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干预机制探析

2017-01-30 11:43:38邹代旖郑志欣
山西青年 2017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心理大学生

邹代旖 郑志欣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402167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干预机制探析

邹代旖 郑志欣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40216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的一部分。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使一部分大学生沉迷其中,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在本文中,作者将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五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并且从体育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干预四个角度探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机制。

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干预机制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

网络成瘾是由美国精神病医生Goldberg于1994年根据美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手册》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提出的,他指出,网络成瘾是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社会、心理功能明显受到损害的一种现象。根据上海师范大学王倩在2013年的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障碍发生率为6.1%,其中中轻度成瘾占5.2%,中度成瘾占0.7%,重度网络成瘾占0.2%。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相较于女生,男生网络成瘾的问题更为严重。部分男生除了正常的使用网络之外,还喜欢打网络游戏,并且沉迷其中,而女生则更喜欢在网上聊天、购物、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她们能够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和欲望。因此,网络成瘾给男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女生。

第二,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不同。大一的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相对较少,大二、大四的学生相对于大一的学生网络成瘾的情况更为严重,而在四个年级中,大三的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数比例较大。

第三,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不同。文科类专业的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高于理科类专业学生,相对于理科学生,由于文科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利用网络的时间较多,网络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危害性也更大。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探析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各个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也是探讨的热点之一。基于之前一些学者的理论研究,作者把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归结为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五个方面。

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这个时期网络技术仅仅在小范围被使用。20世纪末,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初步发展,多个互联网项目开始运行,网络用户逐步增加。21世纪初,中国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技术被运用到各个领域,网络用户迅速增长。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止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2013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据《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占青少年总体的71.8%。互联网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危机。大学生网民的迅速增加,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但国家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到21世纪初,才出台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并且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上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也同样滞后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严重性,并没有完全解决当今高校存在的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网络已经被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的便利和财富。但并没有太多人关注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危机。直至2006年,网络成瘾问题才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并且更多的是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在进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理论研究,他们缺乏社会的支持,并不能为解决和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有力的帮助。并且,整个社会缺乏合理利用网络的相关社会规范、规则,这给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

互联网已经覆盖中国的各大高校,学生在校园内可以共享完善的网络设施,这既是我国高校进步的标志,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管理上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高校在学生管理上的滞后是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生活在城市里,家庭较富裕的孩子,他们很小就开始接触网络,但是由于父母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他们沉迷网络,到大学后,由于学习环境更加宽松,他们网络成瘾的情况就更为严重。一部分生活在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只知道埋头学习,缺少娱乐活动,父母与他们的交流也较少,导致他们性格内向,进入大学后,由于不善于人际交往而痴迷上网络。部分家长在孩子进入到大学以前已经意识到他们痴迷网络的问题,但由于缺乏重视和正确的引导方式,而没有解决孩子网络成瘾的问题,导致孩子在进入大学后,深陷网络成瘾的泥潭。

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寻求安全感和成就感,并且他们在网络使用的过程中缺乏自律性。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可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人际交往,或者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导致他们更倾向于网络交流,在虚拟的世界,他们能满足安全感的需要。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成绩优异,是老师重视的对象,但上大学后,失去了家长和老师的严厉管教,他们变得无所适从,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失去了信心,而在网上却能通过游戏或者虚拟交往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在网上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让他们更加依赖网络。部分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自律性不强。自律性是指人能够克服自己的天性去做一些自己本不愿意但却有实际好处的事情。经过高中的高强度学习,到大学后,大部分学生放松了,他们变得懒散,缺乏组织性和自觉性,在他们无所事事,网络世界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部分。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机制探索

网络成瘾干预是指,在诊断的基础上,对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控并又自愿戒除者,综合采用各种方法和步骤,使其能自律网络使用行为,并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关于网络成瘾的治疗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药物和综合干预三个方面。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作者从校园文化体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干预四个方面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机制。

(一)校园文化体育活动

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从网络中获得愉悦和满足。高校举办体育文化活动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释放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获得快乐和满足。虽然上网和参与校园文体活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但这两者带给学生的自我满足感是相似的。但是,上网与参加文体活动也有截然不同的方面:学生在网上获得满足是短暂的,这种短暂的满足累积下去就会加重他们的焦虑和负担,这是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的;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文体活动获得的成就和满足是现实发生的,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是完全真实的。参与校园文体活动可以逐步减轻网络成瘾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

(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痴迷于网络是因为对现实环境的不满,他们不能在所处的校园环境中愉快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的注意力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转移到现实的校园中。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占领网络主阵地,利用学生喜爱和熟悉的网络平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和网络行为观,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使学生不沉沦于网络的诱惑,也使网络成瘾的学生意识到自身网络行为存在的问题。

(四)加强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帮助求助对象消除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因种种因素引起的认知迷茫、情感困惑、意志消沉等各种不良心理状态,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求助者主动调节与适应环境能力的方法。根据之前学者的研究,网络成瘾心理干预包括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团体心理辅导疗法五种方式。在高校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进行心理干预,利用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治疗,利用心理学方面的选修课影响网络成瘾学生的行为,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和讲座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利用学校这些平台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状况运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充分发挥心理学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探索网络成瘾学生的有效心理干预机制。

[1]袁常亮,陈顺森.国内近十年网络成瘾研究的年代分布与热点问题[J].赣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

[2]张亮.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与引导机制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3]聂锴.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策略[J].Value Engineering,2012(7).

[4]马莹,顾瑜琦.心理咨询技术与方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5]王倩.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干预研究[M].上海师范大学,2013.

B

A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心理大学生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