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艺术活动参与度现状与提升途径探究*

2017-01-29 16:16易姗姗
山西青年 2017年20期
关键词:理工科民族艺术

易姗姗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活动参与度现状与提升途径探究*

易姗姗*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着“润物无声”式的教育和启迪,艺术活动是践行艺术教育的必经之路和重要载体。但在我国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艺术活动开展不多,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较低的情况。通过分析当下理工科大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制约因素,探索提升其艺术活动参与度的可行性路径,为理工科大学艺术活动开展提供帮助。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活动

高校艺术活动是高校开展和落实艺术教育重要平台,参与校园艺术活动对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一、提高高校学生艺术活动参与度的重要性

艺术活动所呈现的是直观的、愉悦的、形象生动的信息语言,帮助学生在各类文化学习、意识培养等方面从概念化的抽象理解接受,转化为从充分的自身情感体验中去理解,积极主动的接受。

(一)艺术活动是开展美育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

丰富的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可以直观获得艺术美的感受,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进一步获取演绎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追求美的人格,达到美育的目的[1]。

(二)艺术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校艺术活动大多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和表演,通过组织和表演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学生自主性和工作能力提升显著,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艺术活动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领域,提高想象力,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才能,从而提升学生的组合素质能力。

(三)艺术活动是塑造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有利保障

艺术活动不仅是艺术语言的表现,还是心理学领域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舞蹈、歌唱、绘画等艺术活动形式,为大学生开拓心理情绪的疏导通道,将不良情绪进行指向性转移;其轻松开朗的氛围营造出自在的心理空间,帮助大学生保持和塑造健康心理状态[2]。

艺术活动传播和引导美的文化,在艺术活动自由愉悦的自身感受中主动提取美的感受,培养对美的鉴别能力,习得辨别美丑善恶,自觉追求和塑造美好人格的能力,具有塑造人文精神、美化心灵,帮助学生自身健全人格和塑造健康心理的保障作用。

二、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艺术活动参与现状

通过对桂林市数所理工类高校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可知当下桂林市理工类高校学生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渠道主要有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第二课堂以及各类艺术社团;同时,学生艺术活动参与度具有性别、学科、基础、地域、年级差异等普遍性特征和95后学生时代性特征。

(一)第一课堂艺术活动参与现状

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作为普及艺术常识,拓展丰富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第一课堂,是高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公共艺术课程往往采用大班形式,选修门槛较低,课程内容相对简单浅显、课程难度低。问卷调查中,仅有43%的学生选修过艺术课程,且超过78%的学生选修艺术课程的原因是因为学分好拿,而并非对艺术的追求;同时,理工科高校艺术课程门类覆盖面较为狭窄,且课程多以理论性、欣赏性课程为主,活动实践型课程较少,不能构建起完整的“看(听)-学-演”艺术学习过程体系,不到5%的学生曾通过艺术课程参与艺术活动。

(二)第二课堂艺术活动参与现状

第二课堂学分组成包括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在该项调查结果中显示,仅有33%的人选择参与校园艺术活动途径拿到第二课堂学分,该项结果符合理工科学生普遍性格特点,超过半数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参与非艺术活动修满第二课堂学分。

(三)高校社团艺术活动参与现状

理工科高校艺术社团领军带头人物和配套设施的匮乏,首先制约了活动本体的开展,37%的受访学生表示曾参与过艺术活动,其中能够坚持参与三次及以上的人数下降至不足10%,参与过校级以上大型艺术活动的仅有6%;23%学生在艺术活动获得的认同感、荣誉感较弱,超过80%放弃参与社团活动的原因是课程繁重无暇兼顾。

(四)理工科高校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现状特征

理工科高校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具有性别、学科、基础、地域、年级差异等普遍性特征。在参与各项艺术活动的学生群体调查中,男女参与度比例呈1:6,大部分男同学表示对艺术活动不感兴趣。81%的学生受专业学科压力影响放弃继续参与活动。此外,学生对艺术活动参与积极性受艺术基础和生源地域的影响,在积极参与艺术活动选项中,76%拥有艺术基础,其中超过60%生源地来自城市。在校生还呈现年级差异,学生从大一至大四有意向参与艺术活动的比率分别为87%、62%、17%和4%,随着年级的上升其参与度呈明显下降趋势。最后,当下高校学生结构进入“95后”时代,“95后”学生思维活跃、性格鲜明、追求创新,对“城市快闪”“动漫cos”等新颖潮流的艺术活动积极性较高,对话剧、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形式的艺术活动参与度低;同时其网络依赖性和缺乏合作性,影响“95后”更亲睐参与网络线上活动,而对线下传统形式的艺术活动缺乏配合。

三、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艺术活动的制约因素

(一)学科特点对艺术活动丰富性和创新性的制约

艺术活动丰富性和创新性不足是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理工科学校由于其特殊的专业学科构成,在男女生比例上均以男生居多,艺术活动的参与面急剧缩小;学生普遍对艺术学习、活动认同感薄弱,配合度较低,且艺术基础教育不足,对艺术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艺术人才基础结构单薄,学生群体中缺乏思想活跃、追求创新的艺术领头人,难以激发群体活力。

(二)师资设备对艺术活动精品性和高效性的制约

在艺术专业指导师资配备上,艺术公共课程多根据校内教师队伍现有的专业学科情况开设艺术选修课程,艺术课程门类覆盖面较为狭窄,且课程多以理论性、欣赏性课程为主,活动实践型课程较少,不能构建起完整的“看(听)-学-演”艺术学习过程体系。校园文化社团配备的指导老师以兼职居多,对社团发展的指导力缺乏长期性,社团难以维持高效运作,不能形成精品成果,造成了想要开展艺术活动却“无米下锅”的尴尬形势。

完整的活动场地和设备供应链,是当下理工科高校在艺术教育建设方面突出的短缺问题,如专业教室,乐器,音响设备严重配比不足;舞美配置空缺,构不成良好的舞美环境,艺术效果大打折扣;缺乏固定的专业场馆、文化活动聚集地点,无法形成文化合力,削弱了艺术教育效果。

(三)多校区办学对艺术活动开展力度和普及度的制约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普及化推进,高校不断扩招壮大,建立新校区、多校区办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多校区办学,首先影响跨校区学生修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相应的艺术活动也受到可选课程的影响,导致活动参与普及度降低。其次,学生艺术社团往往因为跨校区宣传招生难、不利管理、人员不足难以开展活动,甚至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最后,学校团委等艺术活动管理部门工作主阵地的艺术活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平台,活动质量的不同也影响了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参与。

四、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艺术活动参与度提高途径

(一)提升培育力度,深化专业引导

培育高质量的艺术活动,离不开稳定开放的平台和专业教师的指导。

1.加大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培育力度

增加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艺术学科类别,覆盖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完整的学科结构,课程结构中增加活动实操部分,运用课堂所学开展艺术实践交流活动;调整艺术类选修课程内容,横向覆盖国内外的艺术精品,竖向贯穿历史艺术发展历程,同时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培育民族地域性艺术特色课程。在多校区办学高校应在不同校区同时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允许学生跨校区、跨专业修读课程,满足不同艺术基础和爱好需求。

2.加快搭建艺术活动公共资源平台

首先将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将分散的训练场地整合集中成立专门活动场馆,并向全校进行开放申请借用绿色通道,供各级组织集中开展艺术活动,依托社团管理职能部门进行统一审批管理;利用现有校园网络平台,开拓艺术课程板块,对专业教师指导课程视像录影、相关教材、以及校园艺术活动信息进行同步网络资源共享,实现公共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其次对紧缺资源,以团委为主的校园文化主管部门为主导,在学生活动经费中专门划分独立艺术活动经费,逐步补充完善活动场地硬件设备。

3.深化艺术专业教师指导力度

教师的指导是活动质量的重要保证,对校内艺术教育活动指导老师实现全职化,专人化,团队化。一是强化和丰富指导教师个人业务能力,对全职教师定期进行相关专业培训,保障教学团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素养和教学能力;二是规范课程教材,结合学生需求调整授课计划内容,将理论教育与活动实践充分结合,加强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育;三是集中授课时间,进行中小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是重视课堂教学成果反馈,结合学生评教,及时改进教学薄弱环节;五是加强教师教学成绩考核,推动创新,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艺术活动品牌化,品牌艺术精品化

“名牌效应”是带动活动建设,激发学生热情,提升积极参与度的有力武器,它代表着广泛认同的影响力,是具有标志性、示范性的优质成果代表。

“名牌效应”的背后是活动的品牌化、精品化培育。在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重点培育,以成果化建设为主,加强宣传指导,树立活动品牌。对已经打响品牌的活动着重人才培养和创新,保持活力和质量,避免人才断层断流;同时提升活动内涵、格调和层次追求,对艺术活动的开展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起到对先进文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最终达到美育的教育效果。

(三)多层孵化模式,固建基层力量

多层孵化模式,即“校-院-年级-专业-班级-宿舍”进行多层引导,“校-院”由校级部门培育打造精品化活动,突出标志性、示范性,“年级-专业”由学院部门培育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班级-宿舍”则由年级辅导员、艺术指导教师、学生干部探索培育艺术活动的参与意识、活动潜力,普及艺术知识,助力营造氛围。

“校-院-年级-专业-班级-宿舍”“多层孵化”,同时实现了“分工孵化”“分类孵化”,对活动目标指导性更明确,活动特色更鲜明。将艺术活动与网络媒体、心理健康、科技创新等等培育领域相结合,与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特色学生需求相结合,孵化艺术活动的新团队、新形式、新舞台。

多层孵化模式,打通了从基层到顶层的人才、创意、质量输入,顶层到基层的引导、培育、资源输出通道,促进了艺术活动保持长久性的活力,有助于美育功能发挥长效性,基层性、普及性。

(四)引进民族资源,丰富艺术特色

民族艺术是民族核心文化体现和传承重要途径,加强区域性民族艺术文化与当地高校特色艺术美育教育相结合,将民族文化纳入高校艺术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研究成为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中重要的议题。

1.活动内容以民族文化为核心

将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弘扬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为核心,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艺术是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民族的艺术文化体现在民族服饰、音乐、舞蹈、乐器、图画等等方方面面,围绕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载体,可以组成民族系列性的艺术活动,也可以将多种元素融合为一体形成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激发新的民族活力。

2.活动形式循原始风貌为导向

在各民族的文化发展中,艺术文化活动的形式本身就是反映该民族人文、艺术特点和审美追求的表现载体,是学习和研究民族文化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学习和开展民族艺术活动时,应该尊重民族本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尽量还原民族活动原本风貌,有助于活动参与者更全面的了解其民族文化特色,感悟民族文化传承精神。

3.活动时间与民族节日相结合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如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傣族“泼水节”等等,他们会在民族节日时举办大型的民族庆典活动,其活动规模之盛大,参与人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甚至是其他节日不可比拟的。在民族节日到来之际,举办艺术活动,宣扬和学习民族文化,能够更好的营造活动氛围,扩大活动影响力,增加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

[1]陈明.艺术实践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研究——基于艺术团活动的视角,2014.4-2015.5.

[2]温小佳.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理论·研究,2016(9).

*桂林理工大学2015年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艺术活动参与度现状与提高途径探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UT15FC19)。

易姗姗(1989-),女,湖南石门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桂林理工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J0-4;G

A

1006-0049-(2017)20-0030-02

猜你喜欢
理工科民族艺术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纸的艺术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