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识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7-01-29 16:16
山西青年 2017年20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体系高职

杨 婷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高职通识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杨 婷*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通识教育是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必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职的通识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难题,尤其是作为通识教育教学载体的课程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轻视通识教育,课程定位模糊;忽视课程精髓,简化课程内容;缺乏科学安排,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式陈旧,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因此,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把握课程定位;科学规划通识课程,丰富教育内容;统观全局,合理调整课程结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形成自身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完整的人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企业越来越注重将文化、素质作为软实力,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不仅需要“实践性、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人格健全、身体健康、有较强文化底蕴、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职业人。[1]

一、通识教育内涵

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众多混乱的界定以至于很多人将其等同于“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甚至是选修课程的教育等。虽说,不同的学者、专家的界定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是他们都概括出了通识教育的非功利性与非专业性,都认为应该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品质并具有责任感的公民,而不是“学科”、“专业”出发。

本文认同的是张寿松提出的:“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它的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和谐发展的人’的培养。”[2]

二、高职通识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问题

1.在思想上轻视通识教育,课程定位模糊

由于高职的学制、学时比较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压力大,导致学校不断压缩通识课程的时间、降低通识课程教育的质量,这样就能够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教学。高职教育应该认识到通识教育在其领域的重要性,虽然我们一直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健全人格、全面发展,但是并没有认识到通识教育在这方面的不可取代的位置,当然也就不可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构建通识课程的体系。

同时,这种思想上的轻视也带来课程定位的模糊或者说不准确,只把通识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附属品。忽视通识教育既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也是专业教育的同伴,其拥有自身的教育理念,同样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种不恰当地课程定位,也导致了通识课程的开设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育的优势,师资的配置也比较的随意等诸多不良现象。

2.在教学中忽视课程精髓,课程内容简单化

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教育,强调学生的技术优势,因此在设置通识课程时考虑的是如何为专业教育服务,挑选出专业教育有较大优势的学科并将其课程内容简化,然后开设一门相应的通识课程供学生选修,并没有真正把通识课程的精髓传授给学生。此外,大部分的通识教育课程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的,必修课程学生无权选择,选修课程内容又如此简化、单一,那么学生如何通过这些课程来完善自我的成长呢?

通识教育课程带给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文精神。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简而言之,就是“应该是什么?”[3]通识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能够给予个人和社会终极关怀,能够让人明白完整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比如说开设艺术类的课程并不是要求学生在艺术上有多高的造诣,而是帮助学生拓展感知范围,澄清个人的观念和感觉以及个人的整合。因为艺术有能够减轻个人压力、表达自我的作用,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为他们更好的整合自我提供有利条件。这才应该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精髓,是高职院校应该向学生传授的通识课程的精华。

3.在课程通统筹上缺乏科学性,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缺乏整体的规划、科学的安排以及统一的理念,导致经常随意设置或者设置一些专业教育较强的课程。这种做法一方面有可能造成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面比较狭小,造成一些学科领域的通识课程严重缺乏,通识课程所占比例很小。但就在为数较少的通识课程中,实用性和技能型的课程又占大部分,而例如人文经典、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相关课程偏少,课程结构不协调、不合理。另一方面将专业教育较强的课程设置为通识课程,随意性比较强,尤其是课程结构缺乏内部的逻辑性,由于一个学校中每个学院的专业教育较强的学科课程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内在联系的,将这些课程设为通识课程,课程之间无法相互合作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

4.在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陈旧,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

在一般情况下,通识课程的实施主要以选修形式开展,课堂人数偏多,教学内容又是比较乏味、无聊的文字,主要采取讲授法,教师一人讲,学生只负责听课,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很难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课程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课程的开设获得了相应的学分等,却难以在实质上实现学

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品位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二)对策建议

高职是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场所,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场所,高职有其自身的职业性等特征,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征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此外,因为高职的教育对象,他们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他们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学习基础、学习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比不上普通高校的学生。因而对其进行通识教育就更加需要加强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加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构建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1.转变教育理念,把握课程定位

转变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理念,二者都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必须坚持二者并重,认识到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就高等教育而言,不仅应该包括更专业性的或是职业性的学习,还应该包含如何做一个更完善的人、过更有意义的人生的教育。而通识教育秉持着以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来培养健全人格、美好人性和全面发展的公民的目的。高职既要坚持其职业性也要坚持其高等性,秉持培养“职业人”首先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的理念,突出高等教育的价值。

与此同时,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定位通识课程地位。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放置于同等地位,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对专业教育起到补充的作用,但必须具有独立地位,二者是同伴。在哈佛大学,新生一进入大学就会被告知,哈佛大学的教育计划基于这样的信仰: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学生需要指导以达到目标,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把他们朝标志一个人受过良好训练的知识、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的方向引导。[4]从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重要性,并且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科学规划通识课程,丰富教育内容

通识课程的比例、课时、教学内容、课程管理等都是需要进行科学调查,并在学校自身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规划安排。同时,拓展范围广泛的通识教育课程,将通识教育分为几大部分,再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丰富相应领域的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适应性、开放性及其意义和价值的生成性,尤其是正确传授通识课程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将课程的精髓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5]而不是借着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幌子,将专业教育内容随意精简并做稍微调整就作为通识教育的内容。因此,高职除了应该开设必要的专业课、思想政治课、计算机课程等,还应该开设目前缺乏的教学生生存、做人、做事,批判性思维所必备的哲学、人文等核心内容的通识课程。

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科学地规划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应从各个学习领域内为学生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学生真正意义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资源保障。[6]与此同时,在把握课程精髓的基础上们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生命活力。

3.统观全局,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通识课程的结构设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负责宏观上的把握,对每一个环节高职院校还要集中精力从通识课程的发展目标、课程规划、教学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以及相关的制度规划等方面入手,而不仅仅是把注意力放在通识课程的开设上。此外,还要从课程门类、课时、学分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尤其是学生可选择的课程的比例。如哈佛大学,在核心课程7个领域11个方面,每个方面每学期一般都设置10门左右,最低不少于6门课程以供选修,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机会。正如艾略特所坚信的那样,课程的选择过程本身就具有教育价值,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4]在加大学生选择权的同时,增强通识教育的跨学科的性质特点,拓宽通识教育的学科领域,注重通识课程内部之间的逻辑联系,尤其是同一领域中的课程相互之间的联系、承接等,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结构。

4.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形成自身的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的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动机弱;但是学生动手能力强,且职业技术教育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此外,作为一种教育内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识教育有助于拓展专业教育的广度,培养跨专业、跨职业的眼光和思维,专业教育有助于更好地促进通识教育的深度,使其在宽广的学识基础上学有所长、术有专精。[7]因此,只有将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肤浅的、表面的结合,而是利用专业实践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情境,使其有机会去亲身体验书本中的场景,来增加他们的直接经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让学生拥有了通过实践获得的学习经验的机会,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满足感,这种优势普通高校所不能达到的,所以,高职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更新教学方式,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把通识课程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并且能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领悟通识课程所隐含的价值和精神。因此,高职院校要将通识课程合理地融入专业课程,在专业学习中获得“完整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品质、精神等,形成不同于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的课程特色。

三、结束语

高职是要培养的是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但是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同样需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能够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高职教育需要培养有技能并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这就需要改革通识教育,尤其是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区域文化特点、本校的特色等因素,制定符合国家要求、对接社会需求的通识课程体系。[8]因此从整体出发,以学生为本,构建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赋予人以文化生命,培养能完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具有完美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1]丁才成,冯荷兰.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6):42-44.

[2]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

[3]杨叔子.科学人文不同而和[J].高等教育究,2003(3):15-19.

[4]朱晓刚.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解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1):5-8.

[5]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4):94.

[6]伍育琦.高职院校通识课程的体系建设[J].天津市经理学报,2007(4):49-50.

[7]彭振宇.论高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职教论坛,2012(1):23-26.

[8]胡昕熠.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3):16-18.

杨婷(1992-),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南京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G

A

1006-0049-(2017)20-0060-02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体系高职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