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海玉 李特
傣族非物质传统医药知识的建档保护
文 / 陈海玉 李特
傣族非物质传统医药知识保存了丰富的傣族医药文化记忆,是查考、利用傣族医药的第一手材料。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建档保护,使其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积极作用。文章从普查调研信息、构建建档网络、完善建档机制、为传承人建档等方面提出了傣族非物质传统医药知识建档的具体思路。
传统知识;傣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
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利用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总结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在民族民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傣族传统医药知识。傣族传统医药知识是傣族医药学内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因此,它既包括傣族各类史料文献为代表的物质类医药文化,也包括傣族医药价值观、民间文学、民间信仰、傣医的治疗思维方法和傣药的收集制作工艺等非物质类医药文化。傣族非物质传统医药知识保存了丰富的傣族医药文化记忆,是查考、利用傣族医药的第一手材料。傣族非物质传统医药知识作为我国传统知识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建档保护,并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发挥积极作用。
傣族族群流传着许多反映民族传统医药内容民间传说和故事、歌谣、谚语、诗词、巫祝等口述文献,已经融入少数民族生活环节,成为了傣族族群的记忆,内容涉及民间医生、药草、药性、采集、加工、配制、医理、疗法等内容。这些非遗传统医药知识对考证民族医药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傣族医生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掌握大量的单方、验方、秘方和治疗技法,这些知识大都没有记录成文,仅存于脑海,由个人掌握和诊疗疾病时运用,或以口头形式世代相传。如三千多年前傣族民间有八位名医创立的 “八大要方”,因效果显著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运用。此外傣族的特色诊疗技法“芬雅”、“烘雅”、“沙雅”、“果雅”等,被纳入我国民族医药医技医术抢救性传承研究项目。对这些方剂和技法应该建立档案、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
1.歌谣。以歌传医是傣族医药知识传承的方式之一。这些医药歌谣内容涉及医事保健、医药理论、治疗技法、方剂配伍及药物功效等,反映了傣族医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如傣医反映四塔失衡的歌谣“四塔平衡共成身,四塔相克身自灭。药物能阻四塔克,调和恰当病自离”,内容反映了傣族对四塔理论的认识,好记、好唱、好传,应该收集保存并为社会应用。
2.谚语。傣族医药谚语作为数千年来各民族医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如“烤火伤胫骨,向阳伤脊部;热天转冷天,伤风感冒;冷天转热天,疟疾发烧;松针不能包食盐,红木树不宜做板材”。傣族医谚既是经验总结,又有哲理含义,为世代傣族群众保健养生沿用。
3.民间故事。傣族的民间医药故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医药故事最早以口头形式流传于民间,有了文字以后,又被傣医和歌手记录在贝叶经、棉纸书上,进行保存传播。目前发掘整理出来的主要包括寻找药物、发现药物和为民治病三种类型。如《雅西巴利龙》、《雅三西双则》、《帕芽别帕干》、《毫雅》等。
4.民间传说。有关傣族找药、治病和医药学的知识的民间传说主要讲述傣族先民寻药找药进行抗病疗疾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丰富的药物种类、药性、采集、加工、配伍等内容,其代表如《雅叫哈顿的传说》、《鸭掌树》、《召法弄磨罕》等。
傣族的民俗、节庆蕴含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但学界对其医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如在傣族的传统习俗中,家家户户都有食糯米、嚼槟榔、喜酸辣的饮食习惯,这一独特的饮食习俗对傣族的养生保健大有裨益。在婚丧习俗方面,傣族不允许三代以内血缘近亲通婚,丧事一般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为死者超度生者祈福。这些风俗表明傣族对优生优育和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视。[1]而著名的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是傣族民众在赕佛之日舒缓压力、调节情志、运动强身的节日,反映了佛教四塔五蕴医学理论在傣族生活中的运用。
傣族非物质类传统医药知识是民族医药智慧的体现,保存了傣族传统医药文化的深厚记忆,对其开展建档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是民族传统知识保护的重要课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传统医学知识包括相关药物和疗法,属于传统知识的一种。[2]98我国于2007年颁布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和抢救力度”。此外,云南省也通过《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来推动民族传统知识的保护工作。但随着强势文化融合态势的加剧,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感日趋淡化,民族医药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加之民族传统医药在现代科技特别是西医的冲击之下逐步被边缘化,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面临很多困难。大量靠口耳相传的医药知识因缺乏记录而面临失传,而现存的传统医药知识因缺乏系统收集、整理、翻译而难以传承。在此背景下,傣族传统医药应该认真审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并努力在多元视角下夯实各方面的保护工作。而档案是保存与传递社会记忆的工具,为傣族传统医药知识建立档案,以此保存、传承、唤醒傣族文化记忆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其次,可弥补书面文献史料之不足。目前留存下来的,经过傣族先民记录并集结成册的医药著作文献十分有限,加之整理翻译工作的滞后,难以反映傣族医药发展的面貌与脉络,也使傣族医药理论的系统总结和临床应用遭遇瓶颈。非物质传统医药知识则是一种动态知识,产生运用于民间,内容涉及面广,方式多种多样,操作简便灵活,如果实时为其建立档案并为相关部门所用,将极大地补充现有书面文献史料的不足,完善傣医药理论体系并促进其创新发展。
再次,为傣族医药卫生提供资源保障。留存于傣族地区的传统医药知识对治疗傣族聚居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疗效显著,简便灵验,民众易于接受。为口述医药资源建立档案,能够向各界民众提供更加充分的医疗资源,发挥传统医药在预防、康复、治疗、养生等多元化功能,为民族地区的卫生扶贫工作做出贡献。
第四,有利于新药研发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傣族传统医药不仅是优秀的医药文化资源,而且是具有很大潜力的经济资源。非物质传统医药知识蕴含有大量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方剂和药物,把它整理建档并开发出来,投入市场,不仅可为民众的健康带来福祉,又可为社会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有关机构在收集整理的7000多个傣医传统药方基础上,开发出了43种傣药制剂,并获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院制剂批文。截止到2015年,西双版纳州内4家制药企业工业产值达1.35亿元[3]。
首先,普查调研信息。傣族非物质传统医药知识留存下来的已越来越少,对它的普查收集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根据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普查与信息调研工作。二是普查调研要范围广,途径多,地点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研单位、寺院等,甚至要深入傣族居住地或到偏远闭塞的村寨,并借用民族学、民俗学、医药学、考古学的一系列方法进行普查与搜集工作。三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录音、录像、照相等方式以完整地保存相关资料,并根据调查情况或口述内容进行书面整理记录,以便于保存和收藏。
其次,构建建档网络。传统医药知识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在全面普查调研后进行收集归档。傣族非物质传统医药知识分布广,保存分散,主要为民间群众所掌握,在这种“大分散、小聚集”的情况下仅依靠某个部门对其进行集中统一归档保管是困难的。我们应该将收集归档纳入民众视野,构建一个从乡级—县级—省级的传统医药知识保护网络,使收集建档对象遍及乡村的“摩雅”(医生)、药师、长者、巫医甚至是普通民众;通过广泛参与共建以获得全面、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民众在收集归档过程中,档案部门要参与或指导收集归档工作,明确责任人进行整理保管,为后续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奠定基础。
再次,完善建档机制。我们应该按照《档案法》和有关传统知识保护条例要求,从傣族传统医药知识特点出发,构建传统医药知识建档长效机制。一是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其他相关机构部门分工合作、民众广泛参与开展传统知识建档保护的工作机制,以此形成一套制度化的保护举措;二是推进传统知识保护的规范化进程,即明确传统医药知识的收集归档制度、收集归档对象范围、归档时间、建档标准、建档技术、保管期限、分类标准等,指导和监督传统医药知识建档工作。三是加强建档的互联互通工作。传统知识可以借助人类学、医学、民族学以及其它领域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建档工作,而建档取得的成果又可以增强相关领域对传统知识建档保护的意识与热情,以此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
第四,为传承人建档。在保护传统医药知识中传承人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传统医药知识是族群的集体智慧结晶,大都靠口传身授方式进行传播发展,由于分工的不同,仅有少数成员掌握相关传统医药知识并负责进行传承、运用。因此要在政策法律层面明确传承人的地位、权利与义务,对列入传承人名录者建立档案,内容包括传承人和搜集者信息、民族医药信息和传承计划等方面,并以文字、图片和音像等方式存录傣医药技艺、知识和表现形式等信息资料[4]。
[1]刁俊峰,周卫民.小乘佛教与傣族养生初探[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6,(1).
[2]柳长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及其原则.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庆祝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50周年论文集(上册).2005.
[3]西双版纳州傣药南药产业发展取得较大突破[EB/OL].http://xsbn.yunnan.cn/html/2016-07/14/content_4433926.htm.
[4]王云庆,国健.刍议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建档路径[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2,(3).
R29
A
1005-9652(2017)02-0038-03
(责任编辑:虞志坚)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傣族医药古籍文献整理及其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CTQ041。
陈海玉(1975-),女,云南景东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教授,档案学博士,研究方向:档案学、文书学、秘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