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犬儒主义倾向及对策探究*

2017-01-29 17:30:24唐平秋李勇图
教学与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群际犬儒主义屌丝

唐平秋,李勇图

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犬儒主义倾向及对策探究*

唐平秋,李勇图

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现代犬儒主义

微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青年亚文化的生成与存在环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亚文化裹挟着“无原则地怀疑”、“不反抗地愤世”及“有意识地虚假”等犬儒主义倾向快速传播,并从边缘地带逐渐向中心蔓延,带来了社会不信任扩大固化、社会群际心理冲突加剧升级,社会共享价值开始面临被消解的风险等消极影响。面对这些消极影响,要通过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及强化问题意识,加强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心理建设,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培育等三个方面加以应对,以提升青年群体的公共空间质量,传递网络空间正能量。

南宁530004)。

“亚文化主要是指通过风格化的另类符号对强势文化或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青年亚文化是亚文化的主要形态。”[1]伴随着“微”时代的崛起和媒介民众化的发展,各种新型青年亚文化形态被网络不断催生,并促成了其内容特质与价值倾向的转变,而关于价值倾向的新变化已关涉到当前青年亚文化整体特质的变异及其走向。现代犬儒主义倾向便是当前我们亟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微时代青年亚文化与现代犬儒主义

(一)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产生

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历史主题和中国所处的国际格局一直决定着文化政治化的宰制地位。从19世纪末的反清革命到20世纪初的启蒙主义,从20年代的理想主义思潮到30年代的革命主义运动,从反侵略战争到5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到80年代初期的启蒙主义回潮,中国青年文化始终以其对主流政治文化认同及追随的姿态,呈现着青年的激情理想和情感骚动,并主导着现代性的发生与走势。青年也作为最富有召唤力的概念被置于每一段历史中,青年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青年文化在与西方市场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结构变化,青年的角色期待和青年文化的政治品格受到消费主义大潮的冲击,在主流认同文化之外,商品经济衍生出诸多非主流的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反映的是时代的症候及历史的变迁,社会的政治文化语境是亚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开放多元的政治文化环境。与改革开放初期所形成的第一批亚文化类型(如知青亚文化)相比,当代青年亚文化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尽管青年亚文化并没有像倾向于维护社会权力结构及其秩序的主流青年文化那样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但是,作为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的次文化和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编码的文化景观,青年亚文化在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版图中已开始逐步从边缘地带向中心地带蔓延。

(二)微时代的崛起与青年亚文化新倾向的呈现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陆续兴起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以移动设备为终端,可以运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时高效互动的微传播时代。微时代的媒介生态环境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流动的自由空间,即时性的互动和裂变式的传播聚合着每一个年轻的个体,网络化逻辑的扩散使得“微”领域成为亚文化符号编码、解码、再编码得以展开的场域,“高富帅”、“屌丝”、“囧糗”等亚文化文本的个性呈现催生出诸如恶搞文化、“屌丝”文化、糗文化、山寨文化等一系列新型青年亚文化形态。微媒介对元叙事“去中心化”的消解使当下的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后现代化的大众图景,微客们参与式的集体智慧给予了微媒介一系列的非官方赋权,他们在与主流青年文化争取自身文化空间的同时,也集体性地试图确认一种能被所在群体认同的新的价值倾向。犬儒主义、反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一系列不同价值倾向的新呈现已关涉到当前青年亚文化整体特质的变异及其走向。而与此同时,微时代青年亚文化价值倾向的新变化并不能抹去亚文化始终存在的“结构性对立关系”,在亚文化的“生产—编码—播撒”的每个环节也始终存在着他们对于社会结构矛盾的关注和传达,主体与工具的关系被重新确立后的自我化表征下也难掩对现代性的焦虑。

(三)现代犬儒主义: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倾向

“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2]与公开藐视政治权威及公开对抗高贵意识形态下自我利益的古典犬儒主义不同,现代犬儒主义正好相反:“它承认也重视掩藏在意识形态普遍性下面的特定利益,承认也重视意识形态面具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但它总能找到保留那个面具的理由”。[3](P40)现代犬儒主义好像已经机敏地看透了某种东西背后的阴谋与欺骗。它宗教般地怀疑一切,但又委曲求全,得过且过,逢场作戏,玩世不恭。“现代犬儒主义是人类精神妥协于‘不得不如此’的麻痹症与失血症,其内心对于意识形态的‘伪神性’具有清醒的认识,其行为却顺从虚假面具,最终磨灭了微弱且毫无意义的清醒。”[4]微时代是一个怀疑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民众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以前“高大全”式的崇高形象慢慢褪去了光环。身处怀疑时代的人们也开始对美妙的公共话语产生怀疑,他们也越来越能感受到文本世界里所描述的崇高客体同当下现实生活的错位。微时代青年亚文化凸显的后现代性反叛宏大叙事与犬儒主义对社会的怀疑反叛不谋而合。而伴随着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后,一部分人对权威的怀疑态度和对现有秩序的不满,也逐渐转化为一种不认同的接受和不拒绝的理解,以至于即便内心苦闷困惑也不会表示不相信,而且“还会假装成很相信的样子,集体心照不宣地打左灯向右转、说一套做一套”。[4]在现代犬儒主义影响支配下,人们丧失了自身的主体理性,“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清二楚,但他们依旧坦然为之”。[3](P40)

二、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犬儒主义倾向的主要表现

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犬儒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其宗教般地怀疑一切,对公众理性丧失信心的同时又不得不遵循“吃饭的哲学”,它所表达的是不变革、不反抗的愤世,却又总能理性地装傻,有意识地虚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无原则地怀疑”——以恶搞文化为例

“无原则地怀疑”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犬儒主义倾向的主要表现之一,质疑、嘲讽、戏谑、调侃成为微时代背景下人们表达怀疑的主要做法。以恶搞文化为例,微技术为恶搞短片、恶搞段子的传播扫清了技术障碍,比如,《春运帝国》等恶搞短片很快便能够以微视频的形式在移动状态下被大量散播。剥去恶搞文化戏谑调侃的外衣后,不难看出隐匿在背后的是一种普泛化的怀疑。恶搞文化将微媒体作为低风险、低惩罚度的渠道对虚假崇高进行隐晦的批判。因为怀疑这个被怀疑的世界可以被改变,所以他们把虚拟空间内的一次又一次恶搞实践,想象成现实街头的抗议。又因其受制于官方话语,所以在一次又一次尖锐的恶搞之后,也只能再准备下一次恶搞,也因此,一些媒体、影片、人物都没有逃脱被恶搞文化怀疑和调侃的命运。因为怀疑媒体报道中春运的一切完美,所以要把农民工返乡难的问题以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怀疑《新闻联播》中的“幸福”,所以开始制造“以后再也不玩微博了”的段子进行戏谑;因为怀疑专家教授的专业解答,所以尽可能地用“砖家”、“叫兽”的字眼进行反讽和污名化。同样,“这事不能说太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你懂得”、“河蟹”等等恶搞文本背后,也隐匿着对官方统计数字的怀疑,对国产奶粉的怀疑,对医生职业操守的怀疑,对食品卫生的怀疑,对路边乞丐的怀疑等等,无论事实是什么,都先选择不相信,无原则地怀疑一切,然后继续说一套做一套。

(二)“不反抗地愤世”——以“屌丝”文化为例

“不反抗地愤世”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犬儒主义倾向的第二种表现,主要体现为消极冷漠、逃避现实、顺从权势。以“屌丝”文化为例,“屌丝”是精英与贫民、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愈发对立后小人物的主动认输与自我矮化,“屌丝”青年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屌丝”把“矮穷矬”作为群体属性的标签,“屌丝”文化的生成与编码不再仅仅是美与丑的对立,更是对“断裂社会”的夸张化表征。微时代的后现代性极大地凸显出年轻人的个体自由精神,点对点的链接使得微博、微信成为青年对外表达的主要渠道,而正是在微时代密集的交流与广泛的传播过程中,这种苦恼的意识才被不断地扩大,一方面,“屌丝”青年在崇高理想和残酷现实的巨大落差中逐渐变得消极冷漠,无心创世。他们不再去想怎样成为一个像保尔、雷锋、白求恩一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而是不约而同地去选择做了一名键盘侠,尽可能地在微媒体中释放孤独、逃避焦虑,用口头愤世疏解肉体恋世的挫败感。另一方面,“屌丝”们的情感结构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真正逃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掌控和询唤,在马克·波斯特所说的“超级全景监狱”般的网络规制下,“屌丝”们的抵抗能量也不得不在泛娱乐化的网络传播中被稀释,最后只有用消极的自嘲和草根式的黑色幽默获得内心安慰,他们试图想要逃避现实,不再讽刺别人,而是选择委曲求全,默默地接受他们眼中主流叙事的“陈规滥套”。

(三)“有意识地虚假”——以山寨文化为例

“有意识地虚假”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犬儒主义倾向的第三种表现。伴随着微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现代性的不断展开,工具理性被人们大肆夸张,温情与感性被对利益的追求逐渐替代,人们关心他人的原始情感和传统价值信仰被不断贬低,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情感日益衰败。以山寨文化为例,“山寨”一词最早是用来隐喻为了逃避政府的税收与监管,不作自主研发,仿冒其他正规品牌的非正规手机加工厂,而在微传播中“山寨”的语义及外延被不断拓展并泛化。在微时代信源、信道、信宿极其便利的条件下遍地开花,并有了游戏性的演变,最终形成当前“有意识地虚假”的山寨文化。于是乎“康师傅”变成了“康帅傅”、“雪碧”变成了“雷碧”、“蒙牛酸酸乳”变成了“豪牛酸酸乳”、“娃哈哈”变成了“娃恰恰”、“百事可乐”变成了“白事可乐”、“脉动”变成了“脉劫”、“农夫山泉”变成了“农民山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冲力冲击着社会生活中的德行,“有意识地虚假”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蔓延。微时代背景下的现代犬儒主义者的异化沦为一种虚无主义的异化,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变得可有可无,山寨文化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虚假混沌的结合体。

三、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犬儒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

(一)“无原则地怀疑”使得社会不信任扩大固化

尽管以恶搞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隐晦批判始终无法保持独立的批判理性,但其表现出来的“无原则地怀疑”却加剧了本就日渐式微的社会信任。比如,近几年来在微博、微信中传播较为广泛的“郭美美事件”、“药家鑫事件”等等,官民、警民之间的不信任总能在微传播中被不断加深。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都会发布当年度《社会心态蓝皮书》,而其中关于社会信任的调查总是喜忧参半。调查中,对当前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不信任的人大有人在。而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潜规则被人们大面积的接受,“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常有发生,传统道德关系架构被不断解构,生活意义与生存理性愈加对峙,官员台下迷信大师台上大讲马列现象、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问题、裸官现象等等,都成为导致“无原则地怀疑”的现实根源。林语堂先生笔下无可无不可的圆熟面孔随处可见,这也使得作为微时代青年亚文化主要受众的年轻人,还未走出校园便过早地感受到了社会不信任带来的压力。社会不信任的扩大化不仅带来道德虚无主义的扩大化,贫富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不信任使得社会内耗增加,一些部门说一套做一套的犬儒生态也使得信任裂缝不断扩大,社会信任雪上加霜。

(二)“不反抗地愤世”使得社会群际心理冲突加剧升级

“屌丝”文化的广泛传播贯穿于社会房价物价高、贫富差距大、大学生就业难等大的社会背景下,微空间内的亚文化文本的生产与传播成为青年人逃避焦虑、释放孤独的途径,社会群体类别化的加剧和青年人相对被剥削感的增强,引发着极为广泛的心理与行为效应。“屌丝”青年“不反抗地”口头愤世在泛娱乐化的网络传播中使得社会群际心理冲突加剧。青年人对自身能否在社会上立足的忧惧和基本欲求得不到满足的焦虑加剧了社会群际心理的冲突。社会群际心理冲突是社会矛盾冲突的映射,尽管“屌丝”青年的情感结构始终无法逃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掌控和询唤,但近年来一些令人费解的畸形现象依然层出不穷。比如,2015年8月12日天津塘沽爆炸事件后,马云微博一度被“逼捐款”的网友留言所覆盖,诸如“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你捐了就等于我捐了”等等言论不绝于耳,“无商不奸”、“为富不仁”、“无官不贪”的脸谱化刻板印象和群体偏见都成为“不反抗地愤世”的生动映照。底层群体的外群偏好和社会不同群体间在待遇、获得等方面的偏差认知常常被过度夸大,一些不合理的归因总能在底层群体中交织成无可奈何的“愤世”情绪,而由此衍生出的群际愤怒、群际焦虑、群际幸灾乐祸、群际恐惧等一系列的复杂心态,社会群际心理冲突升级。

(三)“有意识地虚假”使得社会共享价值面临被消解的风险

社会共享价值是社会成员间所达成的具有规范制约功能和行动导进作用的共识性价值规范。社会共享价值作为一种公共价值理念内源性地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向,进而把社会成员团结凝聚在社会崇高道义的旗帜下。而在山寨文化等微时代青年亚文化泛传播的背景下,原本强调公利、道义的社会共享价值被一部分人所抛弃,不同利益的个体总能根据自身利益偏好不断推销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的个人理念,个人不良行为在微空间内恣意蔓延。“有意识地虚假”诱发着社会中的投机行为,虚假的蔓延导致了传统社会共享价值的结构性失衡,共享价值对组织和个人行为越轨的调节、控制和制约能力被弱化。传统价值的缺位和断裂使得一些合理与不合理的界限变得模糊,社会共享价值面临被消解的风险。微时代青年亚文化所催生的异类价值在虚拟的微空间内被无序分配,异类价值的无序流动也不可避免地引发着社会无序行为的增长。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犬儒主义倾向消解了社会共享价值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其破坏力甚至可能动摇社会稳态运行的价值根基,并对社会物象造成程序性改变。

四、应对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犬儒主义倾向的对策

面对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犬儒主义倾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想要重塑青年主体性,提升青年群体的公共空间的质量,积极发挥青年亚文化的正面能量,同时又能够巩固青年主流认同文化的宰制地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应对。

(一)通过推进理论创新及强化问题意识以增进社会信任

“相比过去而言,人们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呈下降趋势,广大干部和党员中信仰丧失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这个无可回避的严峻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多年”。[5]社会不信任不仅仅是对当前社会贫富问题及阶层固化问题的映射,更有对现有理论的不信任,一味地驻足宏大叙事中的“献身共产主义事业”、“解放全人类”只会造成大众心理上的排斥和疏远,理论与现实所呈现的名实难副的格局究竟是不能一言以蔽之的,如若现有理论不能科学解释“重庆的黑社会说明了什么?世界第一高的房价究竟是怎么回事?通钢事件是什么性质?5000个大学生抢一个饭碗说明了什么?”[6](P179)这些现实问题,人们转而就会在其他渠道得到这些问题的解答,势必会加重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犬儒风气。因此,要不断革弊布新,下大力气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创新,增强理论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现有理论释疑解惑的能力,要使其能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增强人们的理论认同。此外,微时代青年亚文化传播中所展现出的越来越强大的民间集体话语力量,要求政府必须更加强化问题意识,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亚文化的犬儒式的怀疑也好、愤世也罢,都说明人们对公共事件的关切与诉求更为强烈,只有及时公布信息、尊重民意,把客观公正地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增进社会信任的有效武器,才能阻止社会不信任的蔓延,才能在工作短板的破解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也只有当实际问题的解决成为理论的价值旨归和逻辑支点,当每个真正的自我在自白的内面都能够被现实生活所打动的时候,我们的理论宣传才不会在文本与现实的颠倒错位中沦为一种“虚假意识形态”,社会信任才能得以弥合。

(二)通过加强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心理建设以缓解社会群际心理冲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7](P30)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也再次强调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8]社会群际心理冲突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问题,只有加强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心理建设,个体与社会之间不断扩大的否定张力及个体之间相互疏离的趋势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为此,应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反腐倡廉制度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改善社会心态、维护民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途径,反腐倡廉更是事关民心向背,是以党心赢得民心的关键。其次应注重通过合理的活动设计调节社会心态,比如,各级党委政府应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群众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构建社会心态调节网络。此外,还应加强对社会成员心理品性、心理情感的调节,个体的心理状况是社会心态及社会心理状况的晴雨表,对于缓解社会群际心理冲突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只有当社会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建设得到良好的开展,社会才能具有更高的凝聚力,才能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微时代青年亚文化才能不断正向发展。

(三)通过积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塑社会共享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共享价值及社会道德要求的最新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好和培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扼制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犬儒主义风气,重塑社会共享价值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微空间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培育力度,积极营造风清气正、格调高雅的微文化环境;要引导青年群体在亚文化传播中的向上情绪,提高青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要通过“最美孝心少年”、“美丽中国”等极具网络正能量的正文化引领微时代的青年亚文化,要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尽管微时代青年亚文化个性张扬的展开赋予了每个年轻人探寻个体化价值的自由,但并不是每个人的价值选择都是合乎道德的,个体对价值观念的自由选择不仅不能超出法律的边界,更要符合当前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积极向上的道德理念。社会需求的满足及社会共享价值的达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也是社会凝聚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还应加大对道德榜样的宣传力度。要强化责任,把关定向,统筹指导,努力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和社会共享价值的达成。

[1] 胡疆锋.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表征与透视[J].文化研究,2013,(1).

[2] 徐贲.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 刘宇,朱丹.论现代社会生存状态的犬儒主义倾向[J].教学与研究,2014,(5).

[5] 王长江.时代呼唤理论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1).

[6] 王庆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The Cynicism Tendenc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Youth Subculture in Micro Era

Tang Pingqiu1,Li Yongtu2
(1.Deputy Secretary of CPC Committee,Guangxi University;2.CPC Committee Offic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4)

micro era;youth subculture;modern cynicism

The advent of micro era has greatly changed the generation and existence environment of youth subcultur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the youth subculture,together with the cynicism tendency such as“doubt without principle”,“cynical without protest”and“false with consciousness”,has spread rapidly.This tendency has expanded from the edge of the region to the center and has brought abou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expansion of social distrust,escalation of social conflict.In the face of these negative effects,we need to promot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strengthen problem consciousness,strengthen social mentality culti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and deal with these aspects by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so a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ublic space of the youth network and transfer positive energy in the internet space.

[责任编辑 李文苓]

唐平秋,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李勇图,广西大学党办/校办秘书(广西

*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号:16BKS12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群际犬儒主义屌丝
奥尔波特群际接触理论的逻辑轨迹
长江丛刊(2018年22期)2018-11-14 22:44:32
犬儒主义的哲学起源与现实思考
群际接触对民族关系的作用
Organizational Cynicism
西江文艺(2016年6期)2016-05-30 11:54:20
群际关系的社会结构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管理策略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4
犬儒主义
“屌丝”六儿的快乐生活
屌丝潘潘达
廉政瞭望(2014年9期)2014-09-18 01:09:41
群际威胁:影响因素与减少策略
组织犬儒主义的概念界定、影响结果和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