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英
吉林省团校,吉林 长春 130012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德育实效性及途径
王洪英*
吉林省团校,吉林 长春 130012
青少年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新时期的青少年有着与以往不同的心理特点,根据新的时代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新的内容,增强德育实效,提升德育队伍建设,拓宽教育的渠道,推动中国梦早日实现。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实效性;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4月13日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全面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成长成才服务。规划中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青年发展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广大青年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有待增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成长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教育工作,是育人的基础。为落实规划,把培养青少年的工作做好,就要坚持立德树人,以育人为根本、德育为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不同的社会阶段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特点,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影响更大。因为,青少年是社会上最活跃的分子,最先接受新生事物,并在同阶层中产生共鸣,向全社会广泛传播。现阶段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在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家庭急功近利心态太重,理想、信念教育没有及时跟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缺乏对青少年未来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社会奉献教育,导致了当下青少年理想、信念相对薄弱和缺失。
二是对抗、逆反心理较强。人从出生到成年,普遍有两个明显的叛逆期,一个是四至五岁期,一个是青春期,而尤以青春期叛逆心理最强。主要表现在不接受学校、父母的说教,抵触情绪明显。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全社会范围内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当代青少年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前辈均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生活舒适、物质富足,但约束欠缺,养成了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逆反心理增强。
三是抗压、抗打击能力薄弱。当今青少年从小就没有经过风吹雨打,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磨难,成长一帆风顺。同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比较优越,不需要为了生存和生活忧虑,也谈不上为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对于他们唯独的压力就是学习。正是因为缺少必要的历练,导致了青少年抗压、抗打击能力薄弱。一旦遇到困难,在他们心目中天就要塌下来,手足无措,缺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一蹶不振。
四是思想活跃,富有挑战精神。当代青少年思想敏锐,思路开阔,敢说敢想,思考问题方式方法新颖,不拘一格,呈现出多元化模式,并敢于求新求异,挑战权威。
五是渴望独立,强调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在思维方式上,强调自我,彰显个性;在思想观念上,追求平等,可望自立;在日常行为上,我行我素,抵制约束;在审美观点上,标新立异,个性张扬。
六是注重现实,追求个人发展。当代青少年在思想深处更加注重实效,将看得见、摸得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在社会观念中经济意识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择业取向偏重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
近年,在社会各方面和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当前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学校却没有重视把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融入到学校的其他课程中去,没有融合到社会的其他领域中,致使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没有达到完全综合到一起的这个目的。一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存在位置尴尬。具体表现为:首先,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德育教育课随时都要为几大主科课的考试让路,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时间、资金、场地等多方面限制,德育的师资力量不强等;其次,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德育课内容过时,讲述大道理,枯燥无味。二是德育教育开展的活动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距离远,不接地气。进入新世纪,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德育内容大多数依旧是过去几十年的内容,和当前纷繁的社会现象相距甚远,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所以德育教育就成了与学生实际脱节的课程,在各个学校都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三是德育教育中存在形式主义和表面化。很多教育机构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考核方法,只是做简单的加减法,为学生加分或者减分,作为年终的考核标准。
(二)家庭教育中也存在问题
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个人人生中最重要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对待孩子过分溺爱,这就会使孩子产生骄横、虚荣的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于严厉,使孩子没有自信心,过于懦弱、自卑。有的家长不以身作则,自己每天寻衅滋事,酗酒赌博,经常混迹于社会,使孩子耳濡目染,沾染上很多恶习。
(三)社会大环境方面的教育弱化
新形势下的新技术,一个是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方法和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不良的商人向青少年出售各种充满暴力和色情的读物和录音录像制品,甚至有些不法的商家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向青少年传播不良甚至反动的信息,凡此种种给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更加增添了难度。
(一)社会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负面影响,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德育教育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德育对象实际上是受到多重因素复合影响的结果,社会上的各种进步因素,主流道德观,先进榜样的作用,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而各种消极因素也极大地干扰了前者的积极效应。所以要积极净化社会环境,报刊杂志、影视传媒、手机电脑等网络信息媒体,应该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形成社会主流道德观。
(二)实行家校互动,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来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一是提高家长认识,让家长意识到德育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使家长重视对孩子的道德修养教育,主动把道德教育渗透于家庭教育之中。
二是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教育。学校的德育培育要求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要有家长的配合。有家长的督促,学校的检查,效果就会很好。
(三)学校方面要重视实践性德育,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一是加强德育的学科渗透。不仅仅是保证德育课能够按制定的课
时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在其他学科中,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学生的道德水平从各个角度,得到全面提升。
二是提高德育的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通过授课教师巧妙的课堂设计,把枯燥的理论,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意接受,爱学易懂。
三是坚持德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不仅限于课堂传授,还应该以新颖多样的方式,寻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及成长规律的活动内容,使德育课丰富多彩。
四是完善德育的学科评价。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调动德育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投入德育课程的教与学。
(四)“以人为本”作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使青少年作为主体参与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首先是强化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形成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尊重青少年主体地位,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少年有更多获得感,促进青少年在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全面发展,堪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生力量。
[1]胡金波.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现途径.中国教育报,2013-9-20.
[2]王璐.中小学德育的方法.重庆师范大学.
[3]胡伯平.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现状分析.233网校论文中心.
[4]戴克明.关于提高德育时效性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5]邱建荣.试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王洪英(1970-),女,吉林榆树人,本科,研究方向:青年思政。
G
A
1006-0049-(2017)20-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