左右两只手之间的呼应。特别注意伴奏织体,像是远方被风吹来的歌声一样,缥缈却又清晰。
其次是第二变奏,一开始就标有Risoluto,与前面的旋律形成对比,主题旋律转至低声部。第一乐段中前四小节右手的旋律要弹得清脆,特别是右手的几串六连音的下行跑动,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之音。第79小节开始,旋律宛如夜莺悠扬动听的歌声。右手弹奏时手指指尖灵活轻巧,手腕带动指尖弹奏,触键即起,不可矫揉做作。左手掌关节支撑,弹出饱满的音色。在即将进入第二乐段前,第一乐段右手旋律变成了三连音的节奏型,为接下来第二乐段右手旋律织体的变化做好准备。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较之,速度稍快。三连音旋律节奏要准确清晰,需要运用手腕,带动整个乐曲的连贯性和流畅性。第二乐段要注意凸显旋律线条,从mf到f逐渐加强最后一气呵成沉稳的落在八度音上,给人一种稳定的结束感。
其三是第三变奏,此时调式色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e小调转为E大调,旋律变得细腻而富有表现力,极力模仿夜莺婉转动听的啼叫。整个乐段低声部几乎都是三连音伴奏织体,要求弹得清晰柔和,如合唱中的低音伴唱,不可喧宾夺主。左手低音都是保持音,此时要求加强小指的独立性,需专门练习,加强小指的支撑力量。第105小节,左手的低音从四分音符变为二分音符,要留心乐句之间的连贯性。右手旋律中出现的倚音、回旋音和颤音,要注意时值和对位方式。第119小节和 第122小节出现的连音,要求准确快速弹奏,不要拖泥带水。练习时可以先慢再快,先强再弱,需用指尖弹奏,动作尽量放小,要求轻快。第125小节,乐曲回到原速,右手的旋律主题变得轻巧,此时弹奏小连音线的尾音时不可停留,一弹即起,利用手腕营造一种“扬起来”的感觉来,来体现“轻巧”二字。第141小节,同一个音的跳音处理,需要注意控制渐强的过程,不能让人有突兀的感觉。第145小节开始一步一步弱下来,p到pp,稳稳的结束。
其四是第四变奏,调性由E大调回归到一开始的e小调,节奏由2/4变为6/8,节奏更为紧凑,旋律也更为激情热烈。开头虽然是弱起小节但是依然要弹出“坚定”二字,与第三变奏的结束部分造就一种对比。运用指尖力量,二指的指关节要立住,弹出来的声音不能飘在空中,但也不能为求力度砸琴,发出噪音。紧接着右手的两串琶音,要求干净利落,并且快速果断的弹出,犹如陨落的流星划破夜空的宁静。前四小节需要左手连续快速的跑动,并留心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呼吸以及强弱的变化。接下来,左手的跳音,要弹得灵活,三个跳音加一个四分音符,就像是夜莺从枝头上跳跃停留。此时右手变为跑动音型,要注意弹奏时的清晰和准确。第156小节,有一个八度大跳,要眼比手快,丝毫不差按对琴键。这个乐句结束在三度音程上,需要控制力度。左手的音较低,整个音色容易浑浊,弹奏时踏板可以不用踩得太满,依据右手旋律来调整踏板的放踩。第157小节到第158小节有一段需要两只手配合得亲密无间的上行音阶,弹奏时不能有断开,要求左右手完美衔接,就像单手弹奏出来的音效。第161小节,左右手反向进行,由弱到强,右手半音阶跑动,力度不断加强。左手的跳音要求手腕平稳,手指贴键瞬间弹起,两手相辅相成直至乐段结束。
尾声的旋律从e小调转至E大调最后又回到了原调e小调后,乐曲在一片辉煌中结束。一开始四个相同模进的写法表现了夜莺坚强勇敢的品格。右手每一串上行音阶都是一次推进,力度不断增强。整个力度从p到mf再到ff最后是sf,要有音量层层递进的音响效果。第173小节以sf的力度强收,这里一定要弹得坚定果断,戛然而止,伴着几个休止符,缓缓进入后面四个小节。这里要注意是弱进,弱但不能虚,每个和弦贴键弹奏,手掌撑住,控制手指的力量,声音轻却扎实。五个和弦呈现下行状态,要渐行渐弱归于平静。第194小节,转为大调,乐曲旋律变得热情活跃,力度平稳递增不断加强至第220小节。从第221小节开始,乐曲重新回到了原调,出现了四个声部,主题旋律在右手的四五指,弹奏时要突出旋律,旋律音以外的音轻奏,做到能清晰听到旋律音,别的音如同伴唱一般。练习时,将右手单独拿出来练,有意识的着重弹奏旋律部分。第257小节开始慢慢渐弱直至第276小节最后一个音,等待所有音归于平静,再利用手腕带动呼吸接着往下弹。第277小节到第284小节为全曲最高潮,最辉煌的部分,力度由mf逐步加强至f最后到ff。右手的旋律跑动要求准确快速,一气呵成,旋律走向为上行,力度在弹奏中不断加强,推进至和弦。弹奏和弦部分,需要将腰背部力量传递到指尖,手掌支撑,手指贴键,瞬间发力,将力量沉到琴键底,趁着休止放松手部,接着弹下一个和弦,贯穿所有力量达到气势恢宏的效果,最终完满结束全曲。
从格林卡改编的这首钢琴变奏曲《夜莺》可以看出,四个变奏围绕着主题展开,整首乐曲融入了大量的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穿插了俄罗斯民间舞曲节奏,作者以夜莺象征祖国,将情感注入到每个音符,用音乐传达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这首钢琴曲由俄罗斯人民耳熟能详的声乐曲《夜莺》改编,在外敌侵略时,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着俄罗斯人民奋勇抗敌,保卫家园。
[1]鲁燕玲.影响格林卡音乐创作的几个主要因素[硕士][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11.
[2]黄丹霞.格林卡《夜莺》与李斯特《夜莺》比较研究[硕士][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3]李婕,李锐华.“夜莺主题”——民族精神的传承[J].读与写,2011
[4]马尔蒂诺夫,李尔存.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
[5]于润祥.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