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2017-01-29 01:48李冬月
中国校外教育 2017年23期

李冬月

(吉林省四平市西苑中学校)

浅析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李冬月

(吉林省四平市西苑中学校)

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阐述了探究式教学法的概念,分析探究式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对策。

探究式教学 初中数学 应用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法本质就是启发和开导的教学模式,提倡更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内容,解决新的问题,应对新的困难,以此来完善数学的认知结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思考过程、合作过程、解题过程、探索过程,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请教学生、家长和老师,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发自己深入的思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使学生即成为课堂的主人,又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符合探究式教学法的数学问题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一般应用在开放式问题探讨之中,通常是问题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答案,通过对问题进行论证、分析、归纳、考量等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根据课本中的内容作为分析,对探究式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寻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一是根据已知问题得出的结论,寻找使结论成立的过程和条件,对解题的过程进行探究分析,最终再次验证结论的正确。二是已知问题的条件,根据过程来得出结论是否正确,这种解决问题的探究方法,多用于综合性问题的分析。三是根据已经得出条件,进行假设确定结论正确,然后根据假设推理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如符合说明正确,如结论矛盾说明结论一定错误。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课堂应用的对策

(一)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不懂得如何发现问题,那就更不可能有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始终具有探索的欲望,在长期探索问题之中积累智慧,形成数学思维和解题思路。例如,在讲到《三角形的中位线》时,就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以池塘为例,使复杂的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以池塘的宽度作为问题,让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进来,进而获得问题的答案。

(二)打开学生想象空间,激发探究知识的愿望

初中数学教师要认清激发学生兴趣与开展探究教学的关系,在实践教学中加以应用和研究。要始终遵循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使学生通过追求问题的答案,实现探究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初中课堂讲到“二次函数”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就可以导入新的问题,有两个木块,一块是拱形的,另一块是长方形的,拱形木块竖直放在地面上,长方形木块无论是竖着还是横着都可以放入到拱形木块之中,如果长方形木块长和宽分为是10厘米和6厘米,拱形木块最高离地面能有几厘米。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有效的把形象的事物与二次函数相结合,更便于学生理解函数知识。

(三)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引导学生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合作之中增强团结意识,又能发挥每一名学生的思维特长,促进数学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开展讨论,使学生对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多元性,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把问题解决掉。例如,在初中课本中关于讲到《锐角三角函数》的时候,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测量楼房的高度是十分常见的实践性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教师要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之外,让学生几人一组到生活实践当中去亲身体会数学所带来的用处,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情况进行记录,小组同学之间进行互动讨论,最后形成本小组的实习报告,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这样的课外实践过程,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知识促进了提高,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应用数学知识的愿望,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

总而言之,探究式数学教学应体现教学的平等,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朋友,建立互助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友好、平等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意愿,为他们展示数学的天赋和能力搭建平台,充分释放他们的数学潜质。

[1]程红英.发挥探究特性,提升探究能力——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方法的运用.考试周刊,2010,(52):95

[2]余作为.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教育革新,2008,(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