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刚
(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
1.每年,我校都会利用课外时间,举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读书节”,其中有一项活动就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学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组织校内骨干教师精选名家名篇,编辑了一套经典诗文诵读校本阅读材料,供所有师生使用。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问题。
2.营造经典诵读活动的氛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不挤占、不耽误其它课程教学,学校领导想法设法,班主任通力合作,任课教师大力协作,传统的每节课前的“课前小演讲”换成了“课前一诵”,每周必须更换的学习园地,诵读内容却成了永不更换的“熟面孔”,黑板一角也有了“诗文欣赏”固定之所,学校橱窗走廊、教室墙壁上张贴着诵读名篇,甘雨园内多面展牌上也抄录了一些经典诗歌,花木丛中的文化石上也散发着浓浓的诗歌味道。
3.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走进图书馆,阅读经典诗文。学校在每一届读书节当中都有一项传统的活动,那就是举办“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全校师生聚集在操场,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诵读经典诗歌,场面异常壮观,全校到处回荡着朗朗的诵读声,在全体师生当中兴起了诵读诗歌的热潮,进而激发全体师生进行诗歌创作的激情与兴趣,还涌现出了一批“诗歌创作能手”“校园诗人”。
4.每学期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几次经典诗文诵读教学观摩活动。每期的观摩活动都是全体教师参加,观摩活动先由语文教研组确定教学内容、执教人员、上课班级,然后分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大家集思广益,力争使观摩课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能给老师们较大的启发。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创新诗文诵读教学方法,提高我校诗文教学整体水平。
5.每学年举办一次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作为对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水平的检阅和提升,学校每学年都要在适当时候举行一次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大赛以诗歌诵读为主,鼓励各班进行诵读形式的创新。
6.利用“文学社”和“读书节”等课外时间,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效果测试。以测试学生理解、赏析、记忆能力为主,测试的内容分年段包括诗歌名句填空、艺术手法分析、语言品味、意境感情揣摩等。
1.通过课外诵读经典诗文,教师积累了丰富的诗文教学经验,形成了有个性特长的教师群体。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传承与流变,我们在平时的诗歌教学过程中采取把相同题材的不同时代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的学习方式,学生从中就能发现诗歌艺术的承传与创新,悟出诗歌创作的规律。教师有多篇关于古诗文教学研究的论文获奖,学校也有相应的课题研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引起了强烈反响。
2.通过课外诵读经典诗文,厚积薄发,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1)学生增加了诗歌知识。如诗歌中的平仄、对仗、韵律等,诗歌中的炼字艺术、想象艺术等。明白了诗歌发展的历史,从诗经、楚辞、乐府诗等古体诗到律诗、绝句等近体诗的发展,从唐诗到宋词、元曲的发展。认识到诗歌与生活的关系,知道诗歌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2)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古典诗歌词汇。学生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总结了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用法较为特殊的词汇,如使用“双关义”的“碧玉”“莲”“丝”等。通过对这些特殊的诗歌词汇的归纳总结,学生就认识到了诗歌语言的典雅、含蓄,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学生提高了诗歌朗诵、赏析的能力。通过课内外指导诵读,学生的赏析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知道通过诗歌走近诗人,通过诗歌认识诗人,通过诗歌语言分析诗歌情感。
(4)学生提高了诗歌写作能力。通过课外学习诵读经典诗文,学生的诗歌写作水平得到提高。部分学生能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优美且富有想象力。我校的胡舒欣、居田等同学发表多篇诗作,屡获大奖。
3.课外诵读经典诗文,师生在课内获得了更佳的语文教学资源。
(1)经典诗文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库”。诗歌语言是语言中的极品,多读诗多积累诗,我们就能获得锤炼语言的妙方,我们的语言就能更加亮丽多彩。
(2)经典诗文是学生情感旅游的“胜地”和“圣地”。诵读经典,学生跨越时空与先贤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达到感情互动,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4.通过课内外诵读经典诗文,学校找到了培育文化底蕴最佳的切入点。以诗歌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氛围正在形成,诗歌文化深深植根于学校的文化土壤中,并日渐枝繁叶茂。校园内,课堂外,老师们讲诗、论诗,学生们读诗、背诗,诗歌正在成为我校师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