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与启示

2017-01-29 16:16:04
山西青年 2017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就业指导心理学

王 繁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与启示

王 繁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高职学生因其学历层次低,竞争砝码小,在择业就业中往往比本科院校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也存在一些特定的心理障碍。为进一步做好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本文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于其中,并从中得出积极心理学对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启示。

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启示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基本实现大众化,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高校扩招虽然使得受教育人数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就业问题。当代大学生由于“就业难”和就业结构不断变化等现实问题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心理也逐渐引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的关注与研究。据研究,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的四大因素,除去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之外,还包括就业心理问题[1]。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障碍

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心理压力远远大于本科院校毕业生,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高职学生在高考中已落后于本科院校学生,不得不选择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学历层次的差异导致其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在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下,慢慢地故步自封、不敢突破,最终学无所成,丧失就业资本[2];其二,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年限为四年,而高职学生的培养时间仅有三年,其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因强化技能培养,在大三时则安排学生实习,学生可能在大二下学期就已经面临着选择实习单位的难题,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的缓冲时间短;其三,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和就业指导教师,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仍停留在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上,而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的培养、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等相关课程的设置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3]。综上原因,高职学生在择业期间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障碍:比如部分学生眼高手低,高估自身水平,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4],他们不愿意从事基层劳动工作,不愿离开自己的舒适圈;比如部分学生盲目攀比,他们期待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然而自身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受限;比如部分学生目光短浅,只看薪酬待遇,忽视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的积累。这些非正常心理状态往往极大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因此,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引导高职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提升其内在竞争力,从而从内源上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阐述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率先提出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一概念,其于20世纪末兴起于西方心理学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这一心理学分支强调从正面来界定与研究心理健康,主要关注与人的积极力量和幸福有关的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目的不仅在于帮助那些处于逆境中的人们寻求生存与发展,更着重在于帮助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去创造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高考的失败使得择业成为他们人生中一个尤其关键的转折点,而在学历层次处于弱势的现实情况下,是否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是他们择业成功的重要砝码。只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培养坚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的态度,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理智、勇敢地应对竞争和挑战,最终获得理想的职业。

笔者于2014年新生入学后,在本人所带三个班级的151名学生中做一系列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相关试验和尝试,所幸效果显著。截至2017年7月,151名高职学生已全部实现就业。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启示

(一)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可以学习相关心理学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引入到实际工作中,转变工作方式,配合学校心理老师、辅导员老师,共同采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教育方式去塑造和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如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等。具体来说,包括培养自信心、环境适应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学会积极地自我调适,从而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自我认知均不够客观,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就业状况,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应在于突显高职学生在职业技能上的竞争优势,将专业优势融入学生活动和志愿服务中,使学生理性看待专业,增强专业认同感,从而增强自信心,积极应对就业。

(二)打造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积极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高职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处于社会转型期,容易出现各种浮躁情绪。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就业、指导学生择业时更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做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联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择业环境。从学校层面出发,一方面,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的需要切实落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应加大就业指导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在学生中开展职业测评工作,根据学生特点提供个性化心理辅导,以科学人性化为标准,开展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打造出一个良性的就业指导组织系统,多方联合行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更多地从快乐、希望、乐观、勇气等积极层面去发掘学生潜力,激发青春活力,同时结合个体的微观实际加以针对性指导与帮扶,鼓励学生在积极适应环境的同时,努力改变环境、创造环境,健康生活、快乐工作。

(三)强化高职学生积极的就业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在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我们不能一蹴而就,只在学生临近毕业时狠抓就业,而是要注重系统培养。新生入学时,可启发学生做出个人职业规划,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质量,而不是仅仅制作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就业指导应建立在学生深层、实际的就业指导需求基础之上[5],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和个人兴趣,积极参加模拟就业、兼职等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关注到自身的不足之处,适时调整个人规划,注重个人积累,从而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应对压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能力强、专业精、品质高的准职业人。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都有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只要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目标,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每个学生都能实现精准就业。

高职学生面临就业高压,只有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才能打好就业基础,理性客观规划个人职业,脚踏实地,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最终实现理想就业。因此,作为就业指导老师,首先能做到运用积极心理学将学生心理调适至最佳状态,必定能在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2]韦朝忠.高职学生就业压力下的心理健康塑造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4,29:88-90.

[3]罗骏.新形势下做好高职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J].才智,2009,16:155-156.

[4]梁莉.高职学生心理品质形成因素分析[J].金田,2012(10):328.

[5]胡小爱.高职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状况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05:58-60.

G719.2;B

A

1006-0049-(2017)20-0131-02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就业指导心理学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2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