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云
开发课程资源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郭秀云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较为详尽地说明,对教师的要求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语文教师至关重要。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15年成为河南省群文阅读实验学校以来,大胆整合教材,减少教教材的时间,把更多的力量用在引领学生读书、打造精品社团,促使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我校课题组借力新教育活动、专家讲座、课例呈现等形式大力推介读书会,连续组织多场校内读书交流活动,还分门别类进行了多种类型的读书会探索。比如:不同容量(一本书、多本书、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读书会;不同体裁(小说、诗歌、散文)的读书会;不同范围(一个班、班级之间、年级、学校)的读书会;不同教学重点(读书推荐、读书指导、读书交流)的读书会等等。同时,还极力倡导校内的语文教研活动也以读书会为主,让更多教师能够认识到读书会的意义,共同探讨开展的策略,并鼓励教师大胆尝试。
我们课题组立足“课外阅读课程化”的理念,以读书会为抓手,推进课外阅读,具体表现为:
1.课内化
我们所说的课外阅读特指“课文外”阅读,与一般所理解的“课堂外”阅读的概念不同。课外阅读既然具有与教材同等的地位,就不能弃之于课外,而应登堂人室,引入课堂。课外阅读的起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外先行,而应该从课堂开始,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在学习的硬性保障——课时安排上,我们将每周一节阅读课列入课表,有时甚至每周设置两节读书课,以期在校内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2.活动化
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最初采取组织学生写读书摘抄、读书批注、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方式促进阅读。随着课外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我们认识到要将课外阅读活动化。凡是可以促进学生热爱阅读、享受阅读的活动形式都可以尝试,如朗诵、辩论、读后感交流、情景剧表演、电影配音等等。为检验课外阅读活动的实施效果,实验班举行的学生读书汇报会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智。特别是“日记长跑”“百家讲坛”等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表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将平面的书籍变成了立体的感知。这些活动点燃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成为他们再次阅读的新起点、新动力。
新课改启动以来,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我们实验校的经典阅读追求的目标是:以经典阅读为纲,建构学生高品位的阅读生活。
1.精选《论语》阅读文本
七年级作为实验年级以诵读为主,着重“基础性”,加强诵读,疏通文义,尽可能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著作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在可能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感悟《论语》的价值取向,汲取民族智慧,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七年级的六个班,成立了洛书苑、尖尖角、月亮湾、嫩芽等文学社团。早读时间,集合社团成员到操场进行诵读,每周三下午文学社团活动在学术报告厅进行集中培训。通过诵读、书写对经典内容进行再创造,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力行地域文化实践
为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我们成立了“河洛行者”社团,洛宁县素有“北国竹乡”之称,地处洛河中下游,东接洛阳,西连西安,南临熊耳,北依崤山,山圣水清,文明渊远,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境内有标志中华文明渊源的“洛书出处”“仓颉造字台”“伶伦制管”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之源、文字之源和音乐之源。我们依据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资源,以县教研室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在指导老师的陪同下或实地考察、或书面调查、或面对面采访。活动成果以PPT、调查报告、访谈视频、实验展示、节目表演、作品制作、感悟等形式进行展示。学生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在社团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真正提高。学生们积累下来的材料,保存在学校的活动室中,这又成为实验校语文课程开发的宝贵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些资源因地而异,因校而异,因人(教师和学生)而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师生学习心态与方式,这样创造性地整合课程资源的学习方式,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河南洛宁县第一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