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小说叙事中概念转喻的研究

2017-01-30 11:43:38孟丽丽
山西青年 2017年1期
关键词:指代围城语言学

孟丽丽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贵州 贵阳 550025

《围城》小说叙事中概念转喻的研究

孟丽丽*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贵州 贵阳 550025

传统转喻观认为转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转喻有了新的认识.小说是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主要的叙事方式。小说中的转喻及转喻思维可以说明作者在创作小说和读者在解读小说时的认知过程。本文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转喻相关的理论和《围城》这部小说结合起来,分析概念转喻在这部小说中如何体现的,讨论小说叙事性语言是怎么通过转喻体现出来的。把概念转喻与具体小说结合起来,为小说叙事研究提供一种认知的分析方法,促进了我们对于这两个领域的认识和研究。

转喻;《围城》;指示转喻

转喻最早开始于亚里士多德时期。传统的转喻观认为转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或者比喻性的用法,仅存在于语言层面的语言现象中,就是用事物甲的名称X替代事物乙的名称Y,且两事物之间有所联系。传统转喻观的核心是替代关系。随着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转喻有了新的认识。在1980年左右,自从约翰逊和莱考夫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一批语言学者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层面重新解释转喻,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推理的一种过程。它以人们的生活中的基本经验为基础,形成了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因此也对我们的语言、思考和行为等有指导作用。

一、《围城》

《围城》是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小说之一,是中国文学上的经典之作。小说最吸引人之处在与它的新颖的比喻,生动的人物的描写,引人入胜的情节,诙谐的语言,深刻的思想,以及其独特的风格。到目前为止,它已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如英语、俄语、法语、日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受到外国评论家的高度赞扬。《围城》中不仅有隐喻,也有概念转喻的运用。小说中转喻的使用,形成了小说中独特的叙事角度,使小说的人物为读者熟知。因此,转喻是构建小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这部小说的主要线索在于叙事在主人公他返回后的生活,真实地描述了在战争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真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方鸿渐在其人生中所遭遇的各种“围城”,揭示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的困境。

二、概念转喻(认知观)

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发表以来,人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理解转喻和隐喻,对此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最初,Lakoff和Johnson对转喻从认知方面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转喻像隐喻一样,以我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不仅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而且建构了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Lakoff&Johnson 1980:35-39)。他们最早提出了转喻的邻近性认知原则。他们认为,转喻概念有一定的物理或者因果的联系(Lakoff & Johnson 1980:39)。之后,他们深入研究了转喻的概念本质,他们认为,转喻的主要功能是指代功能,也就是,用一个实体A代替另外一个实体B。另外,转喻功能还包括理解功能。(Lakoff & Johnson 2003:35)。Croft认为,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不涉及跨域或跨矩阵映射(Croft 1993:348)。Barcelona认为,转喻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源域和目标域发生在同一个认知域中,具有语用功能方面的联系,以此在心理方面激活目标域。(Barcelona 2002:246)。Radden Kovecses认为,转喻发生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式当中,是发生在转喻实体和目标实体之间的一种心理方面的认知过程。

国内外的认知语言学家对认知转喻有不同的概念理解和解释。然而,至今为止,最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对于概念转喻的解释是由Radden Kovecses提出来的。现代转喻的认知特征主要变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转喻是概念现象;第二,概念是认知过程;第三,转喻发生在同一认知域中(Radden and Kovecses,1999:17)。

三、《围城》中的转喻分析

(一)指称性转喻

转喻是概念化的方式之一,在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具体文字中的语言有重要作用。指称性是转喻的核心。Panther and Thornburg 将转喻分为三类,即,指称性(referential)转喻、谓词性(predicational)转喻和言语行为(speech act)转喻。指称性转喻是指用某个名词间接地替代另一个名词。在创建小说,作者通常选择突出信息指代整个信息,例如,部分指代整体,整体指代部分,抽象指代具体,职业指代人等。这些指称性转喻的使用都基于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相符合。

1.部分指代整体

(1)东洋留学生捧苏曼殊,西洋留学生捧黄公度。(钱钟书,2002:90)

(2)鸿渐莫名其妙,正要问他缘故,只听得照相机嗒嗒声,蓝眼镜撒松手,原来迎面还有一个人把快镜对着自己。(ibid:30)

(3)行李陆续运来,今天来个箱子,明天来个铺盖,他们每天下午得去汽车站去领。(ibid:152)

(4)大前天早晨,该死的听差收拾房间,不小心打翻墨水瓶,把行政院淹得昏天暗地(ibid:193)上面的例子中,苏曼殊和黄公度不仅是两个作家的名字,更是指他们所写的作品。蓝眼镜在是用部分指代戴眼镜的人。箱子和铺盖在这用部分代指人们出行所携带的具体的行李。行政院在这里也不是指现实中的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信封上所写的“行政院”三个字。这些都是用部分代指整体,使小说中的叙事语言简单且便于理解,贴近现实生活,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

2.整体指代部分

(1)他当时也没想到这外国老婆是在中国娶的白俄。(ibid:196)

(2)他出了旅馆,说:“你有大半年没吃西菜了,我请你吃澳洲馆子。”(ibid:270)

白俄不是指整个俄国人,而是指韩学愈君的唯一的妻子。澳洲馆子不是指馆子本身,而是指馆子里所做的食物。这些转喻性的叙事语言,更加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能够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3.具体指代抽象

(1)我喜欢用自己的头脑,不喜欢用人家的头脑来思想。(ibid:87)

(2)苏小姐嫌鸿渐太没面子了,心痒痒地要为他挽回体面。(ibid:90)

(3)辛楣出路很多,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办报,也去坐冷板凳,我替他惋惜。(ibid:123)

头脑在这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和智力,用人身体的具体部位指代它的功能。面子指代荣誉和地位。在现实生活中,冷板凳指的是我们所做的凳子,在此指代辛楣所作出的教书的选择。这些指代转喻性语言的使用,使叙事更加有趣和生动,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

4.职业指代人

(1)斜川叫跑堂收拾地下,拿手巾,自己先倒杯茶给他漱口。(ibid:92)

(2)周太太因为枉费了克己功夫,脾气发的加倍的大,骂鸿渐混账,说:“就是住旅馆,出去也得吩咐茶房一声……。”(ibid:105)

职业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跑堂和茶房指代的是做此职业的人,而不是此职业。这种转喻性的叙事语言,能够更加突出文中人物的特点,使小说的人物更加形象和具体,推进叙事的过程。

四、结论

指称性是转喻的本质特征,转喻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人们基于体验,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将概念转喻和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的叙事语言分析相结合,能够发现概念转喻在推进小说叙事中的重要性以及构建叙事性语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人们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1]Lakoff,G,(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koff,G.& 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Lakoff,G.& Johnson,M.(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New York:Basic Books.

[4]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3).

[5]钱春云.《围城》小说叙事的认知转喻研究[J].文学研究,2014.

[6]钱钟书.围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7]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2004(3).

[8]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06,6:1-7.

[9]熊学亮.试论转喻的指示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

孟丽丽(1990-),女,河南开封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I

A

猜你喜欢
指代围城语言学
Let’s Save Food To Fight Hunger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科学咨询(2022年19期)2022-11-24 04:23:25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40
“围城”内外
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3:27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围城”之战
小主人报(2016年5期)2016-02-28 20:48:02
“不一而足”话讨论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
电影故事(2015年30期)2015-02-27 09:03:11
自然语言中的指代技术的研究
河南科技(2014年10期)2014-02-27 14:09:37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