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洁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广西地处我国的南疆,素有“歌海”之称。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大发展,广西民歌创作也进入了高峰时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由诗人古笛作词、黄有异作曲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成为广西民歌中的经典,至今传唱不衰。尔后,涌现了曾宪瑞、黄淑子、麦展穗等词作家和苏铁、傅磬、林海东等作曲家。《晨雾中牛铃在响》《春回大地》《回眸》《可爱的南宁》《爱我中华》《农民的歌》《壮乡三月天》《老王》等一批动人心弦的歌曲相继推出。新世纪前后,广西民歌创作更是进入了热情爆发、人气鼎沸的时代。自1999年来,广西原创歌曲已达到千余首。《三月三,九月九》《壮族大歌》《摆呀摆》《瑶山青》《家乡》《壮家妹》《乡村社戏》《美丽神奇的地方》《山歌牵出月亮来》等一首首风格各异、独具韵味的佳作脱颖而出。最近几年来,则是以一大批签约作家为主力军,依托于南京国际民歌艺术节这一平台,推出了《挑着好日子山过山》《尼的呀黑衣壮》《画哥哥》《歌声飞过九重天》《山寨等你来》等佳作。今天的广西民歌,可谓是数量众多,类型多样,风格各异,传播广泛,为民歌的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西民歌是各族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作而成的。而近当代以来,伴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集体性创作已经为专业创作所取代。广大民间艺人、音乐工作者等成为了广西民歌新的创作主体。所以采用何种方式来丰富创作队伍,提升创作水平,就成为了民歌产业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具体来说,可以对以下几种方式予以完善和提高。
首先是签约创作。所谓签约创作,是指按照双方都认可的约定、合同进行创作。对此广西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早在新世纪初,广西就实施了签约制度,由广西音协和经过选拔而出的七位词曲作家签订协议,应约方要在聘期内创作和推出一定数量的广西民歌作品,而且要求在省级或国家级音乐比赛中获奖。而这些签约创作者也是不负众望,多次深入民间采风,创作出了《挑着好日子山过山》《瑶山青》《三月三,九月九》等民族性、时代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这种由本地人创作出的本地歌,无疑是最正宗的,也是更具艺术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因此这种签约创作还要继续实施,并根据当下的市场化需要进行灵活调整,使这些签约创作者成为创作队伍中的主力军。
其次为邀约创作。为了获得更丰富的创作成果,还应该在签约创作的基础上主动寻找外援,邀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音乐家为广西写歌。这些广西之外的创作者,往往能够以外来者的身份,从新的视角进行创作。以南宁民歌节主题歌《大地飞歌》为例,词作者郑南是广州人,曲作者是徐沛东是北京人。从歌词来看,全曲围绕着“唱歌”这一主题进行描绘,以精准的意象和行为展示出了不同类型的广西民歌,突出了广西“歌海”的特点,唱出了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社会发展的赞美与祝福。从旋律来看,作者先是采用悠长和宽广的旋律线,然后利用四拍子的强弱规律让旋律线起伏有致的向前发展,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坚定有力的情绪。整个作品既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又与广西本土创作者的作品有着明显不同,获得了和而不同的效果。因此应该在合适的条件下,邀请更多名家走进广西,为广西写歌,不仅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创作效果,还可以借助这些名家的名人效应,提高广西民歌的知名度,推动作品在全国、全世界的传唱。
最后是全民创作。作为土生土长的歌唱艺术,广西民歌是有着雄厚群众基础的,许多民间艺人和音乐爱好者,也曾经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对此有充分的重视,以切实可行的方式激发起民众的创作热情。以广西原创歌曲春节晚会为例,作为广西优秀原创歌曲的展播平台,该晚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不仅为诸多优秀作品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创作者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营造出了全民参与创作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广西音协还定期邀请名家名师进行讲座和辅导,充分满足了创作者学习和提高的需要。可以看出,当代广西民歌创作主体是十分多元化的,从根本上保证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真正为产业化发展打好了基础。
创作标准的建立,能够让创作者对创做什么,怎样创作等问题有明确的认识。结合广西民歌产业化发展“立足本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目标来看,可以将产业化背景下的广西民歌创作标准归结为民族化、时代化和市场化三个方面。
首先是民族化。广西民歌是由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民族性是其最根本的属性。但是当代创作该如何体现出这种民族性呢?有的创作者认为必须要使用传统民歌的素材和技法,甚至旋律必须由“3673”或“52562”这几个特定的音符所构成,才是地道的广西民歌。这种看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还人为的给创作加上了一道紧箍咒。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化,不是使用一些素材和技法这般简单,而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身份的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彰显。广西民歌之所以世代相传并成为民族文化的根脉,正是这种民族性使然。因此在当代创作中,还需要创作者对广西民歌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体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深刻表现风土人情内在的民族精神,生动刻画民俗事象背后的民族性格,构建起当代广西民歌的民族符号。
其次是时代性。党的总书记曾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语道出了文艺所具有的时代性特点,也是对当代广西民歌创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当代广西民歌创作中,应创作出更多为当代观众所喜闻乐见,又被后世子孙所熟知和认可的作品,使之成为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第一是准确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即当下这个时代与以往有着怎样的不同,呈现出了那些新貌。如《三月三,九月九》这首歌曲,先是抛出了“为什么家乡这么美”的疑问,然后给出了“各族兄弟手挽手”的答案,一问一答,表现的正是当代各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时代新风。第二是生动描绘时代风尚。时代风尚就是当代人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追求,以此为表现对象,能够充分拉近作品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如《春到仡佬冲》,表现的就是仡佬族人民在美丽新村寨放声歌唱的欢欣场景,唱出了仡佬族人民的心声。通过这种时代性追求,真正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做。”
最后是市场化。提高广西民歌的创作数量和质量,乃是为了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因此在创作中也应该体现出市场化特点,满足市场发展需要。第一是进行适应性创作。考虑到不同观众有着不同的审美需要,所以创作中应尽可能的体现出适应性特点,最大化的兼顾不同观众的口味,使作品受到最广泛的认可,由此产生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不是过于主观化,使作品只能得到少部分人的认可和喜欢,忽视市场的需要;第二是进行针对性创作。长期以来,广西民歌创作和演唱的脱节,让歌曲的推广和传播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有必要进行针对性创作,为某一个演唱者、演唱团体等量身打造作品,并在音像制作、媒体宣传等方面全面市场化,获得歌红人也红的良好效果。而不是之前的养在深闺人未识。
以上三个标准,既是符合艺术创作本质规律的,也是广西民歌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应该成为当代创作者的重要理念和追求。
传统的广西民歌,在传播机制和渠道方面是有着较大局限的。一方面是由地域特点所导致的封闭性,使其只能在本地和周边流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壮族等少数民族没有统一的文字,多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使传播范围受到了限制。显然不符合产业化背景下传播和推广的需要,所以以全新的方式对作品进行宣传,已经是刻不容缓。
首先是创新传播载体。时代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为当代广西民歌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多种新的载体,如果能予以有效的利用,必将获得全新的宣传效果。如节庆活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国内外著名的音乐节庆活动,来自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在民歌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诸多新人新作也借助于该平台得到了展示。经过多年的发展滞后,已经成为了当代广西民歌发展的主阵地。又如各类晚会、演出活动。2016年春晚,流行歌手谭维维和多位华阴老腔艺人共同演出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在当晚就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两天内占领了央视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重要位置,春晚的传播效果可见一斑。对此广西民歌也完全可以效仿,创作出具有针对性的作品,辅以契合的表演形式,积极参与到各类演出活动中。此外还有互联网、影视、歌唱比赛等,也都应成为广西民歌新的传承载体,不仅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还可以有效带动多种产业的共同发展。
其次是打造专题演出。山水实景演出是近年来在全国广泛流行的音乐演出形式,与一般演出相比,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主题鲜明。如开山之作《印象·刘三姐》就是以广西民歌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另一个是情境真实。因为是实景,所以能真实再现这门艺术的原始存在环境,由此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欣赏感受。这两个特点与民歌是十分契合的,正是民歌最佳的展示形式。所以广西各地区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打造更多的广西民歌山水实景演出,成为当地民歌产业化发展的拳头产品,并与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形成互动,获得多方共赢的效果。
最后是融入日常生活。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民歌的欣赏者,也是传播者。将人本身作为传播媒介和载体是永不过时的。所以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拉近广西民歌和当代人的距离,让其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传唱。如广西的地方高校。音乐鉴赏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对此完全可以将一些新人新作融入其中,既满足了艺术教育的需要,也为广西民歌培育了新的传承者。又如城市社区。近年来,城市社区的各类音乐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而地方群众文化部门则可以以此为契机,对一些作品以欣赏或学唱的形式进行宣传,先实现小范围的普及,再在此基础上获得以点带面的传播效果。可以看出,要想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规模,就必须对传播理念、传播机制、传播载体等进行一系列革新,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让诸多作品在短时间内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欢。
综上所述,近年来,广西民歌的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国内外瞩目的成就,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广西民歌的创作中,打造出更多的精品,并以合适的方式进行推广,更好的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体现出当代人对这门艺术发展做出的独到贡献。
[1]高尚学.广西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策略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2]韦芳.当代背景下广西民歌的传播类型与发展道路初探[J].戏剧之家,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