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艳
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
朱 艳*
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多数高校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素质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第二课堂新途径、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利于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发挥新模式的优势,促进当代高校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应用型人才;第二课堂建设;新途径
我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高校转型的发展,这一重大改革将会对我区高等教育产生久远的影响。目前市场的需要与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远远不能形成对等关系,常常是有市无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多数高校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课堂,引导学生从无形中进行自我教育、管理,弥补了说教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充分发挥了高校实践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能力的有效提升及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多数高校处于发展转型阶段,对学生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第二课堂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教育环节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系统工程
传统的第二课堂主要体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两大方向,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与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堂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
(二)教育活动针对性较弱,不够深入
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喜欢并且愿意参与的学习平台,并不能将大部分学生囊括进来,除了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没有将学生本身实际和客观条件考虑进来。在实施之前,对学生的现状及校园环境作的调查和分析不够,没有分层次分年级分学科开展活动,结构体系不够完整,活动内容不够深入。
(三)制度化管理体系构建不够完善
缺乏指标化考核和监督体系,第二课堂活动的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联系不够紧密,对学生职业定向、就业方向、能力导向、体现不够具体。因此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
(四)专业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因为教师队伍中部分指导教师对第二课堂指导积极性不够,或者一部分社团找不到专业合适的指导教师,导致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达不到一定的深度,不能准确的掌握教育内涵,故而达不到理想的活动效果。
(一)统一思想,全员育人形成合力
全校各个院系和职能部门要适应学校的转型发展的理念,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定位目标,注重第二课堂的建设。第二课堂不仅仅是学生管理队伍的专利,需要全体教师进行合力,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多方位育人、多元化育人。不断加强全员育人意识、完善学生骨干培养机制、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激励科技创新教育。
(二)制定方案,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体验,使学生正确的理解高校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将理性思考和具体实践统一起来。认真研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各项素质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并根据不同年级设定活动计划、教学计划。并单独设定第二课堂学分作为学生必修学分的统一要求,将第二课堂成绩纳入到学籍管理范畴中,达不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的要求不能毕业。督促学生走出教室,多多参与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作用。
(三)创新形式,打造精品建设
1.以“微型党课”作为第二课堂学习新模式,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微型党课”作为政治理论学习新形势的第二课堂,时间短,形式活,学习内容广,地点灵活,用简短的实例反应大的道理。由学生担任主讲人,通过自主备课,完成自主学习。在授课形式上,可以是传统的授课形式,也可以创新讲课形式,如答记者问、素质拓展、新闻联播等创新形式。授课角度和内容贴近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党的理论思想。通过在宿舍开展微型党课、在班级开展微型党课、以自发小组开展微型党课,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不断拓展微型党课形式,提升党课内容,每年学院举办一届“微型党课大赛”。该模式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十八大精神等政治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我来讲党课,自主学习的好模式,逐步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
通过“微信平台”作为第二课堂新渠道,拓宽学生开展“微型党课”的教育广度。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展以坚持思想的先进性和引导性为方向,向广大师生传播及时有效的消息。微信公众平台以图文、视频、漫画、网络语言等形式发布“微型党课”学习内容,因其符合主流媒体的传播内容,更易于90后所接受。通过微信平台举办的第三届微型党课大赛,在学生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微型党课”作为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在形式上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下互动、课前预习、课堂延伸,使学生更好地将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2.以“校园话剧表演”作为第二课堂新载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话剧是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现一个事件的兴起、发展、高潮、落幕的过程。它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影视明星的追捧,调动了学生们的表演欲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而话剧本身作为中国一项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们在感受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中深刻体会史诗的变迁。将话剧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以此更好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通过话剧传达一种思想内涵,通过表演者的表演促使同学们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话剧所要表达的内容连成线,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同学们人文学科的专业素养。例如《生死劫难》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战争在人与人美好的情感面前永远是渺小的。战争是一种破坏,是一种罪恶,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是可以跨越国界的,是一种永恒的存在。
3.以“民族民间舞”“蒙语母语周”为第二课堂新平台,传承地区民族文化精神
“民族民间舞”是我院以民族地区特色、民族文化开展的以集体舞蹈形式开展的第二课堂,它蕴含了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俄罗斯等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特点及文化,该形式以其浓郁的民族气息,较强的协作能力、吸引着众多的学生。通过民族民间广场舞的学习可以增强同学们对舞蹈的兴趣,培养能歌善舞的综合性人才;对不同民族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深切体味呼伦贝尔地区地域风俗文化特点,丰富同学们的民族文化素养;在班里级同学的共同学习中还能彼此沟通交流,增强团队意识。
蒙语“母语周”活动以学术讲座、演讲、小品、征文、蒙语标准音培训、蒙语书法比赛等系列活动开展的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此活动有利地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更有效地传播了民族文化。
4.以“共建单位”作为第二课堂的新阵地,整合实践资源
整合校外实践资源,充实第二课堂师资队伍、丰富活动内容,整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军队等,以及校园实训场所及网络,实现“走出去,引进来”联动共建第二课堂,完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平台。依托实习基地和企业,打造学生行业认知、技能实践、管理实践品牌。依托呼伦贝尔市边防支队机动大队和公益机构打造“三下乡”实践活动品牌。依托公司企业导师指导打造创业孵化品牌。
学生们通过第二课堂实现了人格塑造,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加深了对社会、职业的认知和体验。
(一)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政治素养
新模式“微型党课”的开展,不仅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可以使所学专业知识得到提升,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钻研专业知识兴趣和主动性,促进良好的学风,更能有利的和师范专业相结合,通过课堂设计、自主备课、担任微型党课主讲人多个环节的锻炼将党的理论知识、社会时事政治、网络热点等以点带面融入到学生的三观当中,渗透爱国主义、党的中心思想。
(二)塑造了学生的健康人格
新载体“校园话剧”第二课堂的开设,学院连续14年推出了十四部大型话剧,校园话剧以其“感同身受”的临场效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特别对参与其中的师生具有震撼力,把学生从盲目、庸俗的文化中“解救”出来,能够把老师和学生连结起来,通过一部部充满正能量的话剧将主流价值观用大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们,实现其政治引领的功能。通过集体合作,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让自我行为融洽的与同学和环境相融合,多方面的解决了90后大学生团队意识淡薄、自我意识较强等问题,有助于学生人格塑造。
(三)传承民族文化,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新平台“民族民间舞”、“母语周”第二课堂的开展,以其民族文化传承的形式将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以舞蹈、竞赛、培训的形式有效地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交融民族情感、凝聚民族精神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培养提供了潜移默化的引导。
(四)开拓视野,提高了教育效率
新渠道网络“微信平台”的开通,结合了新时代网络化的特点,以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并及时地与学生展开互动,更好地将思想教育落到实处,提高了第二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覆盖面。
(五)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
新阵地“共建单位”第二课堂的建设,整合了校内和校外资源,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公司企业、军队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有利地弥补了第一课堂实践不足。学生们在学习第一课堂的理论之后便能及时地将理论运用实践中,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真正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且,学生能够提前步入社会,对相关行业进行认知,对所学技能进行实践,为以后的“三规划”做好明确的定位。
(一)教育内容的适时性
第二课堂的开设是为了弥补传统的第一课堂的不足,更好地培养新世纪综合性人才。因此第二课堂的开设一定要适应当代高校的新形式,它的时间性、阶段性、针对性一定要顺应新的形式以及地域经济和地方特色。
(二)活动精神上的鼓动性
高校教育在对学生们进行教育的时候,应以弘扬正能量,激励学生积极性为中心。营造积极进取、不骄不妥的校园氛围。
(三)开展形式上的多样性
为了提升学生们对第二课堂的兴趣,从多方面增进学生们的知识才干,使其成为综合性人才,第二课堂的形式一定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
(四)“两个课题”之间的辅助性
第二课堂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优势,做好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理论联系实践,做到思想主旨、行动方向与第一课堂保持一致。
(五)教育活动的层次性
陶行知说过,我们要因材施教。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由于自我的成长环境、阅历、学科以及年级不同,差异也十分明显。在开展第二课堂的建设中,我们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年级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学生架设通向成功的桥梁。
综上所述,要正确处理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连带关系,在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引导下,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努力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靠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宗旨,有目的、有方向的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延伸和实践。打造第二课堂品牌,使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体会创新的乐趣、能力提升的乐趣及被认可的乐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王云丽.构建高效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J].高等教育,2015(11).
[2]柳友荣,等.人文素养:应用型大学远航的“压仓石”[J].中国教育报,2014(4).
[3]刘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第二课堂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3).
*呼伦贝尔学院第二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研立项(项目编号;YJSZYB201601);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立项(项目编号:NJSZ1626)。
朱艳(1982-),女,汉族,呼伦贝尔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11-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