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航
黑河学院俄语系,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中国黑龙江省赫哲族与俄罗斯那乃族文化现状对比*
高 航**
黑河学院俄语系,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俄罗斯那乃族与中国东北赫哲族为同源民族,当今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时隔境迁赫哲族的同源兄族在隔江相望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是如何繁衍生息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呢?现在的那乃族身上还保留着多少的赫哲族文明?又有多少习俗已经俄罗斯化了呢?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多少文化渗透的现象呢?
黑龙江;赫哲族;俄罗斯;那乃族;现状同源对比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那乃族和中国东北黑龙江地区的赫哲族从历史演变上是同根同源民族,早在清朝时期的文物文献当中就有过两个民族相关的记载与描述,当时很多例如:黑津,黑斤,多个民族都是在使用通古斯语系的语言,他们的语言属于满族语的东支.在当时这些民族占据的土地面积相当广泛,从中国长白山山脉一直绵延到鞑靼海峡直达现在的日本海地区,古代的时候各地的交通都是很不便利的,再加上气候天气的无常,野兽的频繁出没伤人,这些民族部落基本过着与世隔绝的森林游牧生活,并不与外界有过多的来往,所以他们自己逐渐演变成了很多的小小的群居部落,相互联系.因为各个部落,群体之间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他们就像水滴一样慢慢汇聚成了规模庞大的部落式大群体.东北这片土地上最早出现的原始土著民族自然当属他们.这些使用着相同语言的部落民族在自己的家园生息繁衍了已将近万年的时光,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自前苏联的入侵之后中国国土被不同程度的分裂,致使边境上的少数民族被分割成隔江相望的同源兄弟手足.从此俄罗斯境内的民族以那乃族的名字继续繁衍生息独立发展传承着自我的文化和历史.
赫哲族与那乃族两民族男人和女人都有着不同的着装文化,男性穿着的服装都是用处理过的鱼皮缝制成的,在衣服的两个袖口处都有着装饰性很强的花纹加以点缀,样式美观而且结实大方实用。裤子也同样是用处理过的鱼皮制作的,上面的款式是齐口,裤腿边镶有黑色图腾装饰花纹,那乃族在严寒的时候都会戴上用貂皮制作的帽子来抵御严寒,帽子一般都是用一整块完整的貂皮缝制的,样式是模仿狍子这种动物的,上面缝有动物的五官,眼睛,鼻子,耳朵,形态神似,这样的造型在游牧的时候完全可以起到伪装保护的作用一举两得。对于双手的保护和保暖聪明的人们发明了手闷子,而且也是全部采用兽皮制成的,防风保暖。鞋子在两个民族当中也被设计的样式多样、功能不尽相同,多数的鞋子是用专门处理过的鱼皮缝制而成的,叫做“沙格巴玛温塌”,而用处理过的兽皮制作的鞋子的名字为“纳恩塌玛温塌”。一年四季季节温度不同,鞋子的款式种类也各相同,智慧的人们会在冬天的时候会往鞋子里面塞入特别的保暖植物“呼啦草”加以保暖。为了吸湿,保暖轻便,他们还发明了用兽皮,熟羊皮制作的鞋子。两民族的女性服饰也是功能样式各不相同,节日服装,日常劳作服装以及祭祀专门的服装都有着独特的设计特点,平时日常的服装包括最里面的内衣,外层外衣和最外面的外套,内衣又分为裤子,胸衣以及穿在最外面起保洁作用的长衫等。在冬天最寒冷零下接近30度的日子里人们往往里面要穿3-4件的再在外面的长衫外面加上厚厚的动物皮质的袍子来抵御严寒。女性的帽子和男性的帽子在样式和功能上差异不是很大。但是在婚嫁等节日的特别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女性的服装要比平时的穿着艳丽漂亮许多,在节日的时候女性都会穿上可以自由拆卸更换搭配衣领的的衣服,并且还会在长衫的袖子口上面点缀上鲜艳颜色的花纹,衣服上往往绘制有各种动物图腾和贝壳等装饰物的点缀花纹。
就像所有爱好生活的人们一样,赫哲族与那乃族同样是能歌的民族,古老深邃的民歌中包含着寄托着他们神奇的传说,祖先的故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口头传唱,世代相传。
“嫁利”一词是那乃族人对自己民族民间歌曲的统称,它里面所包含的大多数是该民族的古老的音乐与歌谣。
这些歌曲因为自己的古老所以大部分都是五线谱记载的。谱例-1:《饼》
这是首传统歌曲,面食在以鱼和野兽为主要食物的森林游牧民族当中是难得的美食,所以在吃完饼之后不禁唱歌来赞叹它的美味。
两个民族同样非常的善舞,他们的舞蹈形式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象征性,很多的舞蹈姿势和动作都是在模仿森林里的飞禽走兽,发出的声音是在模仿鸟类野兽的叫声,他们有模仿天鹅美丽身姿的天鹅舞,有学鱼儿水中畅游的鱼舞。这种原始的舞蹈没有被任何形式的艺术处理过,舞蹈本身都与大自然极力的接近吻合,还原了最原始的自然面貌,是一种纯粹的宝贵的原生态歌舞形式。
一是民族信奉灵魂和万物有灵论,他们对灵魂本身和对于有灵魂的物体有着同样的态度。如“干荣”(ganio),来源于满语,原义为“怪异”,借指灵魂,则是人们对灵魂的主观感受产生的。再如“法尼亚”,赫哲族与那乃族人虽然确实借“法尼亚”——影子一指代灵魂,但是对灵魂使用最多的词汇使用的则是“哈尼”。
二是当起源于赫哲—那乃族观念中的的灵魂二元观。有人在《也谈满族灵魂观念》一文中已加以论证:汉文献典籍中则有过这样的记载“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的文化含义,也在通古斯语系—满语族中有过同样意思的章节出现。所以赫哲—那乃族的灵魂观念也形成了“附形”、“附气”各有差异的两个子系统。其一可称为“哈尼”系统。“哈尼”在赫哲—那乃语中,原义为“影子”,后借指为灵魂,则此灵魂只能是“附形之灵”。
所以可以得出,有关赫哲—那乃人灵魂观念的称谓反映出来的是赫哲族与那乃族人灵魂二元观念所形成的两套完整的灵魂称谓平行系统,以及由灵魂功能感知、附属物等转借来的部分代指名称,构成了两个民族灵魂观中的主要部分。
[1][俄]И.雅温泽.歌曲中的生活.莫斯科,1936.51.
[2]张敏杰,王益章.渔家绝技——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项目“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跨界民族文化变迁对比研究”(编号:15YYC06)成果之一。
** 作者简介:高航,黑河学院俄语系,教师。
K282.5;K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