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散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7-01-29 02:03魏玲
中学语文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下雨天散文文本

魏玲

论提升散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魏玲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这种文学样式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占了近半数,散文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散文教学之所以重要,与散文的教学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散文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形象和情境,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散文教学,在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散文教学,在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和鉴赏写法时,培养阅读与写作的能力;通过散文教学,在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和领悟作品内涵时,使学生积累情感体验并培养他们的美感情操。散文教学的这些功能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来看,散文教学存在的一个弊端是师生容易行走在文字的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与品读。理想的散文教学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谊绵绵”、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引领学生在字字珠玑中领略散文形神兼备的美。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理想的散文教学境界呢?我想,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去深思、积极去尝试、积极去研究的命题。语文教学有章法,散文教学无定法。面对初中教材题材、章法不同的散文,面对灵活多样的散文教学方法,该如何取舍?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听课经历的思考,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下雨天,真好》为例,从以下几方面就如何立足文本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散文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立足文本是开展散文有效性教学的前提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出发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一方面要正确深入解读文本,至少要完成三次解读。首先是自己深入文本的文字和作者进行对话开展自我解读;再次通过教学参考书、查阅相关资料实现对文本的扩展解读;最后再根据该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的学情、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点进行综合解读,确定该散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解读到哪个层面。散文大多含蓄蕴藉,要立足文本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本,即所谓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师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文章的语言、章法结构、作者的主体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不琐碎地肢解散文,才能真正体现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比如,琦君的《下雨天,真好》因雨起兴,用绵密的情思撩动记忆,把不同时间、地点和文化背景中的雨联系起来,在时光的迁移、生命的转换中,表达了诸多的意绪。对这篇文章的文本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雨天的自由欢乐、亲情、真情的不同情趣上,而要引导学生品味、理解这些在作者心底留下温暖、亲切、动人的怀念的是作者的“本土性”,无论是以母爱为基础的欢乐童年、少年时雨中忆父的凄美、还是对钱塘西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深切思恋,最根本的是作者深厚的乡情乡谊、纯真质朴的赤子之情!因此,立足于文本,不能把学生困在书本的文字上,而是要引领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到语言文字中、获得比自己的认识更深入的体验。正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正是开展散文有效性教学的前提。

二、寻找线索、整体把握,构建教学设计的思路

大多数散文的题材广泛,表现形式比较灵活,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而且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散文的“神”的精髓。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作者的思路和重点内容,抓住行文的线索,理清作者思路,从而构建教学设计的思路。《下雨天,真好》的题目中,一个“真好”就是文眼,为什么“好”呢?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做了概括性的回答,“好像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了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萦的好地方。优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这句话就是作者行文的重要线索,在全文起着提挈作用。文章正是以“雨”为线索,串联起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一个人生阶段对应着一位文章中的主要抒情人物,“母亲”“父亲”与“知已”。所以,抓住了这一线索,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就出现了:教学过程以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分为三个主要板块,即“童年雨趣——少年雨味——西湖雨忆”。在每一板块中,从三个人物的描写中各取其中有趣味的片断、撷取其中之精要加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雨中情思的内涵,体现对文本的“微观分析”。每一板块的分析都力求做到“小中见大”,“由点及面”。

三、聚焦语言、品读结合,领会散文含蓄蕴藉的感情

好的散文,往往语言精炼准确、亲切感人,在语言文字中涤荡着思想的魅力和情感的浪花。在教学散文时,应该把教学的重点聚焦在语言上,引领学生多角度地品味语言、多种形式地朗读,徜徉文字的原野,进而领会散文尤其是叙事类散文含蓄蕴藉的感情,让散文教学体现语文味,具有美的特质。

1.聚焦细节、披文入情。在散文的教学中尤其是叙事类散文,要引导学生从品读文中的具体细节入手,抓住文中的一个词语、一句话、一段文字、一个标点入手,或结合生活体验、或分析语言技巧,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用心品读,体会妙处,领悟感情。如《下雨天,真好》要引导学生感受“童年雨趣”是以母爱宽厚仁慈为基础的情趣,要抓住“我”听母亲讲故事的温暖、母亲的“慈眉善目的”的“菩萨”长相、雨天听鼓词的热闹、母亲给瞎子先生盛米饭一系列具体细节,捉住细节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受母亲的“佛心”,而不仅仅是“好心”。对于父亲,要抓住文中“赏花”“作诗”“咏诵”这些虚写的细节,理解父亲的“诗性之爱”。

2.品读结合,唤醒体验。在散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意蕴,就要以读带品、以品导读、品读结合,营造书声琅琅的课堂,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学生与作者碰撞感情的火花,产生情感共鸣。《下雨天,真好》中,对于母亲出场的背景都是事境或人境,内容比较好理解,可以采用先抓细节品析文字、再指导朗读的重音、语调、感情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形象,产生和作者一样靠近母亲的情感;而父亲的背景却无不是“诗”与“花”的虚写,不太好理解,可以采用范读把学生带入情境,或指导朗读的感情、语调的抑扬,在有一定的朗读体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睹物思人的含蓄而绵长的感情。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用朗读营造氛围,品读结合才能使学生深入文字体会内涵,达到“情意绵绵”的境界。

四、适时拓展、知人论世,深化对作品内容的把握

散文是表达作者的独特的感情体验或人生感悟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散文打上了作者自己独特个性、独特人格的烙印,也和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散文属于作者个性化的产物。鉴于散文带有主观色彩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散文时,不仅要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去分析形象、把握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在适合的时候,对相关的内容适时地加以拓展、加以补充,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背景、作者的经历、时代特征等,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攻克难点,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升华和深化作者蕴含的感情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下雨天,真好》中,第一个难点是理解“西湖雨忆”中的知己之情。课文最后三段,琦君先入西子湖,走向孤山,“心沉静得像进入神仙世界”。作者营造了古典诗词的意境,要表达什么感情呢?这就需要补充琦君的一段背景资料——“十三岁迁住杭州,视杭州为自己的故乡。在杭州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中,求学并师从于一代词宗夏承焘,古典诗词造诣颇高;1949年迁居台湾,她笔耕不辍,作品多以典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力扬名海内外。本文就是作者身居台湾所作。”有了这样的背景资料,学生不难理解,“知已”的核心“人物”是“西子湖,“西子湖”及其浓郁的文化正是作者“魂牵梦萦”之所!《下雨天,真好》第二个难点是文末“二十年了,那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仍能依稀听见,在雨中……”如何收束全文,振奋全篇?那“笛声”流溢二十年而能不忘,当有更深的韵致。所以,需要补充琦君《写作回顾》中的资料“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加以拓展,才能深化学生对这位文气如兰的作家深微幽曲的心音——浓浓的故土情。

总之,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话题。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立足文本解读教材、如何处理教材,学生如何学习、学到什么层面,我们必须结合文本的特点,立足于文本,不断寻找优化散文教学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体验散文的语言魅力、感悟散文的真挚蕴藉的情感,让学生深刻领悟散文的魅力,使散文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宛城区教体局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下雨天散文文本
下雨天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下雨天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