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卓林
浅谈我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朱卓林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湖南 岳阳 414100
“大团圆结局”是我国古典悲剧独有的特色,之所以塑造了大量的大团圆结局,主要是由于四个因素的影响,即文化因素、道德教化、审美态度,本文首先分析了悲剧的内涵,再从几个角度阐述了我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成因。
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原因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典悲剧经常以大团圆结局,而西方古典悲剧却往往以悲剧结局。这种不同与我国古人的思维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冲突而起,由和谐而终,阴阳调和、否极泰来才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一般有复仇型、补偿型、果报型与调和型四种类型。这种结局也是作者抒发个人感情的一个载体。
叔本华曾说:“悲剧的职能是再现一种巨大的不幸。”而中国的古典悲剧,却被法国的杜赫德评价为“戏剧跟小说没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有多少差别”。日本也这样评价过中国的悲剧——“中国之演剧也,有喜剧,无悲剧”。由此,国人也一度认为中国是没有真正的悲剧的,而产生这种观念主要是源于中国的悲剧大多是以大团圆结局。
尽管用西方的文学观点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古典文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对于中国的古典悲剧却是不适用的。对于中国古典悲剧,判断一篇剧本是否是悲剧,需要看剧本的整体气质——是否具有悲剧的气氛、悲剧的人物、悲剧的情调,而不仅仅是基于结局是否悲剧来判断。
(一)复仇型
《赵氏孤儿》《窦娥冤》《红梅记》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古典悲剧的复仇型结局。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悲惨的事件、付出惨痛的代价后,艰苦奋斗、绝处逢生,最终惩恶扬善,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二)补偿型
补偿型的古典悲剧往往是珍贵的东西遭到毁灭后,以另一种方式来重现,以团圆补偿悲痛的经历。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在遭到棒打鸳鸯后殉情自杀,最终双双孔雀东南飞。《长生殿》里李隆基被迫马嵬坡赐死杨贵妃,却又在月宫与杨贵妃相会,奉天帝旨意永结夫妇。
(三)果报型
果报型的古典悲剧呈现出的是主人公在遭受不公正的对待而被毁灭后,将会由帝王或者鬼神做出公正的裁决,还主人公一个清白。例如《清忠谱》中与阉党斗争而死亡的周顺畅、颜佩韦等人,最后由即位的崇祯为其平反,沉冤得雪,而魏忠贤倒台,阉党被一举歼灭。《精忠旗》描述的是民族英雄岳飞被秦桧迫害致死,最终岳飞阴司审秦桧夫妇,并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同时人间皇帝也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封岳飞一门。
(四)调和型
调和型的悲剧一般是遭受迫害的悲剧主人公最终转危为安并且获得美满结局的故事。例如《张协状元》里张协路遇强盗,受王贫女相助,结为夫妇。后来张协考中状元却不认王贫女,反而加害于她。所幸的是,王贫女仅仅伤了一臂,又得到宰相王德用收养,最终他们两人还是破镜重圆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事物的和谐统一,万事皆是一个矛盾与和谐周而复始的圆形运动。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的处理手段,就是体现中国古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儒家思想讲究的是“中和”,强调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因此,戏剧中需要通过大团圆结局来中和作品中出现的悲剧,使外溢的悲伤情感通过“大喜”得到缓解,从而使古典悲剧“哀而不伤”。而元代开始,将戏曲中的“中和”看作是戏曲成功的最高境界,这种对戏曲的评判标准,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戏曲的创作发展。
此外,中国古人有一种乐天精神,这种精神在许多神话、诗文中都有体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古人与困难作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诗文中也经常出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的佳句。中国古人的乐天精神,自然也会在戏剧中体现。悲剧中主人公历经磨难,否极泰来是符合中国民族的乐观精神的。
另外,中国戏曲的受众是一群“雅俗共赏”的人,既有达官贵人,又有商贾农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伦理色彩浓厚的社会,中国人奉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伦理观。作为观众,他们在欣赏戏曲时,经常会从善恶的角度来评判作品的角色,从而期待惩恶扬善、大快人心的结局。因此,创作者写故事,也往往是为了宣泄个人的情感与希望,由此可以看出,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同时也承载着作者与观众的共同情感。
大团圆结局,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作家创作主体和观众接受心理综合作用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古典悲剧的重要民族特征之一。我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与我们传统的美学特征、民族思维方式、儒家思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国的古典悲剧也具有深刻的民族性特征,与西方作品相比,独具差异。但是,随着文学创作理念的转变,这一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鲁迅、胡适先生提出,大团圆结局是一种说谎的文学,反应了国民性的弱点。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古典悲剧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的,这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乐观积极、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这不仅让人们有了生存的希望,也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要求。
[1]黄新图.团圆亦带泪 谐谑总含悲——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中喜剧因素初窥[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2]林国清,涂平.一个高潮与两个高潮——论古典悲剧、悲喜剧的辨识[J].龙岩学院学报,2010(04).
[3]胡东升.我国古典悲剧戏曲多产期产生原因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4]李跃红,熊乾.“团圆”:悲剧审美趋向的符号象征——论中国悲剧大团圆结局意义[J].学术探索,2004(09).
I
A
1006-0049-(2017)22-0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