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永春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探讨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万永春*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探讨高校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轻高校一级心理健康中心的工作压力,进而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心理问题;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
近年来,大学生由学业、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就业求职等引发了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加重,这无疑增加了高校一级心理健康中心的工作难度与压力。而高校二级学院作为学生直属管理部门,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抓手,为一级心理健康中心分担了工作、减缓了压力;同时,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关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所以,探究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策略,是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领导重视不够,组织建设不全
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专业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工作,尤其在二级学院工作中,未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独列为一项重点工作,尚未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顶层设计不足。同时,目前二级学院在规范管理、人员配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尚未能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工作理念,很多二级学院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等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尚不健全。
(二)专业素质不高,实践经验不足
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主要负责。首先,大多数的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员并非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其次,即使部分辅导员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后期专业学习和培训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很难继续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辅导员流动性大,日常事务繁琐,很难有特定的时间去从事相应工作,专业实践经验少,无法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的工作方法,解决心理问题能力有限,工作效能感较低,成效不大。
(三)活动开展不力,工作平台有限
二级学院通常只开展一些由学校统一指导的“12·5”、“5·25”心理健康活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满足学生多元的心理健康需求,很少结合本学生专业、学生年级等特点,开展创新性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活动;还缺乏诸如心理健康平台、班级帮帮队、寝室爱心营等形式丰富、效果良好的线上线下的工作平台。
(一)加强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二级学院应加强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院的重要工作范围中,建立健全由二级学院分管牵头、党政齐管、相关部门协同全体师生共参与的组织机构,完善机构人员、经费、场地配备;建立“学院心理工作站一心理中心一专业医院”三级危机干预体系,及“心理健康普查一心理档案一心理咨询一心理问题反馈报告一心理疾病转介”的工作体系,同时健全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确保“学院一年级一班级一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有效运行。
(二)坚持问题为导向,拓展工作理念,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二级学院的学生规模不同、专业不一,学生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这就要求要工作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甄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类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和难点问题,同时在问题中善于总结方法,形成预防与发展为主的工作方法,推进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变以往高校二级学院以“治疗式”的缓解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治疗的工作理念,将“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工作理念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坚持以学生心理成长为主、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为导向、促进学生成才为目标的工作服务理念,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三)建设全面的专业化的队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纠正“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专业人员的事”的错误观念,树立“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新观念,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知识与能力,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二级学院要把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列入师资培训计划,提供充足的专业化学习与培训,形成专业化高技能的专业工作队伍;注重心理健康的研究,从实践工作中研究科学方法,为“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三级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专业指导,提升工作成效。
(四)优化工作方法与内容,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大学学生生涯始终,进校进行心理普查,建立详细心理档案,实时追踪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主动干预,及时治疗;根据年级和时段设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利用“线上线下”等平台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普查测评、开展团体辅导、举行专业培训、开展职业规划和生涯教育等,从新生适应性心理教育到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做到全方位教育服务;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朋辈互助与自我教育、教育辅导与预防干预、一般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创造性地为学生打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主动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体系全方位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
[1]曲径.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45-46.
[2]蔡亚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浅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90-91.
[3]冯刚.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提升质量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4.
B
A
1006-0049-(2017)21-0095-01
万永春(1991-),女,汉族,重庆人,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