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子惠
(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江苏 淮安 223001)
探究中国民族器乐作品音乐美
益子惠
(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江苏 淮安 223001)
根据艺术特色乐器进课堂,我以扬琴作品为例,在音乐课上教学孩子们如何学会欣赏民族器乐曲。扬琴是一件西方传入我国的民间乐器,在我国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到一起,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琴作品;音乐美;风格
扬琴又称“洋琴”,属于新兴的击弦乐器,是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特点的民族乐器。扬琴发展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广泛,遍布四大洲等数十个国家。
扬琴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处于清朝没落时期,也正是说唱艺术和曲艺发展的时期, 它的音乐伴奏比较简单,有时甚至可以自弹自唱,之后逐渐发展到两三件乐器和打击乐伴奏,再发展到小型的乐队伴奏。扬琴依附的说唱艺术和曲艺一直是明、清时期中国最为活跃的表演艺术,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音乐都将扬琴作为一种新的载体来继承和发展。
(一)不同作品彰显的同一人文思想
扬琴作品的创作不是一个被动、消极、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动态的过程。《离骚》《川江韵》《拉萨行》等都体现创作者所追求的艺术深度和审美要求,作品从题材和表现形式上都渗透着扬琴创作的各个角度。
(二)同一人文思想反映的不同样式
1.《拉萨行》
《拉萨行》是一首具有极强藏族风味的扬琴曲,它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通过对古城拉萨以及高原美丽风光的描述表达了藏族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曲式结构:《拉萨行》曲式结构上采用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展现了西方曲式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有机结合。
音乐表现手段:音乐表现手段分为调式、调性、和声、节奏、节拍、速度、音强、音色、织体等方面。《拉萨行》将西藏民歌曲中富有特色的弦子音乐曲调和动感十足,使其音乐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情感的艺术化把握、控制:《拉萨行》既描绘了西藏高原的雪山美景,又抒发了西藏人民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怀。
2.《川江韵》
《川江韵》以四川地方山歌、劳动号子为主的创作手法,表现社会人文现象和分析社会活动,具有重要的欣赏价值。《川江韵》表现川江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人抗争大自然的场面。
(1)曲式结构
《川江韵》在曲式结构方面,采用散板、小快板、快板和广板结合的方式,是传统多段体和西方奏鸣曲的结合。《川江韵》分为五部分,在人与自然的抗争过程中,实现“天人合一”。
(2)音乐表现手段
《川江韵》在引子部分通过长音酝酿,句句减弱给乐曲增强了色彩对比,并在引子末尾处增加泛音,展现天人合一、远古空灵的纯净佳音。
(3)情感的艺术化把握、控制
《川江韵》通过和谐的曲调展现了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自然的强烈情感。朴素的主体段落, 展现了川江地区游子思乡、魂牵梦萦的情怀。
3.《离骚》
《离骚》的难点在于乐曲的理解方面,需要具备深厚的历史背景才能演奏出乐曲的内涵。
(1)曲式结构
《离骚》的结构传统,由四个乐段组成,引子、慢板(二段)、快板(三段)和尾声组成,符合了“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的基本结构。
(2)表现手段
引子以装饰音的八度开始,并通过演奏很快且较轻的装饰音来突出主音,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表现作者通过目睹自然景物而怀念过去。
(3)情感的艺术化把握、控制:《离骚》乐曲中张扬的乐段突出屈原的信仰,跌宕起伏的乐段展示坎坷的一生,快慢相间展示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创作者睹物生情来歌颂屈原的爱情情结。
(一)中和之美
中和是儒家对于礼和乐提出来的要求,也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论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农耕文化衍生出我国民间音乐,而且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使得民间音乐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
扬琴独奏曲《拉萨行》,其描写山川的绮丽风光,水天一色美景,带有西藏风格的乐曲,提倡人与自然的统一。《离骚》在刻画爱国者屈原的时候,通过睹物怀旧,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川江韵》通过描写四川人民抗击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场景,适度地处理创作者对四川人民的歌颂情感和四川自然情况之间的关系。
(二)气韵之美
扬琴表演艺术的艺术气息播放状态是比较深的呼吸的“艺术”,有着特殊的目的和要求,呈现动人的音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能通过具有艺术性的形体动作,配合具有表演方面的气息运用,依据《离骚》《川江韵》《拉萨行》乐句划分而调整和改变情绪,对乐曲更深入、个性化表述,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意境之美
在先秦时代,意境就是人们的审美活动,用心去关注外界事物,在把握和领会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思想意识中创造出新的境界。意境之美是演奏者心境的不断变化。琴曲《离骚》就是以景壮情,眼前的情境唤起以往的回忆,体现了情与景的相互发现、相互促进和相互衬托。扬琴乐曲中的情景交融是各种情、各种景的交融,让意境变得更加深入。《拉萨行》也是情与景的交融,意境深刻,既描写了西藏高原的广阔,又歌颂了西南人民的豪迈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