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洋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试论人与自然和谐愿景的实现路径*
——从APEC蓝看人与自然的和谐
饶 洋**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APEC蓝折射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景,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承的首要态度;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家要有决心、政府要有恒心、人民要信心。
APEC蓝;人与自然;和谐
2014年北京的APEC会议期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APEC蓝。网友的智慧是无穷的,随之也出现了一些关于APEC蓝的段子:“有一种蓝,叫APEC蓝,曾用名‘奥运蓝’,她属于北京”。在网友轻松幽默的调侃背后反映出人们对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渴望,更折射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景。APEC蓝:形容事物短暂易逝。APEC会议结束了,APEC蓝也走了,留给我们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深层次思考。
“史上最严管控”进入APEC模式:京津冀首次同步限行;市内所有工地停工;周边城市停产;学校放假停课;在会议之后再开始集中供热等等非常规、非常态的手段打响蓝天保卫战,这一切都为了“APEC蓝”。在如此代价的情况下,北京一扫昔日的雾霾,出现了久违的蓝天。所有的努力仿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禁让人想到“人定胜天”。到底是人努力还是天帮忙?当然“APEC蓝”的出现是气象条件和人的所采取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APEC蓝”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才会实现。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承的首要态度;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家要有决心。随着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的日益突出,这是大自然向人类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发展速度至关重要,只有持续的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才能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赶超。然而,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提上去了却忽略了环境的保护,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努力。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我们大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污染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等。在唯GDP论的今天,这些措施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经济发展的速度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国家必须下决心,在可接受的经济发展速度区间内,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宁可少上项目,也要确保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宁可牺牲发展速度,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宁可在别的地方省一点,也要把有限的资金保证用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上。只有国家下定决心,以壮士断臂的气魄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不欠生态环保新账、多还旧账,才能逐步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实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有利于我们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国家必须下定决心,准备承受这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为今后经济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政府要有恒心。之前听过一个段子:解决雾霾,等风靠雨。受此启发,我也总结了一下:解决雾霾,我们不能光靠“吹”。一方面我们不能被动的等待大风来临,将污染物吹走,毕竟人左右不了风;另一方面我们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总是紧紧停留在嘴边,而不去扎扎实实采取实质性的措施。正如我们的李克强总理所说“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再说前一个方面也并不是权宜之计,只不过是治标之策;后一个方面才是治本之道。最近在新闻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我国在北京等这样的一些大城市正在论证和研究“城市通风道”,显然也是第一个方面的加强版,归根到底还是在“标”上做文章,借助风的力量疏散污染物,而且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了风道却不刮风呢?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对污染物的源头进行控制,减少污染源,这样才能根治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政府要有恒心,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上花功夫、下力气,实实在在根治污染。仅仅的在特殊的时期采取非常规、非常态的措施换来的“APEC蓝”是昙花一现,是稍瞬即逝的美好。这样的美好换取的更多的是民众的吐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政府要持之以恒采取有效行动,获取百姓的点赞。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民要有信心。“APEC蓝”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场景,更是一场试验:证明只要国家下定决心,政府联手努力,雾霾是可以治理的。人民应该欣喜的看到这样振奋人心的结论,雾霾可治理,环境污染可治理在这一点上民众要有信心。如今全社会已经达成共识,治理污染,建设生态文明,政府已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在这一点上人们也要有信心。同时民众也要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人类只是自然的一类成员,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环境可以离开人,而人却不能离开自然环境,因此从自然中索取的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在这一点上民众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1]庄世坚.生态文明:迈向人与自然的和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3.
[2]赵建军.人与自然的和解:“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审视[J].哲学研究,2012.09.
[3]李明华.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J].学术研究,2004.11.
[4]曹孟勤.人与自然互为存在——人与自然关系新解[J].道德与文明,2005.02.
*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CXZZ114)。
** 作者简介:饶洋(1992-),男,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X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