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琳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传统戏曲演唱方法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分析
赵 琳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一株芳香四溢的奇葩,传统戏曲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声乐都处在文化背景环境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声乐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借鉴优秀的传统戏曲艺术的实现方法、戏曲唱腔及演唱技巧等,笔者探究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情况及其与戏曲艺术的联系,进一步解释了戏曲演唱方法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
传统戏曲;演唱方法;民族声乐;应用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也积累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民族声乐是一种以歌唱形态存在的音乐艺术,传统的戏曲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娱乐的一种形式,数千年发展后,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演唱形式,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不断影响着其他类型的音乐的发展。民族声乐就正是建立在这种音乐形式基础上的,尤其在唱腔、发音及使用气息方面都极大程度地借鉴了戏曲。
经过多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现代民族声乐已经步入稳定繁荣的阶段,成熟的理论知识、丰富多样的演唱风格,以其富有的表现力丰富了人们的情感世界。现代民族声乐既吸取了传统戏曲、说唱、民歌等的共同特点外,还借鉴了美声的发音方式,使声音更加宽宏、有穿透力。随着国外艺术家来华讲学等,西方的音乐体系逐渐被引入,我国的声乐开始运用西方声乐的演唱形式,更加丰富了现代民族声乐,很多民族声乐的艺术家也走上国际舞台。但是, 在吸取的过程中民族声乐较多的运用了西方共性的艺术特色,忽视了个性化的因素,导致民族传统风格和色彩在表现上较为薄弱,在继承传统声乐文化方面有些力不从心。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文化氛围已经缺失,新生代演唱者缺少传统根基的历练,例如,藏族的“振谷”、朝鲜族的“焉歌”、蒙古族长调“诺古拉”和“呼麦”等个性化的唱腔已经淡化。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年轻歌手盲目模仿成功歌唱家的唱腔,导致风格相似,缺乏个性化。在民族音乐的发展中,西方音乐形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借鉴的同时更要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根基才能牢固,才能将这种传统民族音乐形式继承下去。
在传统的演唱艺术形式中,戏曲是灿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数百年来,传统戏曲结合了唐宋大曲、金元、南北曲、民歌及宗教音乐等的特色,形成了300多个大小剧种,戏曲将文学、舞蹈、武术及音乐融为一体,然后根据地域不同形成风格迥异的种类。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同根同源,均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就好像一对孪生姐妹,具有很多的相通性,都能够运用音乐表现含蓄的民族性格,重视人品和艺品的统一,兼具教化和美育的作用,例如,民族声乐有名的《白发亲娘》和京剧中《红灯记》李铁梅所唱的“爹爹留下无价宝”,二者都充分体现了各个名族人们对情感的重视及志向高远的民族优秀品质。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有不同的类别,但是在具体演唱中假声是起到辅助作用的,我国很多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都是使用了戏曲唱腔,传统的戏曲可以说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垫脚石。
(一)风格韵味
传统戏曲的演唱方法有吞吐收放、浓淡棱角及抑扬顿挫等,此外,剧种分类也有很多,在演唱方式及形式方面差异很大,就算是同一句演唱词,运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和技巧会体现不同的情感和韵味,让演唱效果具有不同的感染力。戏曲的艺术特点随着地域的不同,艺术风格差异也很大,比如,川江的号子让人感受到激烈紧张的气氛,北方的戏曲受到当地风土民情的影响,节奏和声调都强劲有力,江南水乡戏曲又别有一番风味,节奏较为缓和、流畅。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轻重音就是借鉴传统戏曲的唱法,唱到最后收音的时候干脆利索,很好地调动听众的强烈情感,让人们感受到歌曲的细腻,动人。例如,在这首蒙古族的歌曲《赞歌》中,引子部分正是充分运用了戏曲中先颤后直的优点,展现蒙古族人民的豪迈,胡松华在唱这首歌时,灵活使用这一演唱方法,将歌曲的韵味展现无穷。
(二)吐字行腔
传统戏曲的演唱一直遵循着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原则,对演唱者的口腔位置和形状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恰当的位置要求母声共鸣。演唱者如果想发音圆润需要掌握好口腔的形状,以竖为主咬字,字头需要短,韵母得长,在发音时需要足够的力量,在释放的时候才能够确保让气息到达准确的位置。民族声乐演唱中也运用了传统戏曲中的润腔技巧,根据歌唱表达的情感对字音进行修饰,将歌曲的韵味表达的淋漓尽致,例如,在演唱《牧歌》时,歌唱者充分使用了连腔的方法,将这首歌的情感连贯充分的展现出来,当听众听到这首歌的时候,立马想象出来草原的美丽风景。对传统戏曲演唱方法的恰当运用能够将民族声乐歌曲的美丽和韵味充分展现出来。
(三)咬字发音
传统戏曲中歌唱者的咬字发音的准确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歌曲中每句话、每个字的发音都必须符合普通话的发音标准,音域和音色也是不能少的,这也正是传统戏曲具有纯正的韵味和完整性的原因。此外,在传统的戏曲演唱中,几乎不允许有字包音或者音包字的情况,否则就会出现不清楚的吐字现象。民族声乐演唱也吸收了戏曲的这一优点,尤其对柔音及切字的唱法更是运用的恰到好处,让民族声乐更加婉转。例如,《少林寺》其中有一首插曲是《牧羊曲》,真实运用了软咬软收的发音技巧。轻柔的咬字和发音让这首歌曲呈现出宽松、舒缓的气氛。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民族声乐演唱比较复杂,对演唱技巧和方法方面要求比较高,需要将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的创造性的借鉴将民族声乐的发展推向了高潮。本文分析了现代民族声乐发现的情况,对传统戏曲中的风格韵味、吐字行腔及咬字发音方面的运用。
[1]张文英.论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J].四川戏剧,2005(5).
[2]柳华方.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的吸收与借鉴[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05).
[3]刘华.戏曲曲艺艺术用于民族声乐中的设想[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4]李健.浅析戏曲民族声乐艺术的比较渗透问题[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03).
[5]杨立军.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衍变[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194-197.
赵琳(1986—),女,汉族,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硕士学历,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