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幸福观及启示

2017-01-30 03:25韩雨宸
山西青年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道城邦幸福观

韩雨宸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简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幸福观及启示

韩雨宸*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古往今来,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幸福是人们一直不断追求的最终目标。在遥远的古希腊,哲人们讨论最多的伦理学问题应当属有关幸福的问题。尽管每个人对幸福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大多数哲人认为幸福就是人生追求的目的。古希腊最伟大的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和吸取前人对于幸福问题的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有的幸福观。因此,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理解幸福这一问题和培养自身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德性

幸福(Happiness)是人们一直热衷于讨论的话题,是古往今来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时至今日,人们依旧在讨论甚至会互相询问“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幸福”作为伦理学讨论的重要概念,早在遥远的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讨论“幸福“这个话题。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巨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善”、“道德德性”、“快乐”和“幸福”等重要伦理学概念,提出了幸福是一种合乎德性的活动,幸福是一种现实能动的活动,幸福是一种至善(最高善),最幸福的活动即沉思等具有重大意义的德性幸福论思想。因此,我们探讨其关于幸福的思想对培养我们自身的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希腊幸福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一)幸福的概念

定义幸福的概念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把它看成不同的东西”。在谈及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之前,首先先来谈一下他对于“善”的看法。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谈到,“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因为人们都有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一种功用,是一种有价值意义的概念。例如学习知识是为了探索真理,研究医术是为了人们的健康等,从这个意义来说都是一种“善”。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动物做任何事的时候都是出于本能而不是出于目的,人则不同,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目的性,即人们是出于一定的目的才从事一定的工作的。其次,他和柏拉图所理解的“善”不同,他认为抽象的、普遍的“善”和具体的“善”不可分离,反对对“善”做抽象的理解。例如,我们不仅仅需要知道药物可以治疗疾病,还需要知道哪种药物对哪种疾病有治愈功能才行,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因此,亚里士多德对于“善”的理解更具体,他主张在现实中,在生活中去实现我们的目的和善。在澄清了亚里士多德的“善”概念之后,我们需要讲解它的幸福概念。亚里士多德将善分为三种:手段善、内在善和至善。他认为幸福就是达到“至善”。既然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在其中有一些我们是为了其他目的而选取它。例如,钱财、长笛、总而言之是工具。很显然并非所有目的都是最后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倘若仅只有一个东西是最后的,最完满的,那么它就是我们所寻求的最后的目的。倘若有多个目的,就是其中最完满,最后的那一个。我们说为其自身来追求的东西比为了他物的东西更为完满。那从来不因为他物而被选取的东西,比时而由于自身,时而由于他物而被选取的东西更为完满。总而言之,只有那由自身而被选取,而永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后的。看起来只有这个东西才有资格作为幸福,我们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他认为幸福就是那个最完美最崇高,因其自身之故而不再作为其它目的的手段而成为“至善”。因此,幸福就是目的,所有目的的最终目的,也就是那个“至善”。

(二)幸福的特征

1.幸福合乎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身体、财富和智慧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其中身体和财富是一种外在善,智慧则是获得幸福最根本的条件。例如一个人只有财富和身体而没有智慧的话,很有可能过着一种看似幸福确时时有危险的生活,到头来不但没有幸福或许还会有了不幸。真正的幸福在于合乎德性。首先,人只有在拥有德性才能追求幸福的生活,因为人的善存在于活动和功能之中。人在为了某一目的而活动时,只有德性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达到目的。其次“人类所有不同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于他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辨认。……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这段话很深刻地表明,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道德,人因为有道德才是幸福的。

2.幸福是一种理性之乐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花费了大量笔墨来研究快乐。快乐和幸福是一对孪生的兄弟,但是并不能等同,还是有区别的。亚里士多德在关于快乐和幸福的看法上,认为快乐是幸福的一部分,否认快乐就是幸福,幸福并不都是快乐。快乐是人们的一种自然享受,只是就个人的利益而言,并没有正当或者不正当之分。例如一个小偷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偷东西,虽然满足了自己的快乐,但是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因此就不是至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快乐都是人们欲求的。如果只为了快乐而快乐还不是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一种理性的幸福,真正的快乐也是在理性支配下的快乐。在这里首先就要求一个人要有德性,要先学会选择快乐,应当选择那些高尚的、优雅的而不是低下的、无节制的快乐。一个人应当学会运用自己的理性,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过于沉溺于肉体或者感官上的快乐,应当追求精神层面上的快乐,因为人毕竟是一个有理性的动物。其次,在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欲望之后,应当达到一种完美即中道的状态,即在任何事情上防止过度和不及。总之,亚里士多德强调理性是控制快乐的一把钥匙,人们的欲望应当由理性来调控,防止过于低级的感官享受和纯粹肉体的快乐,用中道的方法来控制快乐。

3.最高的幸福即沉思

亚里士多德将幸福生活分为三种:享乐的生活,即仅仅满足于那些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政治的生活,“荣誉取决于授予者而不是取决于接受者,而我们的直觉是,善是一个人属己的,不易被拿走的东西。此外,人们追求荣誉似乎是为确证自己的优点,至少是,他们寻求从智慧的人和认识他们的人那里得到荣誉,并且是因德性而得到荣誉。这就表明,德性在爱活动的人们看来是比荣誉更大的善,甚至还可以假定它比荣誉更加是政治的生活的目的。”沉思的生活,即思考,静观,不掺杂任何杂念的生活。他认为沉思的生活是最高的生活,是一种有神性的生活,人们应当寻找这样一种生活,从而获得人生最大的幸福。

(三)如何实现幸福

1.中道-根本方法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倘使我们认为在《伦理学》中所说的确实是真正的幸福生活是免于烦累的善德善行,而善德就在于行于中庸,则[适宜于大多数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行于中庸,行于每个人都能够达到的中庸”。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他列出了这样一个排列“过度-中道-不及”。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人们的德性和行为不走两个极端,能达到中道的状态,就是幸福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专门列出了德性表一栏,对于多种德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例如勇敢是懦弱和鲁莽之间的中道,喜爱是厌恶和溺爱之间的中道等。他的这种中道观的根本含义是指“要在适当的时间,面对适当的境况和适当的关系,有适当的目的,以适当的方式来应对,这就是在中间,这就是最好的,这就是德性”。也就是说,他认为一个人只有适当地行动和做事,才是有德性的,才是幸福的。

虽然中道这一思想方法在现实中实现很不容易(因为它有相对性即对不同的人情况不一样),但是为了达到幸福又必须用中道的方法才可以,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首先,他认为要通过道德教育,使外在的规范内化为主体自身的道德自觉;其次,在我们遇到具体的情况时,应当避免走那个最有害的极端,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第三,我们应对快乐有一颗警惕的心,因为人们往往在快乐面前容易丧失自我,因此应当用理性来控制快乐。

2.外在善-重要方法

虽然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是走向幸福之路的必要条件,但是并不是唯一条件,正如他所说“看起来幸福也要以外在的善为补充,正如我们所说,赤手空拳就不可能或难于做好事情……”。什么是外在善呢?一般我们会认为是财富或者地位,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外在善是公正和友爱。公正是最完美的德性。在一个完美的城邦里,要有公正作为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基础才可以保证公民的幸福生活。而不管一个幸福还是不幸福的人都应该拥有朋友。遇到不幸时,需要朋友的帮助;而在幸福的时候,需要和好朋友之间相互交流,以此来保证自己行为的高尚和优良。因此公正和友谊是最重要的外在善。

3.城邦-个人实现幸福的环境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政治的动物,也就是说,人只有在城邦社会中才能被称为人,离开了城邦社会,不是野兽就是神。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只有在城邦社会中才可以实现幸福。整体高于部分,人是城邦社会的一部分,城邦培养每个人的道德素养使得每一个人都拥有德性,而每个人作为城邦中的一员,负有保卫城邦,发展城邦的责任和义务。亚里士多德反对那种只顾自己,不顾城邦的自私者。认为只有在城邦中一个人的善才可以被实现,强调一个人德性的实现一定要在一个群体中才行,实现了个人的伦理学和城邦政治学的统一,具有积极的意义,让我们更加了解社会与城邦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有德性的公民,而只有有德行的公民才能反过来为城邦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从而在与城邦这一关系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个人德性培养的启示

幸福是我们当下每一个人孜孜不倦,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我们对幸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何能在当今时代的洪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幸福,培养良好的德性。笔者从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看法中提出几个粗浅的见解

(一)树立中道思想

随着西方思想观念的不断深入,我们很多人受到西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影响较大,把幸福仅仅看作物质和肉体上的享受和快乐。这种狭隘的幸福观念是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重肉体享受而忽视精神享受,许多人错把财富、荣誉、地位看作了目的,而没有意识到这些只是达到幸福的手段而已而非幸福本身。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在于德性,虽然他没有反对财富或者荣誉,但是我们实现幸福主要在于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因为正如中国俗语所讲“好人有好报”。因此应当树立中道思想,不要因为沉溺于一时的欲望而走向极端,因为最终会物极必反,伤害自己。

(二)注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结合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幸福学说中谈到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相结合,认为个人的德性只有在城邦社会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实现和运用,至善就是在城邦活动中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应当注意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倾向,应当用理性合理控制自身的欲望,把个人的幸福和我们这个社会的幸福合理地统一起来。

[1]冯俊科.西方幸福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苗力田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5.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北京商务印书馆.

[7]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韩雨宸(1992-),男,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

B

A

猜你喜欢
中道城邦幸福观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禅活
静淡
观茶
人生棒喝
古代雅典经济责任审计探微
学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与公民思想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