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的特点及其价值
谢庐明
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丰富多样,为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研究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概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鲜活的材料。这些口述史料具有女性话语与革命叙事结合、鲜活性与历史性兼顾、政治性与思想性并重等诸多特点,展示了理解性别与革命的独特视角,再现了妇女对中央苏区革命的贡献与作用,为当代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了精神宝库,体现了存文存史、推进苏区研究以及资政育人等多重价值。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不仅对中央苏区史研究领域的拓展和中央苏区妇女记忆史新范式的建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当代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中央苏区妇女记忆史
史料是中央苏区史研究的基石,深化和拓展中央苏区史研究需要系统地发掘和使用新史料。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为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央苏区的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鲜活的材料,但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的专题研究仍较薄弱。*关于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的相关研究主要参见: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严帆《红都女英杰传奇——记从瑞金走出的红色女战士》,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王罗旺《妇女领导群体与苏维埃革命:1927-1934》,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谢庐明《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中的苏区群众工作:1929-1934》,《龙岩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等,但史料的发掘和系统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拟利用赣南闽西各县党史办、档案馆等保存的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调访资料以及《女英自述》等公开出版的参与过中央苏区革命的当事者口述史料,描述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的概况,阐释其特点及其价值,为当代党的建设提供借鉴。
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蕴藏的历史记忆与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历史密切相关,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一直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各种调访档案资料得到保存,多种回忆口述资料汇编予以公开出版,更有大量回忆录、采访文章经报刊等媒体发表,广泛宣传,从而使得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这些口述史料综合起来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1960年代以来,有关机构和部门搜集寻访,赣南、闽西各县党史办、档案馆等保存的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如危秀英、李友秀、黄长娇等)的调访资料。1960年代以来,相关机构和部门就以尚健在的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为对象,前后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调查与访谈:第一次是1960年代,如现今保存在瑞金党史办的1961年访问罗志才的记录;第二次是1980年代,如现保存在兴国党史办的1983年3月访问危秀英的记录;第三次是1990年代初以来,如现保存在于都党史办的2005年6月访问钟月林的记录等。由此形成了由访谈记录等构成的调访资料,其特征有:
1.资料信息量丰富。这些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调访资料的内容很珍贵,涉及中央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妇女工作等方面,也涉及个人参加苏维埃革命的经历与思想认识等,集中反映了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追求与革命精神。
2.可信度高。这些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中心的回忆性、访谈性史料,呈现了被访者本人亲历、亲见的许多细节,反映了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群体性的历史记忆,因而具备了第一手资料的性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开发利用不够。据笔者实地调查,赣南、闽西各县的党史办、档案馆等或多或少都保存着一些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但因史料尚未编辑出版,且没有很好地保存,利用起来甚为不便。此外,对这批资料的研究也较为薄弱。
第二,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以来公开出版的参与过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当事者的口述资料汇编和回忆录等。如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的《女英自述》,李小江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的《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康克清著、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的《康克清回忆录》,李坚真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的《李坚真回忆录》,曾志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的《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等。这类史料大都是亲历者回忆自己当年的经历汇编成的自传体回忆录或资料汇编,目前保存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这些回忆史料阅读价值和史料价值高,为我们开展中央苏区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代以来,江西省妇联的工作人员花了大量的时间,寻访了贺子珍、曾志、彭儒、康克清、周月林、李坚真、邓颖超、刘英、钱希钧、李伯钊等31名曾在中央苏区工作和战斗过的女红军战士,请她们回忆自己当年的经历,或自撰、或口述,最后汇编成一部自传体的《女英自述》。该书从各个角度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中央苏区革命斗争生活如火如荼的情景,是一本兼具阅读价值和史料价值的有特色的好书,对深化和拓展中央苏区史的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此外,还有尼姆·威尔斯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出版发行的《续西行漫记》,此书辑录了蔡畅、康克清、邓颖超、贺子珍、刘英、刘群先、李坚真、李伯钊、危拱之等苏区妇女领导群体1930年代的采访记录。
第三,20世纪以来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的采访文章、回忆文章。如发表在《中国妇女》1982年第9期上的、危秀英口述的《学习蔡畅同志深入群众的作风——蔡大姐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表在《档案与建设》2011年第8期上的《苏区妇女干部李友秀的口述》,发表在《赣州晚报》2014年7月22日第7版的《“我们只有跟党走,才有幸福生活”——访原中央苏区干部黄菊秀》等采访文章。这些采访文章和回忆文章的思想性和可读性都很强。
由此可见,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种类丰富多样,具有层次性和时代性。但目前对于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仍较薄弱,有必要开展系统整理和研究,以期进一步开阔视野,丰富中央苏区史的史料来源,探索构建中央苏区妇女记忆史研究的新范式。
通过对上述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具有女性话语与革命叙事结合、鲜活性与历史性兼顾、政治性与思想性并重等主要特点。
其一,女性话语与革命叙事结合,展示了性别与革命的独特视角。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信息量丰富,内容涉及面广,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中央苏区革命斗争生活的感人情景以及个人参加革命的动因和理想信念追求。不少回忆史料还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再现了“大柏地战斗”“扩红运动”“一苏大”等重要史实及重要历史人物,可与其它文献资料相参证。关于1929年2月在红军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柏地战斗”,曾志回忆到:“红军进入瑞金和宁都的交界大柏地,敌人前堵后追,两侧夹击,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红军破釜沉舟决一死战,挽回危局;前委决定,向闽西进军,开辟新区。”*《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88页。“大柏地是个新区,当地老百姓对红军不了解,受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共妻’的欺骗宣传,吓得都跑到山上躲起来了。部队吃了老百姓的粮食、油盐、蔬菜,老百姓不在,没法直接给钱,只好将钱放在罐子里,或是用纸包起来放在拔了菜的菜地里,写明红军的纪律和付给的钱数。有的没留钱,就打了借条,写明红军再来时,可持条付款。红军秋毫不犯,给老百姓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后来,红军再次到大柏地时,很多人不仅不跑,还主动出来热烈欢迎。”*《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上,第89-90页。
关于中央苏区扩红运动的宣传动员。李坚真讲述:“我从小就爱唱山歌,做群众工作时我更是走到哪里就和那里的群众一起唱山歌。山歌随编随唱没有固定的歌词,于是我就根据不同的任务,编出不同的山歌和群众一起唱。在扩红运动中,特委妇女部在才溪乡抓点,我便到那里组织群众开展山歌比赛。男女群众对唱山歌,一问一答,把扩大红军的意义,全用山歌唱出来,有时从晚上一直对唱到天亮,一方编不出词来了,就算输了。结果,群众情绪鼓起来了,很多人报名参军。”*《李坚真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26页。
关于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康克清谈到:“参加大会工作的女同志一共六人:贺子珍、曾碧漪、周月林、钱希钧、彭儒和我。大会期间,有人给我们参加大会工作的六位女同志拍了一张照片。我们都很高兴。……大会下午开始。毛委员代表中央苏区中央局作政治报告,朱老总作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报告。经过几天大小会讨论,然后通过《告全中国工人和劳动民众书》,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六十三人。……大会结束后,十一月二十五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任命朱德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也就是全国苏维埃主席,项英和张国焘为副主席。从此,对毛泽东我们不再喊毛委员,开始喊毛主席了。”*《康克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79-81页。
关于个人参加革命的动因和理想信念追求。康克清在为《女英自述》作序时写到:“这些文章的作者和口述者,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旧社会的最底层,不满当时的社会和生活,要求变革的意识十分强烈。我们参加了革命,革命又冶炼了我们。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想的就是要为千百万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不息。事实上,也只有千百万人民的解放,才能有我们自身的解放。……广大妇女要真正取得进一步的解放,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在生活中也要是个强者,用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尊重,才能取得事实上的男女平等。”*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此外,中共安远县委妇委书记罗菊珍口述:“我于1909年3月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大坪区下河嶺介穆公祠罗屋,当时因娘家生活困难,父母亲无法养活我,把我卖给一个富裕人家做童养媳。我记得17岁时(1928年),共产党员张瑾瑜、蔡梅祥等同志来我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发动妇女跳出家庭参加革命。我年轻活泼,常接触他们,有时还会帮助做点工作,她们认为我有培养前途,我于1928年经张瑾瑜同志介绍加入共青团组织。1931年春在黄陂新村经蔡梅祥、陈锦华同志介绍,成为光荣的中共党员。从此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访问罗菊珍记录,时间:1985年5月11日,地点:广东省兴宁县。访问记录存于江西省安远县党史办。
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真实记录了她们用坚定的信念、革命的精神书写的不凡历史。蔡畅说:“同志们对革命的前途却满怀信心。大家以苦为乐,精神振奋,相互间非常和谐友爱。灯前月下,经常可见同志们和群众一起教唱革命歌曲。每个星期六,苏区干部都参加义务劳动,帮助军烈属干农活。在苏维埃区域内,到处洋溢着团结向上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情趣。”*《女英自述》,第241页。
其二,鲜活性与历史性兼顾,再现了妇女对中央苏区革命的贡献与作用。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干部怀抱着革命理想投身革命,具有很强的献身精神,其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操都令人印象深刻。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鲜活还原了那些革命女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了那一代革命女性为革命理想、为劳苦大众得解放甘愿付出青春和生命的精神境界。邓颖超回忆:“1931年11月周恩来同志先去苏区工作,我是1932年5月到的。组织决定我担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组织部干事,后担任中央局秘书长兼司法部秘书。当中央政治局成立时,我就不担任秘书长了,改任中央政治局秘书和负责管机要工作。”*《女英自述》,第172页。“从事这种秘密工作以及共产党人受到的镇压使我更加忠于党,自那时起,我就坚信失败是绝对不可能的。”*《女英自述》,第177页。
刘英讲述了扩红的感人场景:“送红军的热潮掀起来了。江西老乡喜欢打山歌,劲头就来了。‘一送郎哥去当兵,革命道路要认清……’‘老妹送郎当红军,这条手巾寄深情;手巾绣上七个字:永远革命不变心!’山歌打得很红火。老婆婆、年轻媳妇、妹子都动员起来,做草鞋。这种草鞋是布底、布帮。轻便而结实。江西妹子手巧,纳鞋底都纳出好看的图案,心细的还绣上字。同时我们还注意解决参军青年的切身问题,发动优待红军家属的运动。所以青壮年劲头很大。”*《女英自述》,第183页。
关于妇女工作,危秀英回忆:“蔡畅同志是省委常委、妇女部长,她亲自到兴国工作,提出妇女要接上男同志的班。男同志上前线了,妇女就要接上去,不论什么工作,党的、团的、赤卫队、少先队等等,所有的工作都要妇女担起来,农业生产也要担起来。……妇女对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访问危秀英记录,时间:1983年3月18日,地点:江西省南昌市。访问记录存于江西省兴国县党史办,资料归档号3-128,第0051号。
其三,政治性与思想性并重,为当代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了精神财富。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的光辉足迹和战斗历程,在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长卷上印下了永不泯灭的篇章,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蔡畅谈到:“当年江西苏区流行一首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走山路,夜打灯笼访贫农。’这是对苏区党政军群干部的真实写照。”*《女英自述》,第240页。曾任中共长汀县委书记的李坚真谈到她当年的工作体会:“为了管好一个县,当好这个‘家’,我根据自己的特点,依据的是‘三勤’,也就是腿勤、手勤、嘴勤。”*《女英自述》,第163页。时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兼中央工农检查部委员的黄长娇讲述:“我到过石城、广昌、于都巡视工作,当时设有控告箱,这是为了方便群众。”*访问黄长娇记录,地点:瑞金县政协,时间:1985年1月24日。访问记录存于江西省检察院。可见,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良好口碑就是由此形成的,苏区干部赢得了苏区群众的广泛支持,初步显示了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因此,康克清在为《女英自述》作序时写道:“尽管我是过来人,有幸参与了这一段历史活动。可是当我浏览了部分文章时,依然深受教育和启示。”“我们这些人是幸存者。回首往事,我们深感‘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真切含义。”*《女英自述》,第1页。
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具有多重价值,对其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和研究,不仅有助于建构中央苏区妇女记忆史新范式的探索,深化和拓展中央苏区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领域,而且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
1.存文存史。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以事件与人物为中心的回忆性、访谈性资料,尤其是本人亲历、亲见的许多细节,多能道出具体历史事实之原委。且它们还属同时期同一区域历史亲历者对该段历史的记忆,因而具备了第一手资料的性质。资料也涉及中央苏区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如闽粤赣省党代会、中央党校、妇女工作等。关于闽粤赣省党代会,李坚真回忆:“1931年12月下旬,闽粤赣省委在汀州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由罗明主持,大会主要是讨论贯彻苏区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中央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讨论召开闽西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和深入闽西土地革命的问题。大会通过了《关于苏维埃工作决议案》,并选出了省委领导成员,罗明、张鼎丞、李明光、谭震林、郭滴人、萧向荣、方方、范乐春、李坚真等为省委执行委员,罗明为书记,李明光为组织部长,郭滴人为宣传部长,大会正式宣布了我为长汀县委书记的任命,方方被任命为上杭中心县委书记,萧向荣为永定县委书记。”*《李坚真回忆录》,第34页。
关于中央党校,李坚真谈到:“中央党校在瑞金沙洲坝乡的黄竹坎下村,离党中央所在地下肖区不远,校长是中央组织部长罗迈(李维汉)兼任,副校长是董必武,他主持日常工作。罗明在党校当教务长,成仿吾也在党校工作。中央党校1933年开办,我们这一期是第二期,共分3个班,一是高级班,学员是有一定实际经验的领导干部;一个是白区班,是从白区和新区来的干部;一个是普通班,是一般干部,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李坚真回忆录》,第59-60页
关于中央苏区妇女工作,危秀英谈到:“我们干革命首先应使妇女在经济上翻身,男女平分土地,老人和小孩也不例外。今晚生的孩子,不论男女,明日一早就能分到一份土地。妇女砍柴,拣花生脚的钱,都不必交给丈夫,可以归自己。妇女们就用这些钱买戒指、手镯、银簪子、耳环等,别提多高兴啊!”*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8页。
此外,李坚真还回忆:“根据地的中心工作是反‘围剿’战争,妇女工作也是围绕这个中心开展。……首先是扩大红军。……第二是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第三项工作是支前。妇女们支前首先是为红军做鞋。……妇女们还组织了担架队、洗衣队、送粮队,为红军送军粮、抬担架、洗衣服。……苏区妇女也积极行动起来响应政府的号召,她们无私地把自己陪嫁的银手镯、银耳环、戒指都捐献出来,支援革命战争。光是纪念‘三八’妇女节那一次,妇女们就认购了10万元公债。”*《李坚真回忆录》,第64-67页。
可见,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不仅有助于印证和补充文献资料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发掘和丰富中央苏区史的内涵。
2.推进苏区研究。加强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对促进苏区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能为中央苏区史研究提供新史料。关于红军学校,蔡畅回忆:“我是1931年11月,从白区转入江西中央苏区的。……开始,我是在瑞金的红军学校做政治教员,红军学校是中央专为培养、深造红军干部而创办的,刘伯承同志任校长。红军学校设有军事、政治理念课程,我负责讲社会发展史。我军有很多优秀指挥员,当年都曾在红军学校学习过。”*《女英自述》,第235-236页。关于对苏区帮会组织的政策,李坚真向毛泽东请示“参加‘三合会’、‘三点会’等帮会组织的人算不算土匪时”,毛泽东指出:“参加‘三合会’、‘三点会’的人,除少数会道门头子外,大部分是穷苦人,他们生活困难,没得吃,有时也自发地去抢地主豪绅的东西。但他们不是土匪,你们不能打,要团结他们。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孤立和打击真正的地主豪绅。”*《李坚真回忆录》,第20页。关于苏区工农剧社及“蓝衫团”的名称问题,李伯钊回忆:“当时学校的名字叫‘蓝衫团’学校,不久,苏维埃中央教育部长瞿秋白同志到了苏区,他说叫‘蓝衫团’名不妥,更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报中央宣传部批准后。所以以后凡写苏区剧团材料的应该这样说。”*李伯钊1984年9月10日答江西兴国高兴乡文溪村蓝衫团团长刘兴的信函抄件。存于兴国县党史办。
二是能为中央苏区史研究提供新视野。中国共产党与中央苏区妇女运动、苏区妇女何以成为中国苏维埃革命的第一拥护者等问题已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前述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为我们从性别与革命的角度打开了新视野。
三是能为中央苏区史研究提供新范式。中央苏区妇女记忆史能够成为中央苏区史研究的新领域,也能够为中央苏区史研究的拓展提供新方向。如果能够加快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相信会大大促进中央苏区妇女记忆史的相关研究,将中央苏区史研究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3.资政育人。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妇女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1月5日,第1版。是当代弥足珍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康克清为《女英自述》作序写道:“这部书,由于不少作者的传奇式的经历和所述的丰富内容,它的阅读价值和史料价值,是自不待言的。”*《女英自述》,第1页。石仲泉在为《红都女英杰传奇——记从瑞金走出的红色女战士》作序时写道:“她们是中国革命妇女的先驱和榜样,在中国革命历史长卷上印下了永不泯灭的光辉足迹,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严帆:《红都女英杰传奇——记从瑞金走出的红色女战士》上,第7页。“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把革命传统资源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今天,这部《红都女英杰传奇》的出版,就是充分发掘利用革命历史与传统资源的成功的例子,它将发挥积极的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作用。”*严帆:《红都女英杰传奇——记从瑞金走出的红色女战士》上,第8页。
综上所述,中央苏区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丰富多样,具有女性话语与革命叙事结合、鲜活性与历史性兼顾、政治性与思想性并重等特点,展示了理解性别与革命的独特视角,再现了妇女对中央苏区革命的贡献与作用,为当代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了精神宝库,体现了存文存史、推进苏区研究以及资政育人等多重价值。其不仅对于中央苏区研究领域的拓展和中央苏区妇女记忆史新范式的建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TheCharacteristicsandValueofOralHistoricalMaterialsbyWomenWitnessesintheCentralSovietArea
XieLuming
The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women witnesses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were rich and varied, which provided a new perspective and fresh materials for us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profile of the central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These materials were featured by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y were the combination of female discourse and revolutionary narration, the coexistence of fresh activity and history, equal attention paid to its politics and ideology. They unfolded the contribution and function of women to the r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and provided a spiritual treasure to the contemporary heritage of red culture. They embodied multiple values of preserving culture and history in promoting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research and educating people. These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not only have a high academic value for expanding the research area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history and constructing a new paradigm of women's memory history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but also have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herit red gene contemporar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the party's progressiveness and puri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Women witness; the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history of women's memory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10.16623/j.cnki.36-1341/c.2017.06.009
谢庐明,女,赣南师范大学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教授。(江西赣州 34100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社会问题的治理研究”(17BDJ062)
责任编辑:魏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