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航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试析藏传佛教中上师的“至高无上”地位之原因
宋晓航*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本文以西藏著名修行者-兰仁巴大师的修行笔记内容为中心,简要分析藏传佛教中上师“至高无上”地位的背景以及原因及上师对整个藏传佛教发展历程的影响。
上师;藏传佛教;菩提道次心传录
从古至今,无论各个思想抑或宗教派系,“尊师重道”向来都是重中之重。无论个人水平如何,哪怕已经超越自己的师长,弟子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尊敬师长”,这也是师傅培养弟子,使得教派传承的最基本的要求。“尊师重道”看起来比较习以为常,读毕《菩提道次弟-心传录》,惊叹于藏传佛教中将上师定位在如此高的地位。《菩提道次弟-心传录》一书中,近一半的篇幅都是与“上师”有关,多次强调了上师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了藏传佛教极为强调的师徒关系,具有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
菩提道所讲本应是成佛道路上的觉悟与方法,是兰仁巴大师的学修心得笔记,但该书第一章并没有开门见山地介绍强调佛祖,而是直接介绍了“亲近上师”。从“亲近上师的功德利益;不尊敬上师的罪业;亲近上师的思想态度;敬师的行为礼仪:亲近怎样的上师”五点论述了为什么要亲近上师,如何亲近上师,以及亲近怎样的上师。兰仁巴大师以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为主线,旁征博引了大量的佛典及各教派经论,涉猎广泛,同时还引用诸多印藏高僧大德有关于亲近上师法的观点和修行事例子。
那么,以《菩提道次第-心传录》为例,为什么藏传佛教中把上师的地位定义的那么高呢?首先,我们从藏传佛教密宗中的“四皈依”中可见一斑。四皈依为: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上师在其中被列为第一位,比佛陀的地位还要高。所以,从“四皈依”可见,“尊敬上师高于一切”本就是藏传佛教的特色,“四皈依”排列的顺序表现了藏传佛教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
第二,定义上师至高无上,是因为“亲近上师”是信徒皈依佛教最基本的功德。弟子信徒因为信仰而皈依佛教,而对上师亲近和恭敬的态度就表明了对佛教信仰的强烈度。如果一个信徒连对教授自己佛法的上师都不能尊重,那么他对于佛教的信仰程度肯定不会多强烈;如果一个信徒连对教授自己佛法的上师都不能尊重,那么他成佛的意愿肯定也不强烈。有道“数劫苦修般若行,施舍身首手足功。师道刹那间圆满,乐于供奉上师行”①,所以,亲近上师是藏传佛教修行的主要法门,更是最基础的法门,是弟子皈依藏传佛教的重中之重,更是其进入师门的“试用期表现审核”。
第三,信仰佛教的最终目的即是积福德成佛,定义上师至高无上,是因为“供养上师、侍奉上师”是藏传佛教认为的积德消业修炼佛法最好的捷径。供养上师的虔诚可以等同于弟子成佛的决心大小,也是上师对弟子信仰的下一层“考核”。供养上师不以财物的贵重与否定义,而是看弟子的诚意与无私的精神。如果自己心诚,那么再不值钱的东西都有无尚的功德。有道“导师身上一汗毛,擦上一滴植物油,所积福德远胜过,数劫供养众佛陀”②而侍奉上师则是供养上师的更高层次的功德,要求弟子对上师教导的绝对顺从,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用行动侍奉上师,不怕辛苦劳累,把自己的身言意全部投入到侍奉上师的工作中去。这是修炼亲近上师法最直接的方式。对于修行藏传佛教的弟子而言,“供养上师,侍奉上师”正是普渡众生的起点,也是积累功德的最好捷径。
第四,信仰佛教一定会对弟子有所约束,用亲近上师来约束弟子的言行举止是最好的方式。说明了亲近上师的重要性后,告诫了不尊敬上师带来的罪过,以此来约束弟子的言谈行为和内心,以提高弟子的品性,有助于修行。在书中,宗喀巴大师用整个第二章的行为阐述了不尊敬上师的罪过。
第一节:诋毁上师的罪业:其罪业等于诋毁一切佛;修密法不会取得成功;不会获得成就,反而会下堕地狱;对今世后世都不吉利;未生功德成就不生,已生功德成就消失。
第二节:违背师言的罪业;“不听上师言,不会出成就”
第三节:对上师生气的罪业;“上师生嗔心,其罪过更大”
第四节:寻找上师缺点的罪业;“看到优点得成就,看到缺点毁成就”
第五节:将上师看作平常俗辈的罪业;不但不会得到成就,也是严重的失戒行为,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
第六节:不尊敬上师的罪业;犯戒规,一事无成。
第七节:践踏上师身影坐垫等物的罪业;罪等如拆毁佛塔。
第八节:浪费上师财物的罪业;使其今生来世生活贫困,常受饥饿之苦。
第九节:使上师不愉快的罪业;心情不得安宁,下堕地狱受重苦。
第十节:对上师的作风产生误解的罪业:本应得的成就不但未得,连一般的成就都不会得到。
第十一节:对上师不以上师看待的罪业;对势利眼看待上师之人,真正的善德功一样都不会产生。
这些罪业在世俗人眼里看起来并不是大错,却在藏传佛教中被视为罪过。用这些禁忌来约束众弟子,使得其在言行上更加谨慎,进而修得佛果,利益众生。
第五,藏传佛教既然对弟子要求如此严格,要求对上师百依百顺,供养侍奉上师。那么是随便的人都可以成为上师被供奉被供养吗?必定不是,上师是整个佛教流传的“向导人”,对于上师的选择,要求肯定非常严格,甚至比对弟子的要求严苛数倍。所以,藏传佛教定义上师的地位至高无上,不仅仅是约束弟子的言行,也有对上师品格、德行相互促进的原因。
综上所述诸多原因之下,藏传佛教中上师至高无上的地位变得不可撼动。诸多原因之下,修炼上师法作为修行的初始直到修炼成佛变得尤为重要。从上师与弟子“亦师亦父,亦徒亦子”的关系与师徒的地位中,我们可以看到藏传佛教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宗教思想与伦理道德理念,对于如今宗教研究与发展有着比较深远的意义。
[ 注 释 ]
①兰仁巴大师著,多识仁波切译.菩提道次第心传录[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10.
②《真智慧续》:密法经典.
[1]兰仁巴大师著,多识仁波切译.菩提道次第心传录[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
宋晓航(1990-),男,辽宁开原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宗教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宗教理论与政策。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