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梅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学习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几点思考
郝 梅*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讲话,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它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讲话不仅指出了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而且为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学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重要讲话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现实意义;启示
任何理论的形成必定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了解清楚《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准确践行《讲话》精神,更好地指导实践进步。当时,“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国内各项事业亟待振兴,加之国际社会的形势变动,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在“文革”期间,以林彪、江青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制造国家和社会动乱,导致许多政策决策出现了极端错误。文化大革命严重伤害了我党的威信,对国家社会各方面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党的路线彻底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客观评价,认识到出现重大失误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意识到,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恢复我党威信,就必须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入手改革政治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对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简政放权,企业推行利改税,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实行开放、引进外资等一系列措施。经济基础进行了调整,上层建筑必然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因而单纯改革经济体制还不够,还必须要改革政治体制。
20世纪60—70年代,亚洲的新加坡、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集权政治。他们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经济迅速增长,出现了经济奇迹,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但是,集权统治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为了顺应时代潮流、避免集权政治对国家和社会的再度危害,我党也需要改革以权力过分集中为主要特征和弊端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整篇讲话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国务院领导成员的变动及其原因,强调国务院领导成员变革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改革的阐述;第三部分,列举和阐述了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的弊端及危害;第四部分,探讨了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问题;第五部分,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措施,指明了改革的原则和方向。
在本文中,笔者着重分析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的弊端及其危害这一部分内容。“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
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官僚主义现象可以说是各个历史阶段都有存在,当时的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党内民主,损害了党的光辉形象,对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正如邓小平在文中所说的:“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1]从小平同志的一针见血的描述用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对官僚主义现象危害的深恶痛绝。小平同志认为,要摆脱官僚主义对党的危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制度,就是要变革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也就是变革与我国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政治体制。
在分析造成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制度弊端原因时,小平同志认为首要的原因是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不管什么事情都拿给党委负责,把权利也都赋予党委,不管在不在职能范围之内的事务,都需要党委书记下命令、做决定。这种所谓的权利集中在党委,党委书记全权决定事务的现象就是一元化领导体制的表现。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我党才出现了党内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为什么我党内会出现党内权力过度集中的情况呢?小平同志针对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情况提出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我国历史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二是共产国际时期各国党的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三是我国历史上一贯强调党的集中统一,很少强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正是由于以上三个客观原因的存在,才导致了党内权力过度集中的情况。小平同志有远见地一针见血地认为,只有解决了制度问题,才能克服上述问题。因此,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一)《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现实意义
第一,《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描绘了一幅蓝图,逐步细化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1981年到1984年,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单位开始改革党政机构和干部制度,精简机构,完善干部组成结构,逐步实现干部队伍向“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第二,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干部领导职务的任期制。中央设立顾问委员会,帮助年轻干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着力培养年轻干部各方面能力,逐渐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并在1982年,将此写进宪法,规定部分领导干部任期不得超过一届。这种在法律上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做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法制建设。
第三,完善权力监督机制。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尤其是要发挥群众和党员的作用,监督领导干部。对于那些不求真务实、不为民请命、不知悔改屡次犯错的干部,人民群众和党员有权站出来进行依法控告检举,要求他们受到法律制裁和纪律处分。为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重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一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在充分走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干部的考试、考核、奖惩、轮换、退休、罢免等一整套制度。
(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启示
1.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滞后,要注重改革的协同性和系统性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具体领域。其中经济领域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就是说社会各领域的改革不是协同进行的,必然也就存在着“你先我后”的情况。我国的改革进程,就是从经济这个起基础性作用的领域开始,逐步过渡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等各个领域。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政治体制改革出现了滞后的情况,出现了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反而不利于先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
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已然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内国际环境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坚决不能停滞和倒退。如果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的情况,极有可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那么我们现在只能坚决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结合当前中国发展的现实要求,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注重改革的协同性和系统性,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政治体制改革中要注意保持社会稳定
我们不能否定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但是我们又必须重视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一个事实。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政治体制改革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极易涉及到权力调整和利益损害。如果不能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稳定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国内外各种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需要调整改革的策略与重心,但是不论采取怎样的改革策略,都不能忽视维稳问题。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有条不紊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郝梅(1992-),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
D621;A
A
1006-0049-(2017)17-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