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慧敏 温晓薇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宗祠文化的教化功能
——以肇庆市高要区为例
邓慧敏*温晓薇*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而精神文明相对匮乏。作为人们信仰支撑、宗族文化传承载体的宗祠便承担起农村地区社会教化的责任,并通过祭祀、倡导教育以及教导与惩治对宗族进行社会教化,不仅唤起人们对宗族的认同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还能纠正宗族内不良风气,以培养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肇庆市高要区;宗祠;宗祠文化;社会教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宗祠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是儒家文化长幼有序、寻根拜祖、叶落归根等传统思想的传承载体。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物质文明不断提高,而人们有更多的资金来对宗族的根——宗祠进行修葺和完善。在物质文明成长迅速而精神文明相对缓慢的农村社会里,作为人们唯一的信仰支撑、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宗祠在社会教化方面便要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宗祠本是为了纪念先辈、供奉祖先而建立的,内安设神龛,神龛里摆放着祖先的“家神牌”。灵牌上写着死者世辈和死后谥号再加上生前的名讳,有的灵牌是红底黄字,也有的灵牌是白底黑字,而这灵牌则被认为是祖先灵魂的安放之处,宗族在新旧年交替之时要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用丰盛的祭品来祭拜先人,奉先思贤,同时希望祖先能够护佑子子孙孙。通过祭祀进行社会教化是宗祠的主要功能,而宗祠的社会教化作用也是通过祭祀来实现的。从古至今,人们虽然相信神的存在,敬畏而崇拜神,但他们唯一真正信奉的是自己的祖先,也就是说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核心一直都是祖宗而不是神,因而宗族和族人会建立宗祠来供奉祖先灵牌,并在宗祠内祭拜祖先。宗祠内供奉的祖先是族人的榜样,每一次的祭祀活动都会对族人产生潜移默化的道德和人格教化,也强调了贯穿宗族社会的儒家思想——家族内部的等级观念、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观念。族人在规范的祭祀活动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宗族内部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也可以将对宗族的认同感升华为对国家和民族的维护感。在宗祠文化的影响下,加强传统道德的教化,即将整个国家看成是一个大宗族,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兄友弟恭的传统家庭道德上升为忠君爱国、为天下为己任的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实现宗祠的社会教化功能。辛亥革命时期,县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在外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反对清皇朝的斗争,著名的有何照轩、邓慕周先生等人。在抗日救亡的广大人民中,高要海外乡亲为了援助祖国抗战,足迹踏遍多地,发动华侨,将义演义卖收入和义捐所得,全部捐给当时的“南侨筹赈总会”。在一系列的宗祠祭祀活动中,宗族不但增强了血缘的联系,而且联络了族系之间的情感,强化了宗族成员间的凝聚力,而且还加强了宗祠的历史感和宗族成员的归属感,强化了宗族的责任感以及认同感。总的来说,宗祠是连系“血缘共同体”的族人,是宗族内部精神联系的纽带和根,是宗族凝聚的核心,通过宗祠的祭祀活动实现了社会教化功能。
位于肇庆市高要区南岸新江一村的邓氏宗祠是肇庆最大的明代宗祠,根据《邓氏族谱》的记载,邓氏祖先邓斌曾是明代锦衣卫指挥使,明永乐皇帝还赐予他一块手书的石刻匾额——召武公祠,文革前一直嵌于宗祠门额上。宗祠内还留有六块邓斌于明永乐年间挣来的四代诰命牌匾。邓氏子孙每每提起邓斌这位老祖先,都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感。莲塘赵氏宗祠是赵宋皇族最具典型的建筑物。据《高要县志》和《赵氏族谱》记载,莲塘赵氏的始祖为宋太宗赵匡义第十五代世孙赵鼎,也是大元至正年间的肇庆儒学教授。每年阴历三月十二日,莲塘赵氏都会去祭拜始祖赵鼎。在进行祭祀的过程中,不管是邓氏族人还是赵氏族人,他们都潜移默化得到了人格的熏陶,提升了家庭道德和社会道德,增强了对宗族的归属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中国传统教育的本质是宗族教育。”宗祠从古至今都有支持族内后代学习的传统习惯,也有用将宗祠作为教学的地方。通常为了宗族的兴旺,在宗祠的教育活动中宣扬“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让宗族子孙后代在其思想的影响下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一旦宗族内有人考取了功名,则会被在宗族会议上表彰和奖励,以示尊崇推介,激励后人。很多宗祠还设有教育基金,以资助贫困向学的宗族子孙读书,或用来奖励已考取功名的子孙。
随着封建社会的消失,私塾也随之衰落。在民国时期,蚬岗村的李氏大宗祠在本乡首次创立宗祠办学,张作文明正规的“蚬东学校”,以此作为蚬岗村培育人才的地方。李氏大宗祠人才辈出,有“一门两将军,单科三举人”的美称,据记载,大宗祠门面曾竖立两支三丈三高的大理石旗杆,多块旗杆石竖立如林,展示了宗祠鼓励教学倡导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南岸新江一村的邓氏子孙先后出现父子及第、兄弟皆文武秀才,在清代更是有5个邓氏子孙考取了文举人,其中两位举人的举人碑仍然保存在邓氏宗祠中,以鼓励后世子孙发愤图强,考取功名以光宗耀祖。
高要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华侨13万多人,分布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肇庆第一。[1]一百多年来,高要海外乡亲在世界各地相继建立起高要同乡会、联谊会、校友会等组织,以“约集乡邻,共守乡谊,互惠互励。”高要华侨、港澳台同胞一直关心故乡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向有回乡兴办学校、医院和文化、体育设施等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尤以办学最多。建国后至1993年各项捐资共计1亿多元。侨胞捐建的学校有新桥华侨中学、高要县华侨中学、大湾华侨中学,白土宋隆中心小学等。除了捐资兴办公益事业之外,不少侨胞还投资兴办实业。[2]
族谱的内容对于族内子孙更重要的是祖规族训。一般族规祖训都会以等级制度、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核心,强调后世子孙要尊祖敬贤、勿忘根本、孝敬父母、远离恶习,做一个对家族、对社会有用之人,切勿行苟且之事,做苟且之人。宗祠是宗族的意识场所和司法机构,族规祖训的确定会由族长或长老在宗祠中商议决定,以约束教化宗族子孙。族规祖训会在宗祠宣读,以确保每个宗族子孙都能执行,并强调了其在族内的合法性。当宗族内有人违反了族规祖训或者宗族内部出现纠纷,那么宗族的族长或长老便会在宗祠内代替祖先对子孙进行思想教导,并对犯错的子孙进行教训惩治。通过惩治这一行为,达到对犯错子孙的教导惩治、对族内其他子孙警示告诫的目的,实现宗祠惩恶扬善的社会教化功能。宗祠从另一层面来讲,就是宗族的法庭,承担着对族人规训和惩治的责任,对社会不良的行为具有强大的控制作用,传承传统伦理道德,发挥了宗祠的社会教化功能。
“教忠孝,友兄弟,和乡党,劝读书,勤职业,尚节俭。”黎氏宗族强调对国家要忠,对长辈要孝,对兄弟要友好,与村民相处要和谐,并鼓励读书倡导读书,要求黎氏子孙对待工作要勤劳,切忌懒惰,崇尚节俭,切勿大手大脚地花钱。家训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要求后世子孙要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起到教导宗族的作用。若宗族内有人对父母不孝,甚至是不赡养父母,违反了家训,那么族长则会召集族人聚集在宗祠,在众目睽睽之下对违反家规的人进行教导,如果仍不悔改的话,则搬出家法对其进行惩治;如果仍旧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坚持自己的错误做法时,则很有可能会被革出宗族,在族谱上将其除名,这是宗族内最为严厉的惩治。
宗祠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更是社会教化的载体。宗祠作为宗族的精神文化纽带,它不仅提高农民精神文化水平的基础,还达到增强宗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教育发展教育、承载社会伦理道德的社会教化目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宗祠的大兴土木、修葺重建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宗祠的教化功能有所减弱,人们越来越不重视宗祠所起到的教化作用,对宗祠的了解越来越少,甚至以为宗祠只是祭祀的地方,仅仅存在的只是它的文物价值。希望通过本文,人们会重视起血缘的根,追根溯源,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在先辈丰功伟绩的耳濡目染之下,通过宗祠祭祀活动达到对同宗族文化的认同、对集体意识和民族认同的强化,通过宗族内的倡导教育达到宗族内积极向学、发愤进取的教育目的,通过宗族的族规祖训教导和惩治形成族内良好风气、使后代子孙能彰族荣、耀宗祖,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1]肇庆市端州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肇庆市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42-43.
[2]程维荣.中国近代宗族制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95.
TU
A
1006-0049-(2017)11-02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