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二拍”的道德教化思想

2017-01-30 05:55:03
山西青年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三言二拍恒言教化

梅 伟

阿坝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四川 阿坝 623002

论“三言二拍”的道德教化思想

梅 伟

阿坝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四川 阿坝 623002

明代中后期,由于商业、手工业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通俗文学盛行,出现了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小说。无论是从书的命名上和书的序言上,还是从小说行文过程来看,“三言二拍”中的小说具有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三言二拍”的道德教化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肯定真情,否定纵欲;宣扬仁义忠节;提倡孝道。

三言二拍;道德教化;思想;内容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商业、手工业繁荣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已经在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城市出现。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得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通俗文学开始发展起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表现市民生活,体现市民审美趣味的通俗白话小说——拟话本开始盛行起来,“三言二拍”正是明代这些拟话本小说中的佼佼者。

“三言二拍”具体是指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奇》。“三言二拍”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明代中后期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上越礼逾制、奢侈享乐的风气发展势头越来越猛烈。世俗享乐风气的盛行,加上阳明心学的猛烈冲击,封建伦理道德出现了危机,人们开始放纵欲望。这样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三言二拍”体现了中国文学传统的“载道”意识,透露出浓厚的伦理道德教化思想。“三言二拍”的道德教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书的命名和序言体现着道德教化思想。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从书的命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来看,冯梦龙编著三部小说集的目的在于“喻世”、“警世”、“醒世”。其道德教化用意显露无遗。《喻世明言·绪》中说:“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畀为一刻。”可以看出,冯梦龙选编这四十篇小说的标准是“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警世通言·绪》中认为通俗小说可以弥补经书史传的不足,是不能废弃的。即便小说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小说所阐述的道理也一定是真实的,不会妨害风俗教化,不会弄错圣贤所阐述的道理,也不会违背诗书经史所阐述的经义。《警世通言·绪》中还举通过听过关云长刮骨疗毒故事的乡下小孩弄伤手指不喊痛的例子说:“夫能使里中儿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指出推说孝顺父母的故事而能让人孝顺,推说有关忠诚的故事而能让人忠诚,推说有关节义的故事而能让人有气节,推说触及性情的故事而能让人有性情,推说情感感人的故事而能让人变得有感情。而《醒世恒言·序言》中认为“六经国史而外,凡著述皆小说也。而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因此作者在编纂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之后,又编著了《醒世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初刻拍案惊奇·序》指出:“近世承平日久,民佚志淫。一二轻薄恶少,初学拈笔,便思污蔑世界,广摭诬造,非荒诞不足信,则亵秽不忍闻。得罪名教,种业来生,莫此为甚!而且纸为之贵,无翼飞,不胫走。有识者为世道忧之,以功令厉禁,宜其然也。”“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因此作者不辞辛苦,“因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得若干卷”,使读者“闻之者足以为戒”。《醒世恒言·序》是“三言”序文中的最后一篇,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冯梦龙说:“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这说明,他编纂“三言”的目的,是要把读者从愚暗导向明智,用便于读者接受的形式来保证作品劝诫作用的实现。

其次,小说在行文过程中体现着道德教化思想。《初刻拍案惊奇·凡例》中说:“是编主于劝戒,故每回之中,三致意焉。观者自得之,不能一一标出。”正如《凡例》中所说的,“三言二拍”中的小说在行文过程中,一再向读者强调作者的劝诫意图。“三言二拍”作为拟话本小说,有独特完整的体制结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题目、篇首、入话、正话、篇尾五个部分。篇首,也称开篇,通常是以一首诗或词,或一诗一词,或数首诗,或数首词作为开篇,它的作用是用来点明主题,或者概括小说的内容,或者渲染和内容有关的特定的思想感情;有的从正面或反面衬托故事内容,或交代与内容有关的时间和地点等。“三言二拍”中许多小说的篇首就点明了作者的意图,体现出了作者的教化目的,如《喻世明言》第二卷《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开篇诗:“世事番腾似转轮,眼前凶吉未为真。请看久久分明应,天道何曾负善人?”不难看出,这篇小说意在劝世人行善,天道轮回,报应不爽。再如《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篇首诗:“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四句诗,即是奉劝世人虚己下人,不要自满。话本小说中,在开篇诗词之后,讲一段承题起讲的话,或者讲一个故事,然后引入正文,叫做“入话”。许多小说,在入话部分,作者也不忘点明小说的主旨,以警戒人们。如《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用一首《西江月》作为开头,劝人们安分守己,不要因为“酒”“色”“财”“气”而品行不端,尤其是不能因为色,“只图自己一时欢乐,却不顾人他的百年恩义,——假如你有娇妻爱妾,别人调戏上了,你心下如何?古人有四句道得好:‘人心或可昧,天道不差移。我不淫人妇,人不淫我妻’看官,则今日听我说《珍珠衫》这套词话,可见果报不爽,好教少年子弟做个榜样。”不仅如此,在“正话“,即讲述的正文中,作者也通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情节设置来劝诫世人多行善事,少行恶事。有时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发表议论,对读者进行劝诫。“三言二拍”的篇尾,不同于结尾,它是小说另外的附加部分,一般用四句诗或八句诗,或两句对偶句子,或词,或整齐韵语再次点明小说的主旨,对读者进行劝诫。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张员外抚螟蛉子,包龙图智赚合同文》篇尾:“所以宣这个话本,奉戒世人,切不可为着区区财产,伤了天性之恩。有诗为证:‘螟蛉义父犹施恩,骨肉天亲反弄奸。日后方知前数定,何如休要用机关!’”

在小说内容上,“三言二拍”的道德教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真情,否定纵欲。明代中后期,统治阶级日益腐朽,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丰富起来,社会上开始流行奢侈享乐的风气,加上阳明心学的盛行,封建礼教受到很大冲击,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享乐。青年男女热爱自由,渴望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对于这种合理的、符合人性的举动,作者是持肯定和赞同态度的。虽然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障碍,爱情之路一波三折,但作者总是用自己的笔墨给主人公设置了幸福美满的结局。例如《喻世明言》第二十三卷《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写越州才子张舜美,相貌英俊,举止儒雅,因为来杭州乡试未能考中,而滞留了半年多,在元宵佳节出去赏灯时,偶然遇到美貌佳人刘素香,并和她一见钟情,两人相互思慕;为了能相守一生,二人相约私奔到镇江去投靠亲戚,但是因为当晚出城的人太多而被挤散;刘素香没有办法,只得在尼庵中寄居,而张舜美则发誓不娶,发奋苦读,三年之后考中了解元,在进京会试途中,与刘素香在尼姑庵重逢,最后双方父母不再怪罪他们私奔,二人成婚。虽然过程波折,但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再如《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乐小舍拚生觅偶》中的乐小舍和顺娘、第二十九卷《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的张浩和莺莺,《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秦重和名妓莘瑶琴,虽然在结合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波折,但最终的结果都是男女双方得以结为夫妇,情人终成眷属。另外,作者对于青年爱情双方的负心者,强烈谴责,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这类人的厌恶与痛恨,小说的结局部分这些人无一不受到报应,如《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李甲、卷三十四《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的周廷章。

在作者笔下,那些并非真爱,只是一味贪图女色男貌,不顾伦理道德,纵欲无度者,最终都没有好下场。《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金海陵纵欲亡身》中的完颜亮荒淫无度,弑君篡位后,穷奢极欲,不顾人伦,一味贪图淫乐,弄得天怨人怒,最终被部下缢杀。死后先是被降废为海陵侯,后来被降为庶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任君用恣乐深闺,杨太尉戏宫馆客》,写杨太尉府上姬妾众多,虽然防范很严,但是馆客任君用趁着太尉到郑州上坟,和姬妾勾搭,恣意纵欲淫乐,最后被杨太尉发现,任君用被阉割,郁郁寡欢,死在太尉府。连任君用的朋友遇到少年好色之人,也把他当成了十足的反面教材,举任君用的事情来劝诫这些人。再如《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陈商,因为勾引蒋兴哥妻子王三巧儿,最终因为做了亏心事受了惊吓死去,死后连自己的妻子平氏也成为蒋兴哥的妾。作者在小说开头,就说明这篇小说的目的是“可见果报不爽,好教少年子弟做个榜样”。像这样的例子在“三言二拍”中还有很多。

其次,宣扬仁义忠节。“仁义”是儒家重要的伦理范畴,其本义为仁爱与正义。《礼记·曲礼上》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非常推崇这一概念;后来汉儒董仲舒更是将其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准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传统道德的别名,常与“道德”并称,和“礼智信”合称为“五常”。在儒家经典中,“忠”指的是不分对上对下地尽心为人办事。如《孟子·滕文公》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节”指的气节、节操。仁义忠节是中国古代社会基础性的价值观念。在“三言二拍”中,作者对仁义忠节的歌颂随处可见。如《喻世明言》第七卷《羊角哀舍命全交》,讲的是羊角哀和左伯桃的生死之交。春秋时期,羊角哀与左伯桃二人志趣相投,结为异姓兄弟。后来两人一同去楚国求取功名,路上被雨雪所困,缺衣少粮,左伯桃便脱衣并粮,牺牲自己,成全义弟羊角哀。羊角哀到楚国后果然被重用,楚王委以要职。后来因为义兄左伯桃在阴间被荆轲骚扰恐吓,羊角哀义薄云天,毅然辞官自尽,化为厉鬼,与荆轲大战,最终毁了荆轲墓,烧了荆轲祠。小说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朋友的生死之义是极为推崇的。再如《喻世明言》第八卷《吴保安弃家赎友》,讲述了河北武阳人吴保安,知道宰相郭震的侄儿郭仲翔是个豪侠尚气的人,在不熟识的情况下写信向郭仲翔毛遂自荐。郭仲翔认为吴保安与他素不相识,却很了解他,于是把他当做知己。在郭仲翔的推荐下,吴保安在李蒙手下谋得管记一职。谁知李蒙兵败自杀,郭仲翔当了俘虏,并被要求通知家里拿钱来赎。因为郭仲翔是宰相的侄子,被索要一千匹绢。郭仲翔托人带信给吴保安,希望他能转告叔叔郭震。谁知这时郭震已死,吴保安念于知己情深,倾其所有,筹得两百匹绢。为了救朋友,他抛下妻儿,惨淡经商十年之久,才筹得七百匹绢。后来终于在姚州都督杨安居的资助下筹齐一千匹绢,最终把朋友郭仲翔赎回,使其与妻儿团聚。同样的思想在《刘小官雌雄兄弟》、《李秀卿义结黄贞女》、《裴晋公义还原配》、《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李克让竟达空函,刘元晋双生贵子》等篇目中屡有呈现。

第三,提倡孝道。“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所谓“百善孝为先”。“三言二拍”对孝道的提倡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行孝子到底不简尸,殉节妇留待双出枢》中的王世名,父亲被人殴打而死,如果请官府为父亲伸冤就必须检尸。王世名是孝子,不忍父亲的尸骸再受到损伤,在时机成熟后,私自杀了仇人,然后从容赴死,其妻甘愿殉节。二者作为孝子节妇被各级官府表彰,并且受到朝廷下诏旌表。再如《喻世明言》第三十八卷《任孝子烈性为神》,讲述务实本分、为人勤恳的孝子任珪自幼丧母,家中只有双眼失明的老父亲,他对待父亲极为孝顺。为了生计,每天早晨告别父亲,到晚上才回来。后来娶得一妻,不守妇道,和人通奸,还中伤诋毁父亲,岳父岳母和婢女助纣为虐。任珪得知真相后,盛怒之下,安顿好老父,然后杀死了奸夫淫妇,岳父岳母和婢女,最后自首赴死,玉帝怜其忠烈孝义,让其坐化成神,世代受香火供奉。从小说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任孝子烈性铲除五人的忠烈孝义行为非常赞赏。

[1][明]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明]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4][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5][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梅伟(1986-),男,陕西商洛人,文学硕士,阿坝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艺学。

I

A

1006-0049-(2017)18-0066-02

猜你喜欢
三言二拍恒言教化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和他的养生著作《老老恒言》
中老年保健(2022年3期)2022-08-24 03:00:34
OYSTER OMELET
汉语世界(2022年2期)2022-04-20 01:36:56
《女儿的选择》:好一则醒世恒言
时代邮刊(2019年20期)2019-07-30 08:05:54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10:31:12
《张溜儿巧布迷魂阵,陆蕙娘立决到头缘》的陆蕙娘人物形象解读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特征
图说“名医心语”(1)
家庭医药(2014年1期)2014-01-03 18:57:55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
中国火炬(2009年5期)2009-07-24 14: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