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物评论方法及原则

2017-01-28 12:43
北方音乐 2017年23期
关键词:传记音乐家史料

李 娜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我们所谓的音乐人物大体就是平时称谓的音乐家,无论是涉及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亦或是在音乐领域内进行学术研究﹑科学探索的工作者还是教育领域内有所建树的教育学者,都是和音乐有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有一定关联的人,“音乐家”涵盖了太多人才。我们简单划分为四类人才:作曲家(创作型)﹑表演家(演绎型)﹑音乐学家(学术研究型)﹑教育家(教学型)。那么对于书写者(评论者)就很有必要十分注意自己对其评论的音乐人物的生平事件,音乐作品或是相关的音乐行为给予充分的了解,熟知特定音乐人物的专业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才能正确﹑敏锐地把握其音乐风格,总结其人物特色和评价其历史地位。“音乐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只是在社会担当的角色和从事的领域不同,创作﹑表演﹑研究或是教学行为所产生影响不同,那么全面把握人物的生平经历,能够很大程度帮助理解其作品﹑思想和成就。

当今大多数从事音乐学的学者或作者对音乐人物的记载皆用传记的书写方式,欲留给后世读者一个全面的,历史的,带有一定文学色彩栩栩如生﹑鲜活生动的“音乐家”。这样的方式固然是好,但是有些出版物为了追求商业利益,钟情于奇闻轶事,探窥隐私,甚至于虚构事实,这就完全等同于小说;有些文章则是闻风急就,缺乏严谨作风和深远立意,临时起兴创作的片面言辞。那么下文仅以对音乐人物评论方法和原则这两方面的学习积累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求实存实

戴嘉枋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家传记——读两本冼星海传》文中指出“忠于史实,言必有据。”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的记录我们称之为传记,所以不能等同于小说或是其他的文艺性质的作品,即使是带有文学色彩的渲染,也不能违反历史事实,任意虚构。在人物传记的写作上也就不能为了制造效果,在人物﹑情节﹑事物等方面进行虚构和想象。更重要是对人物本身的成就及其思想评价也要准确﹑科学﹑事实求是。在戴老师的文章中还指出,历史人物也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充斥着矛盾﹑脆弱或是骄傲等方面的展现,但是有些作品总是将音乐家定义为一个伟人,毫无缺点,夸大个人的主观努力作用,只展现音乐人物的优秀﹑阳光的一面的,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科学的评价标准。很多创作的真实背景和思想来源,都被人无端的曲解和误读,真是令人遗憾。

作家孙犁《与友人论传记》文中说:“传记所写的是历史,只求存实。是为了后人鉴戒,所以也求达理。不真实则理不能通,并能悖理,于后世有害。”大概意思就是既要求实存实,真实达理,这样的作品则可为后人所学习和借鉴。

陈聆群《杜撰和夸饰是介绍音乐家轶事之大忌》中也提出音乐史实要基于史料的充盈和真实,要经过作者仔细的甄别﹑考证,切记杜撰和过分的修饰。

二、选材得体

史学家卡尔曾经指出——事实本身要说话,只有当历史学家要他们说,他们才能说;让哪些事实登上讲坛说话,按什么次第讲什么内容,这都由历史学家决定。作者要在人物生平事迹中经过挑选和组织,史料要符合特定的语境,所以撰写出的某一方面所呈现出的意义要大于事实本身的意义。有些作者为了迎合大众化的审美观念,只选择事实中的“正面材料”,音乐人物(尤其是作曲家)如何能度过苦难,在如何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能创作优秀,阳光的作品等,而对事实中“负面材料”予以遮盖。在上文中,戴老师的文章也同样指出,既要求实存实也要做到全面展现和合理评价。很多写作者出于对其笔下音乐人物个人隐私的维护,有意回避和遮盖这种窘迫难堪的选择,我的态度是在真实史料的选材上要做到合理遴选和有效组织。真实的人一定有其灰暗的﹑消极的﹑脆弱的甚至是有悖道德伦理的一面,合理的书写,公正的评价,也可以真实地展现活生生的人。回避和遮盖是不负责任的,是虚伪的行为。

三、表述有序

大多数音乐家传记都是以纵向的历史时间为线索,书写了音乐家的一生。宏观上来说就是顺叙为主,勾勒音乐家由生至死的过程,包括出生期﹑成长期﹑成就期﹑转折期等等人生重要节点的表述。行文风格上多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既写事实又抒发观点。如廖辅叔的《萧友梅传》,王懿之《聂耳传》。对音乐家鲜活生命过程的记录不同于年表﹑年谱,对于精心筛选的史料素材,不可以一味罗列,需要表述成有逻辑的﹑有血有肉的叙事文本。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深入了解文字中所展现的有生命力的人物,感同身受回到音乐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时代在改变,环境在改变,音乐作品﹑音乐活动等都在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作用于社会之中产生不同的影响。把握其有序的表述,才能恰到充实展现历史事实。

四、评价合理

建议学者采用正确的音乐史学观念,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对待历史人物的一生。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音乐人物生活经历的关系,按照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和评定。切勿直接表态,读者会就作者所呈现出来的事实而在内心产生自我评定,即使这种“主观性”有其个人偏颇也没有关系,因为史料选择已经存在“主观性”,读者的理解也会存在“片面性”,这种“不完美”都是可以被接受和被原谅的。

猜你喜欢
传记音乐家史料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姚铜(音乐家)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史料二则
传记书坊
读失败者的传记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