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岷地区伊斯兰教研究述略*

2017-01-30 06:42梁庆芬
山西青年 2017年17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文化研究

梁庆芬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10

洮岷地区伊斯兰教研究述略*

梁庆芬*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10

本文从伊赫瓦尼和西道堂两方面对洮岷地区伊斯兰教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当前该地区的研究成果,和其作为安多地区伊斯兰教重镇的地位不相符合,今后应加大对该地区伊斯兰教的研究。

洮岷地区;伊斯兰教;述略

洮岷地区,即今临潭和岷县两地。洮岷地区伊斯兰教传入较早,由于地处藏族聚居区,其与藏文化交往互动中,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伊斯兰文化。民国时期,顾颉刚等人就对此地伊斯兰教有所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于该地开始了以西道题为主要对象的关注,产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成果。本文旨在对该地区伊斯兰教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做铺垫性工作。

洮岷地区的伊斯兰教有格底姆派、虎夫耶派、伊赫瓦尼派、西道堂和哲合忍耶等门宦教派。由于学界的研究重点在于伊赫瓦尼和西道堂,对于格底姆、虎夫耶、哲合忍耶缺乏关注,因而,本文重点从伊赫瓦尼和西道堂两方面进行梳理。

一、伊赫瓦尼研究

临潭伊赫瓦尼研究文章凤毛麟角,据笔者掌握的资料,仅有敏文杰《临潭县伊赫瓦尼教派的传播与发展调查》一文。该文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考察了临潭伊赫瓦尼传入始末,论述了该派传入的几个阶段,并阐述了该派著名阿訇及其事迹。该文是首篇对于临潭伊赫瓦尼教派进行调查的文章,属于填补空白之作。此外,马晓军的博士论文《甘南多元宗教研究》的第三章涉及了临潭伊斯兰教状况;马旭的《伊斯兰教在甘南的传播情况》运用历史考证法,回顾了甘南地区伊斯兰教传播状况,其中大部分内容涉及到临潭,但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看,此二文并没有太多深入的研究和突破。

据笔者得知,目前临潭南大寺寺管会正积极筹措撰写《临潭南大寺志》,相信该志书将会是甘南地区的首部寺志。

此外,岷县丁钟明的《岷县回族史略》,是当前研究岷县伊斯兰教,尤其是伊赫瓦尼的重要作品。该著从人口、回族源流、经济、教育、文化、风俗、知名老阿訇、清真寺分布、朝觐人员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调查和论述,虽小有错漏,但不失为翔实的调查资料。

二、西道堂研究

2002年,高占福的《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的回顾与评书》,梳理了学界从1935年至2002年有关西道堂的研究成果。

2002年以来,也有一批研究成果问世,限于篇幅,故择要述之。

哈正利的博士论文《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以西道堂为考察对象,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族群性的构建和维系对其展开了讨论。马志丽的博士论文《传统与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认为,西道堂兼容并蓄具有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二元文化属性,其以“乌玛”为蓝本,结合儒家提倡的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建立了“乌玛”共同体。

此外,还有一批硕士论文对西道堂进行了关注。苏晓红的《西道堂与近代临潭社会》中,分析了西道堂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考察了临潭社会与西道堂的互动过程,认为近代西北多民族聚居区中民族的、宗教的新生力量曲折成长的历程,以及不同民族、文化、政治、宗教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博弈与共存的复杂形态。徐志超的《西道堂的教育实践及其对甘肃回族教育实践借鉴意义的调查研究》中,运用人类学调查方法,考察了西道堂的教育。李宽的《他者眼光与自我阐述》中,将西道堂研究群体分为西道堂人和非西道堂人,并对此两类人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认为二者的研究交相辉映,构成了西道堂的研究历史。吴艳华的《论马启西及西道堂对刘智思想的吸收和运用》中,考察了刘智思想对西道堂的影响。张明芳的《马启西宗教思想与西道堂的社会实践研究》及《马启西思想及西道堂的社会实践的启示》中梳理了马启西宗教思想和西道堂的活动,并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对现阶段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提供历史借鉴。陈完基的《马启西创建西道堂的思想及贡献研究》中,认为马启西的宗教思想吸收了刘智的汉文译著,其宗教仪式中吸收了马明心的宗教改革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道堂。周贤峰的《消逝的拉仁关“求索玛”》中,运用人类学方法,以“集体记忆”理论作为切入点,调研了甘肃甘南碌曲“求索玛”群体的迁徙、定居、再次搬迁的历史过程,论述这个群体的文化与社会特征,从而呈现出这个地区社会变迁的历史。

高占福的《西道堂——伊斯兰教中国本土特色的实践者》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西道堂是伊斯兰教中国本土的实践者,此外,他还从经济视角进行了关注。马仲荣的《伊斯兰教本土化视域下的西道堂研究》中,考察了西道堂产生的历史背景,其称谓和意义,马启西思想渊源等问题。

马雪莲的《拟制家庭中的女人——西道堂妇女的角色》中认为,西道堂是一个宗教教派,也是一个社会组织,其伊斯兰教信仰、"回儒"思想、具体社会环境以及教长个人思想影响着不同时期西道堂妇女社会角色的塑造。她的《从书斋到学堂:1949年之前的西道堂女性教育》中,梳理了解放前西道堂女性教育的基本情况,并深入分析了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阐释了女性教育与"汉克塔布"宗教传承方式、教长思想、社会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教育的发展始终脱离不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人。教育在输出文化的同时,也在建构文化。

李晓英等的《尊重与互惠:道德共同体的建构》中,借用道德共同体的概念,透过考察伊斯兰教西道堂在处理社会关系中的实践,为审视当代民族地区的民族、宗教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并将此议题和社会科学的相关经典理论进行联结。

韩海蛟、马志丽、张建芳、丁耀全等人还从经济视角对西道堂进行了关注。

马晓军的《中国伊斯兰教教派西道堂的特点》中,总结并认为西道堂具有伊儒相结合、独特的集体生活形式、发展商业的入世思想、以及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务实进取的宗教变革思想等特点。

马志丽的《血缘、姻缘和亲缘》中,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从家庭、家族和亲属圈方面,解读了西道堂人血缘、亲缘关系远近排列的差序格局,以及家族和亲属关系的特点,并对西道堂人亲属关系进行类型的界定与探析。

三、研究特点

综上所述,可有如下发现。

1、从研究内容看。从教派门宦看,洮岷地区伊斯兰教研究集中于西道堂方面,其他诸如华虎夫耶、伊赫瓦尼、哲合忍耶等派的研究极为罕见,一方面说明学术界研究侧重点的失衡,另一方面说明今后该地区有极大的研究空间。从具体内容看,包含了教育、经济、文化、通婚圈等方面。

2、从研究地域看。主要集中在洮州(即临潭),对于岷县地区的伊斯兰教缺乏应有的关注。笔者认为,洮岷地区伊斯兰教及其经学具有一体性,忽视了岷县地区的研究,就有损于该地区伊斯兰教的整体性研究。

3、从研究方法看。主要研究方法为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历史文献法等。

四、结语

洮岷地区属于多元民族杂居之地。长期以来各民族的交流、交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从主流文化为藏文化的安多地区看,该地伊斯兰教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传播,形成了伊斯兰文化为核心,吸收了藏文化习俗的特点,这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展现,也是该地区伊斯兰教的重要特点。有研究者认为,洮岷两地属于安多地区伊斯兰教的重镇。诚如此言,洮岷地区经师和经学的互动、清真寺的繁盛等都表明,该地区在藏区,乃至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教传播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相比其重要性,当前的研究状况显得较为尴尬。笔者提出,今后洮岷地区研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其一,鉴于西道堂文化研究的较为成熟,此后在继续研究和挖掘该派文化的同时,并将主要研究精力投入到其他派别的研究,如此一来,就能从整体性视角观察到该地伊斯兰教状况。其二,加强研究的深度。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历史学、人类学等视角进行了关注,从宗教学视角的研究成果不太多见。此外,对于该地区伊斯兰教经堂教育、阿訇群体、寺坊管理、寺坊经济、宗教仪式、穆斯林的社会文化等方面关注不够,今后应加大研究力度。

[1]临潭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潭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2]临潭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潭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3]丁仲明.岷县回族与穆斯林.民间资料,出版年不详.

[4]丁汝俊,等.临潭回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马旭.伊斯兰教在甘南藏区传播情况初探.中国穆斯林,1997(4).

*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XM2016042)。

梁庆芬(1986-),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文化。

J

A

1006-0049-(2017)17-0040-02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