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性对传统社会“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冲击

2017-01-29 20:28:25张一方
山西青年 2017年19期
关键词:差序格局差序同心圆

张一方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

浅谈现代性对传统社会“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冲击

张一方*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

从词源考究上说,《牛津英语词典》记录了“现代性”在1672年的首次出现。“现代性”可以从词源学上界定为对“现今时代”的哲学思考,“现今时代”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现今社会”。在马克思看来,“现今社会”就是现代社会,“现代性”主要是对现代社会的理论表征。在肯定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类巨大文明成果的同时,马克思主要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集中在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社会的批判。正如《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所言:“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1]现代性的全球化扩张,表现在资本市场、工业模式的扩张,随之也改变着中国传统社会下的道德环境。

一、“差序格局”下的道德体系辨析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中国的传统社会性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这是相较于当时西方的社会格局,衍创出的全新概念,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构造的缩影,是对传统社会中基本人际关系特性的写实勾勒。同时,社会个体的道德观念也详尽的体现在这样的格局之中:由“己”为中心的道德模式。以自我为出发点,放射出一张巨大的弹性十足的人际关系网络,却又是不同于“个人主义”的。

由于传统乡土社会对血缘和地缘的依托,家庭或族群在有限土地范围内劳作生存,世代围绕着土地自食其力,血缘关系是地缘关系可能发生的保障和核心。这就使“差序格局”中的“自我”具有了更为泛化的内涵。也就是说,与“个人主义”相比,它不是单指个人的道德取向或价值取向,更多时候表现为极近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小族群的取向,这样的人际关系呈现同心圆似的、依次向外推开的结构,并且越是接近中心点,就越是紧密,越是不可分割。

费老在书中强调,这样的社会关系,“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2]“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2]“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2]

中国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这种以血缘为纽带、围地而居的社会格局特征,也捏造了国人对待交往关系上亲疏远近的心理习惯。围绕着“自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向外扩展,亲近感由深至浅。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也就在这一心理习惯下成型,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3]“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最基本的是亲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3]从整个社会结构来看,道德代表了一种相对的制裁力,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个体行为。同样,在“同心圆”似的格局中并非没有一种笼罩在集体道德之上的规范,这样的规范就是“仁”。但与团体格局下的那种公众道德制约不同,孔子在谈论“仁”时,还是要回归到具体的私人关系,回到“孝悌忠信”这一类的道德要素上来。

二、现代性下“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衍变

现代性所风靡的,由资本操控的,单一而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传统社会的道德标准有了更复杂的内涵。这样的背景下,“修身”逐渐被浮躁取代,“克己复礼”、“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等传统美德受到“资本文化”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现状导致的是,人们眼中的大部分关系、所付出的交际时间和交往心力、价值衡量的标准通通被还原为能够创造多少财富、能享受多少物质。在卓有远见的哲学家马克思眼中,资本是幕后支配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手,用“死劳动”控制着“活劳动”,使得“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4]孕育而生。以至于在整个“同心圆”社会格局中的成员,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往往依据的是“可用性”或者“可实现性”价值的标准,而非纯粹符合人性的道德律标准。

费老看来,根据亲疏远近的心里习惯,由“己”及人的“同心圆”可以大致区分出两种不同层面的道德规范。一是整个“同心圆”格局第一层内的、极近血缘亲属关系的道德规范;二是第一层外的、社会交往性质的道德规范。现代性使传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质发生了剧变,资本市场和工业模式的扩张对传统中国社会格局的冲击力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及的,西方团体格局的嵌入,使公众道德变成了急需品,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整个“同心圆”的传统道德规范。

其一,在“同心圆”的第一层内,道德规范遭到冲击,血缘关系的重要地位被淡化。现代性所带来的资本主义模式,使得一切关系或活动都能被资本所量化。在这样的情形下,“同心圆”向外推展的深浅、浓淡标准逐渐归为单一的东西:资本。此外,“自我”的表现范围逐渐剥离家庭或者族群的包裹,越来越“个人主义”。其二,“同心圆”第一层外,适用于传统社会格局的礼治秩序受到挑战,即利用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维持社会秩序向全面法制转型。导致的问题是对社会成员行为的制约放宽到了以法律为底线,轻视道德的规范意义,这也间接损坏了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华民族的形象。伴随着“差序格局”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在现代性冲击下的解构变迁,由其复杂性,道德冷漠现象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社会既非个人本位,亦非社会本位,而是关系本位。”[5]上文已经提到,在现代性背景下,利益至上的道德标准,一定程度上致使人际关系或有意或无意成为一种获得利益的工具。同样从同心圆的两个不同层面看,“有意为之”主要体现在“同心圆”第一层以外的社会关系中。为了某种物质利益主动去寻求建成双向共同体,在今天的社会中司空见惯。传统社会中同样有这样的共同体,但在程度和范围上都与之大相径庭。纯粹利益关系在资本冲击的工业社会里是较为普遍的、主要的社会关系。这是致使唯利是图、人情疏远、道德冷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第一层“同心圆”内的关系,通常会无意间被潜移默化到一种获利工具的层面,这就是说,今天的中国社会,人们对血缘关系的心理依托虽然有淡化的迹象,但传统道德体系的影响力并未完全消解,迫于这样的压力,血缘成为“近水楼台”,往往是越过公众法约束的导火索。这种传统道德风气的惯性使得亲缘关系成为一种获利工具,在无意之间表现的彻头彻尾。也就使得人们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常常首先考虑至亲程度的因素,摆脱无形的传统道德压力,尽最大力量避免“胳膊肘往外拐”的“尴尬”局面。

但另一个走向极端的衍变是,“差序格局”道德体系在现代背景下,对血缘关系近乎完全的轻视,“孝悌”“忠义”等美德被人淡忘。道德层面上,即使是在最亲密的血缘关系中,亦是如此。这本质上是由于在现代社会格局下,个体生活节奏快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许多家庭由于适应这种节奏的需要,鲜有时间对下一代进行德性培养,事实上,围绕着最亲密血缘关系内的,对个体的道德塑造和养成才是最为启蒙、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

推进现代化建设又同时是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必经阶段,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完善的现代社会体制,公众法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带有强制实施效应,这也意味着传统道德的社会规范效用会很大程度上逐步被公众法取代,但必须清醒认识到的一点是,如果某个社会内部同时放弃了道德的约束效力,那社会个体将生存在一个冷冰冰的世界里。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围绕土地而居的特性决定了地域内部道德规范的诞生,费老认为,传统社会是“人治”的社会,社会中的关系是根据“礼”来维持的,“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在德行范围上广于法的效应。这也是传统社会道德体系中的精粹。“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因为利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2]当下诸多社会现象所反映出来的道德环境并不尽如人意,社会个体对优秀传统道德的认知和传承逐渐走向冷漠,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社会道德宝贵经验积累的抛弃,更是对传统乡土社会遗留瑰宝的否认。

三、从哲学视角看现代性对“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冲击

显而易见,对传统社会道德的宝贵经验之浪费,以及麻木不仁的生活态度,并不是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所应该具备的气质。恻隐之心、助人之心,作为人性之端,更是几千年来世代相承、极力颂扬的传统美德。人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说“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6]“资本文化”冲击下的现代中国社会格局,这样相对复杂的道德环境下,传统美德的传承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的。延续传统美德,极近血缘亲属关系当然是最为基础的载体,它会对社会个体的道德标准树立、道德形象塑造产生最根本的影响。从“同心圆”第一层外的视域看,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法治”的建设要全面推进、持续改革,但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同时,不可丢失“礼”的主导地位,正义需要被声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结合因之成为一种必然。

当然,传统“差序格局”下的道德体系并不是完美的,也存有很多局限的惯性思维,这一点无可厚非。特别是依存于血缘关系的、以“己”唯利的道德心理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公众法的被漠视,需要与时俱进的做出改变。“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才是国人应有的担当和胸怀,公共权力就应该被关在制度的笼子里[7],才能使“关系本位”的风气得到有效的抑制。只有国人公共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公共财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和保护,而打破传统社会格局中形成的对“公共”概念藐视、冷淡的道德习性,是需要迈出的一大步,亟待长时间付诸于具体的引导和实践。

一语概之,在现代性的作用下,中国传统社会格局道德体系中的精华与劣势表现得格外明晰,对传统社会“差序格局”下道德体系、心理习惯的扬弃,必须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当然,这也是最为关键和难以把握的地方。但它同时又是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在较为复杂的中国社会道德体系中,急需被着眼到的、扼制诸多道德问题的一剂良方。

[1]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人民出版社,1960.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三联书店,1987.

[6]朱熹注.孟子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张一方(1993-),男,云南富源人,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C

A

1006-0049-(2017)19-0060-02

猜你喜欢
差序格局差序同心圆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心理学报(2022年7期)2022-07-09 06:39:08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研究
同心圆梦再出发
黄河之声(2022年1期)2022-03-16 02:41:22
同心圆梦再出发
黄河之声(2021年21期)2021-03-22 03:27:08
绣出里下河畔最美“同心圆”
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0-11-17 07:09:56
同心圆变变变
启蒙(3-7岁)(2020年7期)2020-07-08 03:13:28
乡村慈善的“差序格局”
G20经济体创新能力差序格局与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中国情景
商(2016年31期)2016-11-22 11:05:34
基于总经理超额薪酬视角的上市公司绩效差异分析
商业会计(2016年15期)2016-10-21 07:49:22
微商信任分析
商(2016年25期)2016-07-29 22: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