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默
(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216)
《小步舞曲》最初是在法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的舞蹈音乐形式,之后逐渐进入到宫廷之中,变为贵族们争相学习的一种舞蹈,其采用的基本为3/4拍,节奏相对比较平稳,风格也属于轻巧、明快、典雅的类别。《G大调小步舞曲》整部乐曲的结构非常完成,拍子的排列也十分规范,本身带有古典舞曲应当具备的各类特点,这也是该舞曲在当时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贝多芬全名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他出生于德国一个名为波恩的小镇。作为德国杰出音乐家和维也纳古典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贝多芬也是现今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通过对贝多芬创作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所有的作品都受到了18世纪兴起的启蒙运动以及同时期德国狂飙的突进运动影响,带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与之前的音乐家相比,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涉及到了当时已经出现的所有音乐题材,在音乐表现上,可以说是极大地提高了钢琴的音乐表现能力,让当时的交响乐带有了一种戏剧化的表演效果,极大地推动了交响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此同时,因为贝多芬本身创作的思维非常广泛、乐曲中带有的感情也十分深邃,在创作钢琴曲时,比较偏重于使用扩充奏鸣的曲式,使得其钢琴曲的创作形式也较为多样。
小步舞曲,又被音译为“米奴哀特”,起源于法国勃列坦省民间的一种三拍子的舞蹈。在17世纪50年代,法国皇帝路易十六提倡在贵族聚会中表演小步舞曲,这使得小步舞曲开始在宫廷与贵族中流行起来,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又流传到欧洲各国,形成了一种典雅、庄严、中速的表演风格。到17世纪下半叶,德国的巴海贝尔和法国的吕律对小步舞曲的演奏方式进行改进,形成了大三段的乐曲题材。[1]改进后的小步舞曲前后两大基本相同,情绪较为欢快、是全奏;中段比较优雅、娴静,同前后两段相对来讲更加的鲜明,但此种小步舞曲仅限于使用木管三重奏的演奏方式。
在贝多芬所处的时代,《小步舞曲》可以说是极为盛行,同其他作家的《小步舞曲》相比,贝多芬创作的《G大调小步舞曲》最为通俗和著名,先后被改编为轻音乐、弦乐四重奏和小提琴独奏等不同形式的曲目,并被后人命名为“贝多芬小步舞曲”。在17世纪90年代前后,住在维也纳的贝多芬先后创作了十多首小步舞曲,《G大调小步舞曲》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种。一般的小步舞曲都是A段为表情丰富的快板、B段是慢板,但《G大调小步舞曲》前后两段都属于较为典雅、缓慢的风格;中段则比较轻快和活泼。[2]整部乐曲第一乐段是由两小段构成的,第二段中间部分也是由两个排列规整的小段组成,整部乐曲十分轻快、活泼,第三段则是第一段的反复。
《G大调小步舞曲》最初属于管弦乐演奏曲目之一,之后被改编成小提琴曲和钢琴曲,整个乐曲属于复三步曲式,由三段短小精悍的小步舞曲组成,第一段属于本身带有一定反复特性的单二部曲式,整首乐曲是从弱拍开始,通过附点节奏和小二度音节,形成一种婉转如歌的主旋律,将小步舞曲中较为典型的高雅情趣全面表现出来。第二段则是根据典型的三重奏演奏形式编写而成,节奏更快。前八个小节中,每一小节有六个八分音符,每两个使用一个连线,每四个使用一个顿音。相对来讲,这种演奏方式更加能够带给人一种轻巧、活泼、愉悦的感受。即使伴奏音型,也能够带给人们一种跳跃的感受。[3]后八个小节,其伴奏部分利用卡农,也就是所谓的轮奏手法,晚一个小节进入,利用八度音型不断追逐到第五个小节时,又恢复到了前半段采用的音型,并价值一个十一度大跳,让整段音乐变得更加的欢乐、热烈,给人激情澎湃之感。而第三段则是第一段的反复,即再现。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整部乐曲变得更加的优美、典雅。
正是因为曲调的独特性,才使得《G大调小步舞曲》的整体旋律无比的美妙和动听,受到了世界各国人士的广泛喜爱,并被改编成适合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形式,经常性地出现在大型的音乐会上,供人们所欣赏。
总而言之,贝多芬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不光创作了诸如九大交响曲等大手笔的钢琴曲,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很多短小但精悍的音乐作品,《G大调小步舞曲》就是一首流传最为广泛、通俗的世界名曲,是众多音乐会中保留曲目之一。
[1]张建国.三首钢琴《小步舞曲》的艺术品读[J].戏剧之家,2016(09):89-90.
[2]邹彦,刘莉.贝多芬《~b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3)的隐性叙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4):11-25.
[3]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与其交响曲的共性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01):1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