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敏
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校企联合培养俄语翻译初探*
李宏敏*
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当前高校俄语专业学生培养存在重语言轻视科技的现象,造成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奇缺。校企联合是技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以和校企联合方式,作为培养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俄语高端科技翻译人才也成为当前走出俄语高端科技翻译人才短缺困境的理想选择。
校企联合;俄语;翻译人才;培养
随着中俄两国在贸易、能源等多方面领域合作的扩大、深入,但是现在中国的俄语人才却并不多,很多好的校企合作的项目由于俄语专业人才的缺少也会阻碍项目的进行。
(一)校园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
随着中俄两国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在经贸合作当中,两国多渠道,横向、纵向合作越来越丰富,无论从科技角度还是文化经济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深入,但双方合作还有进一步融合的提升空间,因此,我国需要充分利用边境口岸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城市,利用地缘优势高校中俄语人才的培养来补充人才的匮乏,但我国高校培养的俄语专业学生在与现代商贸合作过程中的利益提升并没有实质进展,学生在学校更多的还是学习书本的单一俄语知识,不能够适应社会中对俄外贸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我们在高校管理与教学中融入校企联合培养俄语翻译人才的模式,尽早让学生接触社会,同时讲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可操控的外语交流能力。
(二)俄语翻译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现如今,历史原因的改变,使我国从80年代开始更多的人开始进行英语学习,俄语学习者数量连年下滑,同时高质量的俄语翻译人才也出现了滑坡与断层现象,很多高校更是取消或是缩小俄语学生招生比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语言学习环节,致使学习俄语兴趣大为降低,一些以前较为优秀的俄语随着年级的增大,逐渐进入退休时期,年轻俄语教师也有相当数量改学英语,使高校内部俄语翻译人才出现严重匮乏与水平下降趋势。
(一)校企联合充分利用“合作式”教学
学校与企业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地方,学校能够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夯实基础,而企业是能够提升理论知识变为实践知识的重要环节,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俄语翻译人才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合作式”教学,在企业锻炼过程中实行和完善“合作式”教学。针对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有真实专业俄语语境中学习,更加锻炼学生专业的俄语翻译能力,扩展学生专业的俄语知识,使学生能够得到理论知识的提升。
(二)为俄语高端科技翻译人才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校企合作提高了俄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相当于通过实习过程,为俄语翻译学生提供一个更多学习利用知识实现才华的平台,这样的平台对于在校学生来讲,能够更早的进入职业环节,获取大量社会实践价值,而这些宝贵的社会经验与实践知识对于校内书本知识来讲恐怕很难能够习得,更主要的是能够对于在学校比较好的学生,面对企业中各种知识的需要面前能够检验自己真实的翻译水平,学生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所掌握的俄语知识的匮乏,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俄语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三)校企结合培养俄语人才模式与教学内容规划
要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俄语教学的特点,学生对校内对俄语语法、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合作更加长久、有效,真正实现产学的紧密结合,必须构建以下三个方面的长效机制:
1.企业长久的利益机制
企业最根本的发展目的就是盈利,凡是对于企业完成预定经济发展目标的方式都是有益的,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假期、实习期将学生派送到企业,采取顶岗实习等做法解决企业人力资本的缺乏,同时学生可以享受员工的知识培训和经济补偿,强化了学生外语知识技能的提高。
2.激励机制
为了调动校企两方面联动机制的建立,巩固双方合作的意向成果,俄语专业与企业之间需要成立互信、互助的协调机制,可以采取建立专家互访制度,学者定期交流制度,让一些有专业背景的企业领导以及学校内高级俄语知识分子进行交流访问,快速了解现今社会的俄语翻译人才发展需求趋势,为校企俄语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制度层面的基础。
3.约束机制
有激励就有约束,有约束才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仟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
(一)校企合作,引入职业素质教育
对于旅游管理、酒店、工商类涉外服务的岗位而言,企业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期间建立岗位标准,行为准则,同时在学校也要配合建立良好的入职素养教育与企业管理知识的配套课程。
(二)校企合作,真正与就业挂钩
就业是学生上学后首要面临的问题,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与学生之间建立更好的了解关系,企业可以在结束顶岗实习期间通过实地考察,针对心仪的俄语翻译学生进行毕业后的就业签约,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减少找工作带来的困扰,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
(三)校企共同开发特色教材
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完善俄语理论知识的不足,同时可以为俄语翻译方向的教材进行知识的填补与指引,引导出的关键知识点一定是当前流行、热门的知识点和技术点,学校和企业需要共同合作来完成特色俄语翻译教材的开发,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编写,把俄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成院级精品课程。
[1]薛小强.中外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与趋势田[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0).
[2]郑体武.继往开来—中国俄语教育三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M].论文集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牡丹江师范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外语翻译专业校企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QNGG1807)成果之一。
H
A
**作者简介:李宏敏(1985-),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研究生,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俄语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