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 悦 吴 丽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研究综述
娄 悦*吴 丽*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本文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出发阐述了国内目前研究的现状,讨论了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所产生的后果,并提出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并对如何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提出了几点建议。
青少年;自我意识;综述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大约要经历20多年的时间,我们的自我意识才能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以往的调查研究显示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经了两次飞跃,一次是在婴幼儿时期,第二次则是在进入青春期之后,自我意识又有了新的飞跃。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自我由几个部分组成:主我和客我、理想我和现实我。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日益增强的独立性评价;二是片面性到全面性的跨越;三是评价向个性品质方面转化。与此同时,青少年的独立意识高涨,开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有高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更加追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主我”和“客我”逐渐分化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在青春期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自我分化”,开始认识并体验过去自己未注意到“我”,开始思考“我是谁”之类的问题。但是,青少年的思维并不是很成熟,看待世界的观念也比较片面,思考过多容易出现过分“自大”、“自傲”、“自我中心”或“自卑”等现象。由此带来的不良心理障碍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青春期焦虑症、神经衰弱症、社交恐怖症等。
(一)青少年对自我意识的认识
12、13至17、18岁的青少年要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是谁”,也就是同一性危机。如果青少年无法建立统一和稳定的自我认识,就会面临角色混乱。另外,自我意识不断增长在青春期显现,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个表现为对自我的关注,第二个表现为过度关注个体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积极的影响会产生许多积极的结果,消极的影响会产生消极的变化。
(二)青少年父母意识
有研究者发现自我意识与父母的高期望、爱护、奖励、赞赏、宽容、温暖和关怀的态度有关。1970年,西杰斯在他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我意识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式教养方式(严厉型父母)呈负相关,而与父母采取情感温暖、理解式教育方式(民主型父母)呈显著正相关。
(三)青少年同伴意识
同伴群体是青少年的重要他人,能够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从间接角度认识自己、分析自己活动的结果和自我观察等。同伴群体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有正面的,如使个体有了人际交往的机会,进而得到锻炼,学会理解,有利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的初次整合。当然也存在不利影响,与不同背景和不同价值观的接触,可能会对自我和客观我的认识产生偏差,因此与不同的同伴接触会产生何种结果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
(一)自我认识
青少年应该从客观角度剖析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关注自己的内心,养成自我分析、自我反省的习惯,既不能夸大自己的长处,也不能只关注自己的短处,发掘优点、改正缺点,才有助于修正、完善自我认知。同时,引导青少年使他们做到不以一时一事作为衡量自我的标准,更不应对自己失去信心,良好的心态才能有一个良性的自我意识。
(二)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
无论孩子处于何种年龄阶段,与父母的关系和沟通都能改变孩子的一些对自我的认识。当然,对于青少年时期来说,父母要了解当代青少年的心态也是需要耐心,付出诸多努力。当代青少年处于信息多元化时代,父母的思想与青少年的思想是存在沟壑的,青少年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因此父母要用时代的要求来引导教育子女。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主要是要独立,有越来越多的独立意向,要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来引导教育他们,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三)青少年与教师、同伴的关系
当代青少年已不再像过去的人那样被动地接受成年人所给予的选择,如果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就会引起逆反心理,因而教育者应该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提高参与意识,引入思考,多加入表扬与认同,表达殷切的期望,实现平等的师生关系。
人们都会通过同伴评价来认识自己,通常情况下,青少年会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怎样评价自己,青少年得到的客观评价与自我评价相似程度越高,则表明青少年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好,思想较为成熟。在青少年期,个体的交往范围缩小取代团伙式,稳定与一两个朋友单独交往,其同伴关系主要体现为更高级的友谊关系。同伴的评价与自己认知的完整性相结合,不可以只注重某一方面的评价,综合分析,恰如其分的对自己做出评价和调节。
[1]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248.
[5]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著[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455-457.
[6]许晓晖,庞丽娟.关于新世纪家长教育观念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62-63.
[7]李百珍,关颖.天津市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5,3(51):18-20.
[8]杨伊生,付佩丽,等.农村牧区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J].前沿,1997,7:22-25.
[9]安秋玲,陈国鹏.不同年龄儿童对权威认知水平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17-22.
[10]安秋玲,刘金花.儿童对三种权威的行为倾向研究.心理科学,2003,26(1):161-162.
[11]方晓义,张锦涛.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0):46-51.
[12]方晓义,张锦涛,等.青少年和母亲知觉的差异及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004,27(1):21-25.
娄悦(1994-),女,辽宁绥中人,沈阳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吴丽(1992-),女,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应用心理专业。
B
A
1006-0049-(2017)17-02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