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果嘹歌初探

2017-01-30 08:10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6期
关键词:声部歌唱旋律

王 娟

(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广西 百色 533000)

广西平果嘹歌初探

王 娟

(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广西 百色 533000)

嘹歌流行于广西平果、田东等县,用状语演唱,又称“欢嘹”“欢了”“欢溜”等。“欢”为歌,“嘹”为衬字,以歌中句尾常出现“嘹—”长音为其主要特征。在有关文献记载和文献资料中,对嘹歌的音乐文学(歌词)方面研究较多也较深入,而对其作为山歌存在的歌唱形式方面则论述较少,表现在声部形态和演唱形式等方面有模糊之处。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论述流行于平果县境内的嘹歌的歌唱形式及其所依托的民俗文化环境,并试图对嘹歌呈现的特殊性作初步的探析。

嘹歌;平果;歌唱形式;歌圩;特殊性

一、关于嘹歌

“嘹歌”流行于广西平果、田东等县,用状语演唱,又称“欢嘹”“欢了”“欢溜”等。“欢”为歌,“嘹”为衬字,以歌中句尾常出现“嘹—”长音为其主要特征。

嘹歌最早的挖掘、采录、翻译——《唱离乱》(《贼歌》)刊于《广西文艺》1963年第5期, 黄耀光、黄勇刹在田东县采录翻译,黄勇刹整理。之后又陆续出版了更多的采录成果,并有多个版本的《嘹歌》,被视为十分珍贵的壮族民间抒情长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蓝鸿恩的《哀民生之多艰—关于<嘹歌>的一些说明》为研究嘹歌最早的篇章。文中这样写道:“嘹歌”就是“敢仰歌圩”(今田东县思林镇的一个岩洞)所唱的歌集大成者……尾音常用“嘹嘹”来结束,所以人们就称为“嘹歌”。一般歌圩的歌,大都是歌手们即兴之作,以抒发情怀为主,年年变动,回回不同,然而独有敢仰歌圩所唱的歌,却是自成系统,自有程序。他们所问所答的歌都是有歌书作根据的,有时虽有变动,然而也还是在一定框框之内。此外红波的《〈嘹歌·唱离乱〉的时代背景与艺术特色》也提到“每年来这里(敢仰歌圩)唱歌的人,大都是各地的歌手,甚至是名师。他们就把这些口头唱的歌,记录和整理出来,抄在本子上……”歌师和歌手们唱歌和用古壮字抄歌的习惯,是嘹歌得以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嘹歌是为爱情而唱的歌,歌唱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男女恋爱主题展开的。根据演唱时间、内容和歌手抄歌的习惯,《嘹歌》大致分为《日歌》《夜歌》《散歌》。嘹歌属“五言四句欢”,押腰脚韵,曲调比较丰富。平果嘹歌形成了有明显区别的不同唱法的六种曲调:哈嘹、斯格嘹、底格嘹、那海嘹、长嘹和酒嘹。因对嘹歌的曲调了解不深,其使用与歌词内容的关系等都没能深入认识,所以在此略过,希望在日后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再详细展开。

二、嘹歌的歌唱形式

在有关文献资料中,对嘹歌的内容(歌词)方面研究较多也较深入,而对其作为山歌存在的歌唱形式方面则论述较少,有模糊之处,首先表现在声部形态和演唱形式。嘹歌是固定的二男二女的对唱形式,还是比较自由的演唱形式呢?是双声的嘹歌还是单声、双声同时存在呢?笔者认为要从音乐学的角度认识和研究嘹歌,有必要明确其音乐的表现形式,进而对其特定环境下的形成原因有更深的认识。

笔者对平果嘹歌进行实地调查时见到,在圩场上对歌的都是二男二女进行对唱,因此在笔者看来嘹歌应该是男女同声的二声部形态,并且这样的形式是固定的。二声部同声重唱且以男女对唱形式而存在的嘹歌,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不仅有自身结构形式发展的因素,还有所依托的民族文化的因素。对于发展了上百年的嘹歌而言,我们也许不能追究它最初为何得以发展的真正原因,但却可以从现今的状态探寻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因素。如:

对二声部音响效果的审美追求和特殊喜爱。当我们问及民间歌手为什么要二声部重唱时,他们说这样听起来更好听,单旋律比较单调。通过嘹歌的谱例分析看高低声部的旋律关系,似乎体现出人们不断追求音乐丰富的审美要求。嘹歌属支声型的二声部山歌,即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派生出另一个旋律声部,二声部之间构成时合(同音)时分(和声音程)的关系。嘹歌的基本主旋律在高声部,低声部则为派生的声部。支声型的织体特点:各声部旋律材料、节奏、调式一致;分支的旋律、音程幅度不大(多在四、五度以内)等在嘹歌中均有所体现。假设音乐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论断也适用于多声民歌的形成和发展,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嘹歌最初只是单旋律的山歌,随着审美要求的提高和音乐思维的发展,人们在歌唱中逐渐追求旋律的丰富和音色的多彩,经过数百年的歌唱实践,找到了符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和适应群众文化生活的,且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支声型山歌的形式。

此外还有避嫌的说法,这是在平果的一位歌王——黄国观老师提出来的。他认为嘹歌唱的都是爱情歌曲,如果是一男一女对唱,会引来闲话,因此选择两人结伴为好。这个说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理由是我们在实地调查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问歌手们可不可以一男一女对唱嘹歌时,女方显得很顾忌很不好意思,连说这样不好。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顾忌呢?难道正如黄老师所说的担心引来闲话吗?如此说法准确与否,有待于多方核实。

三、歌圩和“倚歌求偶”的民俗影响

而嘹歌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歌圩活动和“倚歌求偶”的传统民俗。平果县原有嘹歌传统歌圩18个,“文化大革命”时全部停止对歌活动,现今回复了6个歌圩点。可见歌圩文化在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之大,歌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这种活动形式不仅让歌唱者本身得到很好的锻炼,也为嘹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壮族自古流传着“倚歌求偶”的风俗。在远古和封建时代,不同村屯的青年男女从初识到相恋的机会与场合不可能像今天这么自由和频繁,歌圩是有时间性的,共同劳作相处的机会也不多,最便捷的只能是每当入夜,在干栏的火塘边、堂屋里,邀外村的一群小伙子或一帮“俏尼”(女青年)到屯上对唱。通过对歌中斗智斗勇,让众多亲朋、父母兄弟有机会物色、把关,选定初恋对象。不会唱山歌的男青年找不到对象,娶不上好老婆,而不会唱山歌的女青年则嫁不出去,嫁不到好郎君。在实地调查中,唱嘹歌的中年人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四、依据歌书对唱的特殊性

一般的对歌大多属即兴式的,但嘹歌的对唱却是有歌书依据的,这点比较特殊。“一般歌圩的歌,大都是歌手们即兴之作,以抒发情怀为主,年年变动,回回不同,然而独有敢仰歌圩所唱的歌(嘹歌),却是自成系统,自有程序。他们所问所答的歌都是有歌书做根据的,有时虽有变动,然而也还是在一定框框之内。”(《 哀民生之多艰——关于〈嘹歌〉的一些说明》)

多数的古唱本仅有男歌,没有女歌。嘹歌为何记男歌而无女歌,原因有二说:一是嘹歌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这么多长歌对唱七天七夜也唱不完,如果是古板硬背地对唱,一定很乏味,有了不固定内容的女歌,这就留下了斗智斗勇的空间,有了趣味无穷的余地,所以实际上不论是在干栏里,在歌圩上,一场精彩的斗歌几天几夜不散,靠的就是“别”,靠的就是乐趣。二是桂西右江中游,封建时代是穷乡僻壤,文化相对落后,男的识字尚不多见,女人识字更少之又少,只有男歌而无女歌,当地群众的文化程度决定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遇到当地的一位嘹歌歌王,看到他对歌时手里并没拿着歌本,但是就是能顺着歌路唱下去,对此我们很好奇。他告诉我们,他的歌本在心里面,这不得不让人惊叹:整个嘹歌可以唱几天几夜,歌词的数量足以惊人,能把这些歌词内容全部清晰地印在心里面,可想而知他不知唱过多少遍才能达到如此之境界。更让人不解的是,嘹歌的爱好者们反反复复地唱着这些内容一样的歌,他们就不会厌烦吗?那么是嘹歌的何种魅力让人们对它如此眷恋,又是何种力量让它能流传上百年呢?这些问题至今还是许多专家学者们困惑的问题。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嘹歌的初步探析,仍有诸多问题有待日后做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此提出并作为结语:

嘹歌都为爱情的歌,且自成系统、自有程序,对它形成产生影响的特殊民俗环境或民俗规矩到底有什么呢?嘹歌多声现象形成的特殊条件又是什么呢?对于探讨多声部民歌的特征,必须首先把握其自身的历史轨迹、艺术规律和审美标准,并将其一切现象和一切成果都置于整个民族文化大背景中加以研究,如此才能获得完整的认识。那么如何在音乐与文化中把握研究的尺度,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依据歌书内容进行的嘹歌对唱,其中的“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该怎样做到具体的认识呢?歌手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宝贵的口头理论,体现了各自民族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那么我们又如何从这方面入手进一步认识多声嘹歌呢?笔者认为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清楚,才能更好地对嘹歌进行深入的研究,更好地认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

[1]滕光耀.《嘹歌》的内容、形式和分类[J].广西民族研究,2005(2).

[2]蓝阳春.《嘹歌》的特色及其在壮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3]郑超雄.关于壮族《嘹歌》文化中心地的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05(2).

[4]覃彩銮.论壮族《嘹歌》艺术的美学价值[J].广西民族研究,2005(3).

[5]潘其旭.壮族《嘹歌》的文化内涵[J].广西民族研究,2005(3).

J642

A

猜你喜欢
声部歌唱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为你而歌唱
多声部视唱训练
为你歌唱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