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语文课后习题的变革

2017-01-29 02:03唐秋月
中学语文 2017年15期
关键词:山居考纲习题

唐秋月

例谈高中语文课后习题的变革

唐秋月

从2016年开始,广东省结束高考自主命题的历史,再次使用全国卷。在此背景之下,粤教版语文教材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部分一线教师表示,虽然目前仍在使用粤教版教材,但必修一至必修五的许多篇目都将不做讲授,因为高考语文考试除了默写之外,并不直接考教材中的内容。如果没有比较实用的课后习题,那么还不如一开始就进行与高考直接相关的语文知识训练。部分学生则表示,采用全国卷考题后,一方面要学习粤教版教材,一方面粤教版教材的练习与高考考纲联系少,只能通过购买各种练习册来加以弥补。学生作业多,疲于应付。

很明显,造成此种困境的原因除了教师、考试等因素之外,粤教材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主要问题是出在了练习系统上。

以古典诗歌为例,2017年的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加上之前2016年已有的考查“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分值为11分。很明显,这与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值8分有较大的差异。《〈2017考试说明〉变化分析与解读》中则明确解读,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将有两种题型:5选2的多选题;简答题。再比较粤版教材情况,必修一第四单元和必修三第四单元是古典诗歌阅读,课后所有习题类型皆为简答题。练习系统把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集中指向在人文性上,语文的工具性则相对淡化了。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是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和语言问题。尤其是在使用全国卷的大背景下,如果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不能很好地与高考考纲联系在一起,将使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学生放弃使用粤教版语文教材,盲目地进行各种短视的练习,从而造成不可弥补的缺陷。所以说,语文练习的工具性不可偏废,粤版教材的课后习题应当依据新的考纲规定重新进行设计,否则所谈及的“人文”及其他方面都将会因失去最基本的支撑而被架空。

笔者认为,改革课后习题使之与考纲能力要求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切实可行的。以必修三第四单元的《山居秋暝》为例,课后习题可以依据考纲要求相应的设置为三个板块:

1.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山居秋暝》属于哪种体裁的诗歌,正确的两项是( )( )

A.近体诗 B.古体诗

C.五言律诗 D.七言绝句

(2)律诗在哪两联要求对仗?请选出两项是( )( )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3)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二者均属于

(诗歌流派)。

2.分析作品思想感情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明了地点、时间、环境,渲染了秋雨后凄清孤独的氛围。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居幽静的环境。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视听结合,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和美好,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

D.尾联运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典故,并反其意而用之。

E.全诗深得《东坡志林》中所讲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之趣旨,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描写山居所见之景?

(2)试评价“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

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指出:阅读教学,通常是“教教材”,是以课后的“思考和练习”为轴心、为标的的教学。因而,在教学实践中主导阅读取向的是教材的“思考和练习”。好的练习系统应该既能引发教师对教材的思考,又能让教师看到教材与学生语文能力的关联,还能让学生乐于进行这种与考试大纲要求一致的练习。

笔者相信,只要粤教版语文教材能进行课后习题的变革,使练习系统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老师就会更乐于使用粤教版教材,而学生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购买各种练习册,从而真正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华侨中学。

猜你喜欢
山居考纲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山居图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山居秋暝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山居图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