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莹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2)
世界上各个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笛类乐器,而在众多的笛子中,长笛可谓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笛类乐器。竹笛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在中国具有极高的普及性,与中华民族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本文从演奏美学角度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从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及演奏的教学,希望在两种文化成果的相互借鉴中找到有价值的成果。
竹笛与长笛来自东西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经济环境等造就了竹笛与长笛从乐器制作,到审美趣味差异下的演奏技巧﹑音乐风格与表现等音乐美学观点,展现出类似于东西方哲学差异般的美学差异。
竹笛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以来的昆曲音乐,西北二人台音乐等。竹笛的独奏作品是建国以后才慢慢出现的,可以说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个过程中,竹笛的作品经历了不同发展的时期:从五十年代纯粹改编自传统音乐的《喜相逢》《欢乐歌》等,这些最传统的笛曲善于运用传统竹笛的南北派技法:颤﹑叠﹑赠﹑打以及吐﹑滑﹑垛﹑花等,这些丰富技法大量的运用,使得我国早期的竹笛独奏曲具有浓郁的戏曲音乐风格与韵味。而作品的曲式结构则是相对简单,多为与戏曲音乐类似的二段体或三段体,作品的篇幅适中;六十到八十年代是竹笛作品发展的另一个时期,这个阶段的作品展现出曲式及音乐风格开始受到西方古典作曲手法影响的特点,作品大多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音乐上不仅拘泥于戏曲音乐的风格,有的作品吸收了进行曲﹑舞曲等音乐题材特点如《塔塔尔族舞曲》《列车奔向北京》等,更有的移植了国外的作品《划船调》《三个姑娘在歌舞》等,这个时期的作品篇幅不大,但演奏技术难度已经比前一个时期有了明显提升。八十年代以后的这个时期,是竹笛作品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阶段,在这个时期的竹笛作品中,音乐风格不拘泥于单一,从最传统的改编自民间音乐的到西方十二音体系的协奏曲包罗万象,篇幅比前几个时期的作品长,技术难度越来越大,有的作品需要极高超的演奏水平才得以出色完成。
德奥长笛乐派形成于巴洛克时期并深受意大利﹑法国乐派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即兴音乐特点;欧洲古典主义时期,在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的影响下,德奥长笛首先从乐器制作上有了突破,为更高质量的长笛作品打下了基础,出现了大量的协奏曲,包括与其他器乐合作的协奏曲,这些协奏曲通常都是有三个乐章,任何一个乐章都有独特的音乐风格特点,与巴洛克时期相比较,这一时期的音乐更精致更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就是莫扎特,他的出现标志着德奥长笛乐派的最高成就,他的长笛音乐有一种鲜活的东西缠绕着,有的评论写到“在音乐史上有一种光明的时刻,所有对立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便是莫扎特”,它的旋律一切都恰如其分,无可挑剔;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则是长笛发展史上的低潮时期,虽然德国人波母发明了新型长笛,但由于乐器本身任然存在的一些不足,还是制约了长笛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在许多作曲家的音乐里,音乐特点都被缩减成类似于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很多学者吧这一时期讽刺的称之为“鸟类学时期”。
法国长笛乐派始于欧洲,首先需要提及的是保尔·塔法内尔,他于巴黎歌剧院和巴黎管弦乐团任职业长笛演奏员十几年,后任教于巴黎音乐学院。他的演奏基本都是非常优雅,灵活和灵敏的,特别是在法国长笛学派特有的特色之一音色方面,他认为“音量不是重点,音色才是一切”。1895年出版的一本名为《艺术的欧洲》的期刊中这样叙述:“他在场地上的天分之高,使得他的演奏成为了放诸四海皆准的。他已经被认为是场地接的帕格尼尼”;菲利普·高伯特也是法国长笛乐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塔法内尔所提倡风格的最佳拥护者,他的演奏强有力而同时富有高雅的声音,柔软但具有穿透力。他认同风格的朴实是长笛演奏者要追求的,理想的演奏是通过扎实的技巧和富于变化的声音,不是靠一时心血来潮或突击练习。他与塔法内尔共同编著了法国长笛基础教材《每日练习》。
竹笛演奏专业教学虽然在近几十年的过程中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大发展,现代竹笛教学体系与模式也基本建立,但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细节方面来看,从中国民族传统器乐演奏艺术的表现审美的教学需要来看,竹笛与长笛演奏专业教学则也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
首先,是基本功训练教与学的差异。中西方笛子教学虽然都非常重视演奏基础性训练,但由于竹笛的演奏受传统民族民间化风格的影响,演奏技巧丰富,传统流派的多样化也使得竹笛乐器本身具有有不同的形制,因此,竹笛演奏的基础训练更加倾向于气﹑指﹑舌等多种演奏技巧的分别与综合训练,这一点在教学和练习中占有相当的分量;而长笛演奏艺术是西方音乐体系下发展的产物,长笛演奏艺术与竹笛有着不同音乐体系下的本质区别,跟其他西方器乐一样,长笛非常注重音阶的练习,不同调式调性下的基本音阶与变化半音阶在长笛的基本功训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其次,教材建设的差异。竹笛教学在历史上由于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几乎忽略了教材和乐谱存在的必要性,随着现代竹笛专业教学在音乐艺术院校的建立发展,竹笛教材的建设获得了稳步的发展。竹笛演奏专业教材目前有以下几种:演奏技术技巧的训练教材﹑竹笛独奏和协奏曲作品集﹑理论论著教材等。而众多不同教材的内容和水平与质量都参差不齐,可有效应用到教学的数量不多,而且还未形成固定的教材应用模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方性教材,教学无法形成全国内统一有效交流;然而,长笛专业教材建设是伴随着长笛演奏专业教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教材内容已经经过多种音乐艺术实践和几百年教学实践逐步固定下来,不管是我国的长笛教学教材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长笛教学,教材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内容,这使得在世界范围内,长笛演奏教学与交流成为可能,并有效的促进了长笛教学的推进。
再次,演奏的作品发展状态的差异。竹笛独奏的历史是从建国后开始的,竹笛建国后作品创作发展的历程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原风貌的民间音乐创作到当代从题材﹑体裁以及风格等多元化﹑现代与传统交融化的,特别是近十几年竹笛作品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作品的普及﹑交流却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许多竹笛作品盲目追求规模和西方化,作品创作的内容与意义还未受到历史和艺术实践的检验;而长笛作品的发展是伴随着西方音乐几百年的发展,从文艺复兴后的古典主义时期一直到二十世纪现代音乐风格的确立,现代长笛音乐作品基本已经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并已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长笛演奏教学曲集。
最后,教学状况的差异。竹笛与长笛在独奏﹑重奏等教学形式上是相似的,但就室内乐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上,两种乐器存在了较大差异。在西方音乐发展中,作曲家对长笛在室内乐作品的创作从未停止,使得长笛重奏与其他乐器的室内乐重奏曲目数量非常丰富,也不乏经典之作,长笛室内乐纳入长笛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长笛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重奏训练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音准﹑节奏和相互配合的能力。我国竹笛室内乐重奏的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顶尖音乐院校近几年才开始有竹笛室内乐的创作和艺术实践成果产生,而与其他民族乐器的重奏曲目更是零零散散。总的来说,竹笛与长笛在演奏专业教学的微观层面的状态下还是存在了一定的的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方不同音乐体系下的不同音乐美学理论是形成竹笛和长笛不同演奏艺术风格的基本原因。当代竹笛与长笛的演奏艺术仍然保有许多东西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当代竹笛演奏艺术既较完整的展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特点,又融入了许多西方音乐美学的表现特征。因此,我们总结东西方笛乐的异同,希望借此推动竹笛演奏艺术未来的发展,即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美学,另一方面合理的借鉴西方长笛演奏艺术甚至其他民族的音乐演奏艺术的优势和精华,在两者的融合中开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