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森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关于对接“两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考*
韩 森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对接“两型”社会的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适当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等,以此培养出技能型与应用型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而服务,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发展。
“两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而高职院校作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阵地,需要与时俱进,将“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到高职教育中,推动“两型”社会的建设。通常教育的优先发展与“两型”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高职教育,对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具有现实意义[1]。“两型”社会的建设是以劳动者技能水平、国民科学技术素质、科技发展水平等为前提,提高国民的劳动技能和科技素质,有利于推动“两型”社会的建设;而高职教育承担着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担。可以说,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突破口,“两型”社会的建设则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一)优化课程和专业设置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适用管理、建设和生产等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以此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对接“两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引导学生具备专业事务处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管理和生产中具有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意识。首先,高职院校可从“两型”社会的要求出发,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调整,设置环境评价和检测专业、环保工程专业等,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门的应用型人才。对于非环保类的专业,可在课程教材中对资源和环境类的知识进行整合,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使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2]。其次,可以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将粗放型的模式转变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模式,积极革新传统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这样可以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提供政策依据。
(二)创新办学体制
高职院校要想实现人才的培养,需要树立“开放促发展”的理念,对省外和境外开放,实现办学状态和办学体制的新突破。部分高职院校在地理优势方面不够明显,职业教育难以集中,这就需要积极引进管理经验、资金、资源和技术等,大力探索中外合作、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加强办学理念的本土化,以此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高职院校可以自己组织建立职教集体和实训基地,对其他院校的资源优势加以挖掘,全方位开放人才培养的相关环节,如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课程开放、学制体系、教学模式等。此外,高职院校需要打破以往单一的办学形式,开展联合办学,优化使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在“两型”社会中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拓宽自身发展空间。
(三)将环保节约理念纳入人才培养中
高职学生毕业之后多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环保和节约意识对推动“两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如酒店服务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学会思考:如何提醒客人避免浪费、如何减少器具清洗时水资源的浪费等;而机械制造类的工人则需要学会思考如何避免环境污染、提高材料利用率等。高职院校构建节约型工作格局时,需要在课外活动或教学环节等渗透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意识,倡导节约消费的理念,并将其纳入到校风教育中,有机结合思政教育和“健康成才、文明生活”理念,从而使学生形成适度消费观和科学发展观,增强节约与环保的意识[3]。当然高职院校可以将专业学科建设和环保科技促行动相结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环保节能教学活动等,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加强校企订单合作
高职院校应结合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要求,对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现资源的共享。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合资或合股创办专业与院系,采用定制式、订单式、顶岗式的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区域辐射[4]。这样不仅可以拓宽院校的就业门路,节约院校办学成本,增强实力,还能节省企业的人才上岗培训成本,留住优秀人才,达到双赢的局面,促进地区的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对接“两型”社会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计划,需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方可完成这一目标。高职院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成员,需要结合对接“两型”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就业导向为基础,加强学生“两型”素质教育,优化课程和专业设置,创新办学体制,将环保节约理念纳入人才培养中,强化校企订单合作。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有效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两型”社会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郝钢,郭吉运.对接“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06:12-13.
[2]王运宏.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1,02:210-213.
[3]王鹰.“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浅析[J].文学教育(中),2010,07:58-59.
[4]欧勇芬.中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传承,2016,06:76-78.
G
A
1006-0049-(2017)03-0045-01
*对接社会需求高职院校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编号: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