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人的因素”作用分析
张 莉*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著作《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力的相关思想表明: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既包括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也包括外延与内涵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处于主导地位,同时物的因素会反过来作用人的因素。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期,人是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归宿;生产工具是被人制造出来的,同时人也利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人也影响生产资料的开发程度。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外延的生产力与内涵生产力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作用是不同的,对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作用的分析利于我们把握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人力资本;精神生产力
在相关的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并未直接得出什么是生产力的结论。本文笔者根据对原著与文献的阅读,从《资本论》的相关表述与文献的相关概述中概括出了生产力的部分内容。
(一)生产力的含义
不同的学者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述的生产力理解是不同的,本文笔者主要通过最早接触的“生产力”的概念入手,来阐述对生产力概念的看法。我们最早接触到的对“生产力”的解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概念源于课本,最早来源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来,不管是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界,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这种理解虽然说出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不利于自然与人两者的协调发展。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征服自然,就是打算用自己的蛮力完全改变大自然,比如在荒漠中大规模栽树,对荒地进行大规模地开垦;在农业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虽然人对大自然的改造的机械化的水平不高,但是也出现了环境问题,比如砍伐森林﹑焚烧树木﹑改造沼泽地等,造成了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等,还有不合理的灌溉使得土地盐碱化程度加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征服自然的结果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突出。
(二)生产力的构成要素①
生产力由哪些要素构成,学界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文笔者认为生产力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内部的构成要素的组合。“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1]从《资本论》中的这段论述中我们能够看出,马克思将生产力看作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它表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形态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劳动者,首先应该具有劳动能力﹑能够从事劳作活动。生产资料是指劳动者在从事生产时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在生产资料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就是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一起构成了生产资料,它们是生产力中需要把握的规律——物,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规律的把握者——人。无论在任何社会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都是生产力的基本形式,当两者结合起来的时候,就实现了生产力的现实性,但是,当两者分离的情况下,生产力只存在潜在的形式,即就是现实的生产力,否则就是潜在的生产力。
(一)从哲学维度来看生产力中人的因素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人类社会演变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产力。生产力内部的构成要素相互连结,不可分割,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因为,制造工具的开始,表明人类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给予人类的一切,而是作为能动的主体,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制造出满足人类需要的各种工具,制造工具的具体过程是通过人的劳动能力来实现的。劳动能力既包括人们的体力,也包括人们的智力两个方面。人的体力是指本身所拥有的一种自然力,即实际上是一种从事生产的能力,指人的“肌肉力”,也是一种不费分文就可以获得的力量,也是无机界的生产力。人的精神也是一种生产能力。它包括人所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经验与技能等,是需要后天学习的,作为人的智力产物的科学技术,是渗透在其他的生产要素当中的,劳动者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制造出促进生产发展的生产工具,积累更丰富的劳动经验。人的体力不需要后天的学习与锻炼,是人生而具有的,但是人的精神力不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即使钻木取火,也需要后天的学习。
(二)体力为主的阶段向智力为主的阶段转变
不同的时代,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段:体力为主的阶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来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主要以工场手工业为主,由于生产力程度的低下,人们利用于改造自然物的时候主要以劳动者的手工工艺为主即以简单劳动为主。相反,进入18世纪以后,蒸汽机的出现使人类迈入了蒸汽时代,即机器大工业时代,使人类的体力劳动得到了相应的解放。在机器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机器的性能与作用的变化,使得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但是不管怎样,机器永远是劳动的产物,由人们决定。
第二阶段:脑力劳动为主的阶段。社会的进步由之前的依赖手工工艺逐渐转向依赖科学技术。科技革命使得人类征服与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劳动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的转换。随着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机器取代人”这样的观点越来越常见。机器确实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过去我们与家人﹑朋友之间的通过书信沟通,进入电气时代以后,邮件成为亲人﹑朋友之间司空见惯的方式,现如今智能手机成了我们随身必备的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各种现代化的工具应运而生,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给我们带来了便利,车轮加快了人手的强度,挖掘机增加了人手的长度……然而,挖掘机不是人手,车轮不是脚,电子产品也永远只是人类的一个工具而已,它始终只会按照人编辑的指令程序运行。象棋大师输给电脑只能说明电脑的运行程序战胜了电脑。人脑与电脑不同,在于人脑所具有的独特的思维机能。电脑可以进行快捷地复制,但却复制不了人类的感情。电脑没有了点就只是一堆烂铜废铁,起不到任何作用。归根到底,科技的任何副产品都只是劳动的产物而已。
生产力作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中的某些因素也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变化,但是不管怎样,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在形式上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科学技术的出现,曾一度使人们对科学技术与人的因素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即谁是“第一”,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正确对待科学技术与人的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界有的人认为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只能存在一个“第一”,两个“第一”是矛盾的,甚至有的人认为科学技术第一将会取代“人的因素第一”。本文笔者认为两个第一的存在并不矛盾,恰好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与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两个第一是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析的。“人的因素第一”是从生产力内部构成要素的关系来分析的,人的要素决定着其他构成要素的性质。比如,在一段时间内证明是真理的东西,可能经过实践不断地﹑反复地检验,最终会变成谬误。一段时间没有进入到人们认识范围内的事物,最终也会被人类认识并加以利用。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从它对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来说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它是作为一种渗透性的要素。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就会提高对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会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同时,科学技术的使用能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在当今社会,人的因素与科学技术的因素是高度融合的,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努力与付出,同时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对科技知识的学习。我们坚持“人的因素第一”就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中人的能动性的观点,同时,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要遵循客观规律,而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就是遵循规律的体现。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人们的推动,在信息化背景下,我们要重视科技的现实作用,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科学规律客观性之间的度,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
[ 注 释 ]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人民出版社,1972.44.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
张莉(1990-),女,汉族,甘肃平凉人,硕士,四川大学,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