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添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中国古代的食兔、猎兔与饲兔
朱 添*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我国古代食兔、猎兔与饲兔的历史十分悠久,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爬梳,展现我国古代食兔的特点、以及猎兔与饲兔的情况,为我国野兔的猎取与家兔的饲养历史等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野兔;家兔;畋猎;养殖
《周礼天官》中云:“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其中兔就是“六兽”之一。兔是古代常见的动物,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古代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展现出我国古代兔的食用、猎取和饲养情况。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兔肉乃上味之品,性寒味甘,具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凉血、解热毒、利大肠之功效。”我国兔肉的食用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的蓝田、半坡、北京的周口店等古人类遗址中发现有兔科动物的遗骸化石,可以证明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开始猎取并食用野兔了。先秦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兔肉烹制方法的记载:《诗经·小雅·瓠叶》中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颜氏家训》中说:“火傍作庶为炙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诗中的“炮”指将带毛的兔子裹上泥放在火上烧;“燔”指用明火直接烤;“炙”则是将兔肉放在火上熏烤。《礼记·内则》中记载:“析稌,犬羹,兔羹;和糁不蓼。……腶修,蚳醢,脯羹,兔醢”,“兔羹”就是煮的软烂的兔肉,烹制时要“和糁不蓼”,即加入用稻米和调料制作的汤,但不加蓼菜。“脯羹,兔醢”是说吃肉羹时,要配以兔肉酱。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兔肉酱的制作方法:“肉酱法:牛、羊、獐、鹿、兔肉皆得作。取良杀新肉,去脂,细锉。陈肉干者不任用。合脂令酱腻。晒曲令燥,熟捣,绢簁。大率肉一斗,曲末五升,白盐两升半,黄蒸一升,曝干,熟捣,绢簁。盘上和令均调,内瓮子中。有骨者,和讫先捣,然后盛之。骨多髓,既肥腻,酱亦然也。泥封,日曝。寒月作之。宜埋之于黍穣积中。二七日开看,酱出无曲气,便熟矣。买新杀雉煮之,令极烂,肉销尽,去骨取汁,待冷解酱。鸡汁亦得。勿用陈肉,令酱苦腻。无鸡、雉,好酒解之。还着日中。”“作卒成肉酱法:牛、羊、獐、鹿、兔、生鱼,皆得作。细锉肉一斗,好酒一斗,曲末五升,黄蒸末一升,白盐一升,曲及黄蒸,并曝干绢簁。唯一月三十日停,是以不须咸,咸则不美。盘上调和令均,捣使熟,还擘破如枣大。作浪中坑,火烧令赤,去灰,水浇,以草厚蔽之,令坩中才容酱瓶。大釜中汤煮空瓶,令极热,出,干。掬肉内瓶中,令去瓶口三寸许,满则近口者焦。盖瓶口,熟泥密封。内草中,下土厚七八寸。土薄火炽,则令酱焦;熟迟气味美好。是以宁冷不焦;焦,食虽便,不复中食也。于上燃干牛粪火,通夜勿绝。明日周时,酱出,便熟。若酱未熟者,还覆置,更燃如初。临食,细切葱白,着麻油炒葱令熟,以和肉酱,甜美异常也。”可见南北朝时期的兔肉烹饪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关于猎兔的记载:
辛卯卜,品貞:乎(呼)多羌逐兔,隻(獲)?(《合集》154)
癸酉卜:子其擒?子占曰:其擒。用。四麋、六兔。(《花东》395)
乙亥王卜,貞:田喪,往來亡巛(災)?王占曰:吉。隻(獲)兔七、雉卅。(《合集》37365)
《礼记·王制》中记载“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可见通过畋猎获取动物也是商人肉类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诗经·周南·兔罝》中有“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说文解字》:“罝,兔网也。”说明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兔网猎取野兔了。“椓之丁丁”描述了布置兔网的方式,“施于中逵”和“施于中林”则交代了布置兔网的位置。《诗经·小雅·巧言》中“跃跃毚兔,遇犬获之”,《文子·上德》中也有“狡兔得而猎犬烹”,这表明了人们猎取野兔时需要借助猎犬的帮助。
目前我国和亚洲各地均无野生穴兔和穴兔化石的报道,更无野生穴兔或家兔驯养的相关文献记载。证明至少在人类历史时期,我国所见的野生兔种全部为野兔。约3000年前,欧洲人将穴兔驯化为家兔,穴兔也是唯一一种被人类驯化的兔子。家兔的头骨与我国的野兔相比,在某些构造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也说明家兔并不是起源于我国的野兔,而是由亚洲之外引入的。由此可以推测,穴兔这一外来物种大批量地进入中国的时间不会早于张骞通西域的时间,甚至应该发生于班超经营西域之后,并且是以驯化后的家兔的形式从陆路引入中国的。
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中出现了玉兔的形象,玉兔身材庞大健硕,前肢较长,体现出野兔的特征,说明了在汉代,野兔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兔种。在家兔引进中国之前,文献中有皇家贵族苑囿饲养野兔的记载。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描写天子在上林苑中狩猎的场景“箭不苟害,解脰陷脑,弓不虚发,应声而倒。……然后侵淫促节,儵夐远去,流离轻禽,蹴履狡兽。轊白鹿,捷狡兔,轶赤电,遗光耀。”《三辅黄图》中记载:“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宫,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珍禽怪兽毕有。王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无论是汉武帝的上林苑,还是梁孝王的曜华宫兔园,园中饲养的兔都是供人捕猎消遣的,并不是以获取兔肉食用为目的,也不需要驯化,所以这种兔的来源应是捕捉当时常见的野兔,由此推测当时是采用以在园区自由采食为主,辅之以人工饲料的饲养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食兔、猎兔与饲兔的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罗泽珣,等.中国动物志[M].科学出版社,2000.
[2]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邱庞同.魏晋南北朝菜肴史──《中国菜肴史》节选[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02).
朱添(1985-),黑龙江桦南人,黑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
S
A
1006-0049-(2017)20-0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