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当代声乐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嬗变与思考

2017-01-28 16:35潘刻科
山西档案 2017年2期
关键词:声乐

文 / 潘刻科

近当代声乐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嬗变与思考

文 / 潘刻科

在近当代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历史上,女性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对象。不同时期作品中多种女性形象的塑造,既见证了声乐创作本体的提升,又彰显了一种思想、文化的发展。对于这些女性形象的解读,除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作品外,还能够获得多方面的认知和感悟。

近当代;声乐作品;女性形象

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近当代声乐创作也拉开了帷幕。回顾这一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无论是歌剧、艺术歌曲还是流行歌曲,女性一直都是作品的重要表现对象,也由此诞生了多种类型的经典女性形象,其本体和背后的深层意义,都是值得每一个音乐学习者和研究者所关注的。

一、近当代声乐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一)20世纪初悲苦的女性形象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20世纪初,更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当时的很多作曲家如黎锦晖、聂耳、冼星海等,都在自己的歌剧、歌曲作品中对女性的生活境遇给予了真实的书写,塑造出了最为典型的悲苦女性形象。

最先做出探索的是革命女侠秋瑾,其作词的《小白菜》原是一首河北民歌,塑造出了一个农村贫苦幼女的形象。这个天真的小姑娘在跟随后娘的生活中,不但得不到一丝的温暖,反而经常受到欺辱,于是只能在孤独和悲伤中思念自己的亲娘。秋瑾以一种抛砖引玉的姿态,发出了关注女性的呐喊,即女性也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玩物,她们的生活境遇、情感变化等应该得到关注。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有更多的创作者都将目光投向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女性。如1935年由许幸之作词,聂耳作曲的《铁蹄下的歌女》,是影片《风雨儿女》的插曲。当时的聂耳正在一个歌舞剧社工作,对底层卖唱歌女的悲惨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满怀同情地写下了这首歌曲。歌中唱道:“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谁不知道国家将亡!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为了饥寒交迫,我们到处哀歌;尝尽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远的漂流!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可怜是铁蹄下的歌女,被鞭挞得遍体鳞伤”。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道出了自己悲惨的生活境遇。安娥作词,聂耳作曲的《渔光曲》,虽然旋律十分悠扬,但是唱出的却是心酸和无奈,歌中唱道:“腰已酸,手也肿,捕得了鱼儿腹内空!鱼儿捕得不满筐,又是东方太阳红,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抒发一个渔家姑娘的辛酸。可以看出,在这些作品中,创作者正是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开了对底层女性深透的理解和真挚的同情,让女性听众获得了感同身受的共鸣。

(二)20世纪中叶抗争的女性形象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开始,抵御外辱,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便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所以,在当时的声乐作品中,具有抗争精神的女性形象成为了重点表现的对象。与之前愁苦的女性形象相比,抗争的女性形象显然是更加进步了,因为在民族危难之际,生死存亡之间,原本柔弱的女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诉苦,而是要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控诉、去抗争,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自主精神的树立。如《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主人公是千千万万受到日寇侵略的女性之一,在丈夫被杀,孩子惨死之后,面对着狂风怒号的黄河,她用尽全身气力喊出了自己悲愤的心情,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特别是最后一句“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偿还”,表现出了她要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与《黄河怨》中的这位妇女相比,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革命题材歌剧中,女主人公更是将这种抗争转化为实际行动,她们以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毅然决然地参加到革命之中,即便是面临牺牲也没有丝毫的退缩,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巾帼女英雄。如1959年创作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主人公韩英本是一个渔家女,自幼在洪湖岸边长大,但是在反动势力的压迫下,渔民们苦不聊生,韩英也逐渐从渔家女成长为革命女战士。在不幸被捕入狱后,韩英抱着必死的决心,对着自己的母亲唱出了这首《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歌曲中唱到的“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为了党,洒尽鲜血心欢畅”等,都充分表现出了革命者韩英的乐观和勇敢。同时也可以看出,以韩英为代表的革命女性,已经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而准确的认识,她们既不怨天尤人,也不妄自菲薄,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个体和民族的自由和独立,她们的这种抗争精神和行为,不仅为中国革命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更闪耀着女性所特有的生命光辉。

(三)20世纪末奉献的女性形象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自然会对艺术创作产生直接影响。具体到声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来说,从之前的抗争变为了奉献。因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时代的主题已经从革命转化为建设,新时期的女性不会再有以前的悲惨境遇,也不需再投身于革命之中。所以,这些女性将一腔热情化为了种种奉献,或者是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维护,或是对未来建设的祈愿和憧憬,或是对家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等等,都充分反映出了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善良、隐忍和无私。如张鸿西作词,陆在易作曲的《彩云与鲜花》,歌曲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出了一个年轻姑娘对祖国建设的美丽憧憬。歌中的她想要变成一片彩云,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又想变成一朵鲜花,装点人们幸福的生活。既表现出了新时期年轻姑娘的朝气和活力,也反映出了年轻女性关注祖国发展,甘愿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由石铁源、徐锡宜作曲,石祥作词的《十五的月亮》,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当时的词作者石祥在部队采风时,有战士向他提出了为军嫂写一首歌的请求,这给了石祥很大的触动。他突然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军嫂的奉献和付出,战士就不能安心地保家卫国。所以,写成了这首歌曲,歌中唱到的“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你在边疆站岗值班”等,正是对军嫂生活的真实描绘。在这些军嫂看来,她们的幸福来自对家庭无私的付出,对丈夫无悔的支持,对国防事业无限的拥护与热爱。用自己的奉献谱写了一曲拥军的壮丽凯歌。可以看出,因为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声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之前的程式化、符号化印记,开始关注女性的天性、祈愿和诉求,以更加真实的形象和情感给人们深刻的情感触动。

(四)21世纪独立的女性形象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持续发展,女性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男权主义的各种观念逐渐走向了消亡。新时期的女性真正成为了半边天,她们鲜明的自主意识使她们成为了独立的个体。

情感上的独立。传统观念中,女性一直都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男尊女卑、男外女内、三从四德等观念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之久。这就使女性在情感上始终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似乎只有舍弃自己的自主和独立要求,一切以男性为中心,才能为她们赢得所谓的认同。但是21世纪的新女性却不再这样认为。比如根据经典歌剧《伤逝》所改编的小剧场歌剧《紫藤花》,就对之前的结局进行了改动,子君没有自尽,而是去了远方,只“伤”而“不逝”。在当代一些流行歌曲中,更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颠覆。陈琳演唱的《不想骗自己》和金海心演唱的《那么骄傲》都表明了这样一种态度,即女性在情感上与男性是完全平等的,自己是情感的主导者而不是依附者。而且她们也真正意识到,只有爱护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让自己更加强大。这种从无我到自我的转变,直接促进了全新女性形象的树立。

事业上的独立。新时期的女性不仅在情感上是独立的,而且还有着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在她们看来,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必依附于任何人而存在,可以凭借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轻歌剧《远方的胡杨》中的女人公阿拉木汗便是这样一位女性。这位来自新疆的乡村女教师,在北京的歌唱比赛上获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很多唱片公司都有意与她签约。但是就在赛后的颁奖典礼上,阿拉木汗却不见了踪影。原来她已经踏上了回新疆的火车。一面是大都市的繁华生活,一面是乡村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眼神,对此阿拉木汗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是她的人生选择,也是一曲新时代女性独立、自主、奉献的赞歌。

二、对声乐作品中女性形象嬗变的深层思考

从表面上看,中国声乐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化是从属于艺术创作范畴的,但是经过分析后就可以发现,其嬗变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从一个更加宏大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现象,继而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一)时代的发展

白居易曾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部艺术作品都不可能脱离于时代而单独存在,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并反映时代。这一点在近当代声乐作品女性形象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最初是对女性悲苦生活的反映,然后是对女性抗争意识和行为的书写,再次是对和平建设时期女性奉献精神的赞美,最后是对多元化社会发展下女性独立自主的肯定。也就是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相契合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树立,透过这些女性形象,就能够对某一个时代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这种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这些歌曲能够传唱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文化的进步

声乐创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活动,而声乐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迁,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文化的进步,虽然这种进步也不免受到时代的限制,但是其整体态势仍然是向前的。在传统观念中,女性一直都是弱势群体,而能够在歌曲中表现她们的生活、情感境遇,这本是就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反映出了创作者对女性的关注和同情,而不再是之前的漠不关心。到了三十年代的革命时期,虽然一些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带有符号化和政治化色彩,但是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本身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是与国家文化主旋律相契合的,因而也获得了广泛的共鸣。改革开放后,文艺工作者们认识到了模式化创作的弊端,逐渐开始将视角投向生活和情感,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首先放到女性的角度来审视,而不再带有政治色彩。所以,该时期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鲜活,彰显着一种人性化的回归。进入新世纪以来,女性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们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既有改变现实的愿望和追求,也敢于担当个人和民族的责任与义务,更为每一个人所肯定和尊重。所以说,女性形象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体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女性一直都是作曲家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和女性形象,表现女性角色、关注女性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状态,也已经成为了中国声乐创作的一种传统和自觉。所以,这些作品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声乐作品的范畴,而是一种时代发展的见证、思想观念的共鸣和民族文化的丰富。也希望在今后的声乐创作中,能够继续传承这一优良传统,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女性形象,在丰富声乐创作本身的同时,让人们通过这面镜子,对时代、社会、人生、生活等,有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1]李芳屹.女性·审美·文化——20世纪中国歌剧女性主题研究[J].音乐创作,2010,(2):117-120.

[2]王保华.十七年中红色歌剧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分析[J].中国音乐学,2006,(4):96-100.

[3]李琼.上海早期流行歌曲的女性主题(1927-1949)[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4]王莉莉.在新旧、中西之间: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对“他”字的改造[J].山西档案,2016,(1):31-33.

J822

A

1005-9652(2017)02-0155-03

(责任编辑:魏登云)

潘刻科(1982-),女,河南宝丰人,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声乐。

猜你喜欢
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儿童表演能力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高低开合 稳步前行
——2020深圳声乐季综述
浅论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