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生庆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围城》中讽刺性夸张的认知语义分析
马生庆*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钱钟书先生凭借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与思想深度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其学贯中西、融会贯通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鲜明的是这部作品中夸张、幽默、犀利的讽刺艺术,使得整部作品显得生动又不失深刻。本文主要对《围城》这部作品中的讽刺性夸张进行认知语义分析。
讽刺性夸张;认知语义;《围城》
《围城》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讽刺文学作品之一,作品中幽默风趣的语言、新奇的比喻和对生活、婚姻的深刻分析为其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欢迎,也使《围城》这部作品成为了经久不衰的文学名著之一。钱钟书先生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有着敏锐洞察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这部作品中,他从不同的视角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审视,尤其是对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留学生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挖掘,这也使得《围城》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讽刺小说。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性夸张进行全方面的分析。
《围城》中的主人公是中国传统家庭走出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传统知识分子的特点,包括儒家文化的浸染以及社会大环境下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正是方鸿渐身上的这些传统礼教观念的影响,当方鸿渐与苏文纨分手后他表现出了极大的自责,在对苏文纨说出实情时也显得犹犹豫豫、畏畏缩缩。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违反传统道德观念的行为。方鸿渐曾经在西方国家留过学,受到了一些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他身上也有不同于一般中国知识分子的叛逆,他不愿意像其他迂腐的学者那样装模作样、道貌岸然。在那些真正的传统知识分子面前,方鸿渐又显得另类与格格不入,他强烈的自尊心和执拗的个性使他不愿意向这些让他看不起的人低头。在面对那些不理解、不认同他的人时,他甚至经常表现得肤浅可笑。对方鸿渐来说,他周围的世界就是他的围城,他不断努力着试图从这围城中逃离出来。钱钟书先生主要通过描写方鸿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围城的主体。最后成为方鸿渐妻子的孙柔嘉看似羞怯缄默,实则精明而工于心计,有着专横的意志和多疑敏感的个性,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产物。钱钟书先生在描写方鸿渐的生活时也体现出了他自身对于中国社会传统陋习的忧虑和批判。他用细腻的文字展现出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中国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面前的矛盾、挣扎、彷徨、迷茫,同时也揭露了一些知识分子的虚伪、自私。对于方鸿渐、赵辛楣、董斜川等人,作者虽然揭示了他们性格中的缺陷,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们仍然属于善良的人。而对于韩学愈、李梅婷、汪处厚、陆子萧、高松年等人则极尽了讽刺和挖苦,深刻的揭示了他们自私、冷漠、虚伪。《围城》这部作品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钱钟书先生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对这些人的个性、内心等都进行了准确的描写,并在描写这些人物的过程中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社会的封建落后,官场的黑暗以及丧失了理想与精神归宿的人彷徨茫然的生活状态。
情节是一部小说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围城》这部作品中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是通过一些简单的细节却能揭露最真实的人性。在情节的发展上,《围城》这部小说与《儒林外史》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情节自然发展的过程中突出讽刺的特点。《围城》反映的主要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现状,相当于一部新的《儒林外史》。可以说,《儒林外史》和《围城》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集大成者,但两者在讽刺艺术手法的应用上还是有所差异的。《儒林外史》是直接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进行讽刺和批判,而《围城》则是在对人物的描写中凸显出真实的人性和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困难的处境。《儒林外史》采用的是客观描述社会现实的手法,而《围城》则是通过说明性的叙事进行讽刺。《围城》最大的亮点在于对人物性格形象恰到好处的描写,在展现这些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起到了良好的戏剧效果。小说中有一个情节是写方鸿渐乘船回国,当船行使到西贡时,小说中写道“:这是法国船一路走来第一个可夸傲的本国殖民地。船上的法国人像狗望见了家,气势顿长,举动和声音也高亢好些。”当方鸿渐出发去三闾大学时,作者又写道:“瞧那法国巡捕,就是去年跟自己同船来上海的,在船上讲过几次话。鸿渐想同船那批法国警察,都是乡下人初进门,没一个不寒窘可怜。曾几何时,适才看见的一个已经着色放大了。本来苍白的脸色现在红得像生牛肉,两眼里新织满红丝,肚子肥凸得像青蛙在鼓气,可惊的是添了一团凶横的兽相。”这些描写都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又显得生动有趣。
一篇文章的节奏也对文章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阅读《围城》这一小说时读者往往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小说的情节看似平淡,但是在这种平淡的叙述中读者的心情却会随着小说主人公一起跌宕起伏。这得益于作者对小说节奏恰到好处的把控。钱钟书先生在创造《围城》时引用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和典故,除了一般的文学作品外,还涉及到了宗教、哲学、医学、生物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和专业知识。更值得一提的是《围城》中许多新奇又贴切的比喻,这些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多种类型,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一些深奥的道理就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被展现出来了。例如,《围城》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比喻:“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这句话不仅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缺点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讽刺的特点。再如,方鸿渐从宁波到金花的过程中充满了波折,但是在钱钟书先生的笔下,这段经历却显得妙趣横生。他将方鸿渐乘坐的车比喻成了官僚的官架子和别扭的女孩,这种比喻手法十分的新颖又很贴切。像这样突破常规又符合形象的比喻在《围城》中比比皆是,这体现了钱钟书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比喻就贵在创新,一个再好的比喻用了很多次以后也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为此,创作者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不断的发掘和创造新的比喻。在这方面钱钟书先生不愧是一位大师,他能够将生活中的形象信手拈来,通过自己的改造就能形成一个生动的比喻。例如,小说中将方鸿渐两个弟媳怀孕的身体比作“两个吃饱苍蝇的大蜘蛛”。这个比喻十分的生动鲜明,而且还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
讽刺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要想达到良好的讽刺效果必须有一定的思想情感作为媒介来进行表现,在小说的讽刺艺术中,这种媒介通常是语言。幽默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深刻的思想则是一部高质量的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对于一部幽默讽刺小说来说,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是决定其质量的主要因素。钱钟书先生作为一位文学巨匠,在这两方面的把握上都做到了炉火纯青。几乎每一个阅读过《围城》的读者都会被小说中幽默风趣、妙趣横生的语言吸引和折服。
像《围城》这一类看似情节平淡、语言轻松幽默的文章其实恰恰对作者的文学功底要求是最高的。钱钟书先生凭借其渊博的知识、讽刺的才华为这部小说赋予了俏皮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情。小说的第一章中写道,当时正在读大学的方鸿渐羡慕学校里恋爱的男女,于是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要求推掉在他家里务农的未婚妻。在信中,他措辞凄凉,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父亲的谅解和同情。但是他的父亲却以同样的口吻暗指方鸿渐有怀春之情。在给方鸿渐的回信中,父亲用怀春来反驳了方鸿渐的话。这里的“怀春”这个词可以说是十分贴切和巧妙的,它将方鸿渐当时的心情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方鸿渐在当时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而方鸿渐的父亲则是一个狡猾而懦弱的书生,他给方鸿渐的回信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种特点。
钱钟书先生本人就是一位博学而睿智的学者,正是由于他自身在文学上的高度使他能够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当时社会的怪象,冷静而又深刻的剖析当时的社会现状。《围城》整部作品都是围绕着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生活展开的,在这种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中,其实作者真正
想表达的是文化讽刺。钱钟书先生对中西方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对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也有深刻的洞察,他将自己的这种体验与文学创造结合在了一起,将方鸿渐的经历、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知识分子一直以来就被看做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反映者,传统文化也主要是通过知识分子来进行传承。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学而优则仕”则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出路和理想。过往的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真正描写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生活状态的并不多,直到晚清时期谴责小说的出现,知识分子才进入了文学界关注的视野。上文提到过的《儒林外史》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儒林外史》更多的是描写封建社会中文化在宦海的沉浮,而《围城》则是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遇。
《围城》里描写的是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并通过这种描写展现他们尴尬窘迫的生活状态以及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平庸无为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通常都接受过西方国家的教育,与他们的上一代知识分子相比,在性格上更加开朗,有着较强的个人主义,方鸿渐就是这些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靠着丈人的资助到欧洲留学,在国外晃荡了几年后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回国之后也四处碰壁、一事无成。在恋爱时,他优柔寡断;工作时又自视清高;成家后纠结烦恼,体现出了知识分子典型的软弱无能。方鸿渐的好朋友赵辛楣则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另一类代表。他喜欢谈论政治,却没有真正参与政治的野心,他和方鸿渐一样言语多过行动,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还是心地善良的人,并未泯灭良知和人性。作者对他们的描述也是带有善意的批判。而第二类知识分子则在性格和思想上有较大的缺陷。他们精于算计,以自我为中心。小说中这类知识分子的代表有董斜川、曹元朗、苏文纨等。这些人虽然自私自利,但是还不至于贪婪,现代文化的教育使得他们还存在一丝良知,作者在对他们进行批判时也是适可而止。
最后一类知识分子则可以说是社会的渣滓了。在小说中,这类人的代表是三闾大学的教授们。他们不学无术,把学校当成勾心斗角的官场,相互排挤、打压。有买了假文凭还心安理得高高挂起的韩学愈;有凭借关系当上系主任的汪处厚;有小人得志的李梅婷;还有背后高密陷害的陆子萧。他们代表着知识分子中的丑恶嘴脸。作者对这一类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讽刺。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至少在某个方面有着突出的特点,彰显出作者自身的个性和品格。《围城》这部小说就很好的展现了钱钟书先生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幽默。《围城》在幽默讽刺的创作基调上对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理和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又立体丰富,又进一步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性。小说语言的犀利精准给读者带来了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因此这部作品才经久不衰,获得极高的评价和口碑。
[1]熊佳红.讽刺手法在《围城》中的运用[J].文学艺术研究,2013(05):12-13.
[2]代晓东.试论《围城》的冷幽默[J].宜宾学院学报,2015(10):10-11.
[3]叶宁.谈《围城》的讽刺艺术[J].时代文学窑理论学术版,2013(11):84-86.
马生庆(1992-),女,回族,青海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在读。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