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传统图书馆的变革与坚守

2017-11-08 09:27徐春晖
山西档案 2017年2期
关键词:变革图书图书馆

文 / 徐春晖

大数据时代传统图书馆的变革与坚守

文 / 徐春晖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传统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纸媒的没落与数字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当今社会加速步入多元文化时代。传统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中心、知识中心的地位正逐步丧失,但依然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坚守图书馆的社会文化教育属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塑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充分利用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社会的文化教育中心和社会公众精神文化家园,彰显传统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大数据时代传统图书馆变革与发展的关键,也是传统图书馆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传统图书馆;变革与坚守;大数据时代

一、问题的源起:大数据时代传统图书馆的困境与挑战

(一)传统图书馆的时代悖论:图书馆的“过时论”与现实发展

传统图书馆是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公益事业机构,主要职能是图书收藏,并在图书资料组织、管理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而数字图书馆是指收集、存储、组织数字化信息,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咨询、检索等信息服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数字图书馆服务是以知识概念引导的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等数字化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传统图书馆需要登门借阅才能获取的信息资料,通过网上终端就能获取。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图书馆的飞速发展,推动图书馆进入“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图书馆的判断和认知。一个时期以来,传统图书馆“过时论”、“消亡论”甚嚣尘上。1978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图书馆学家Lancaster.F.W.在他的著作《通向无纸信息系统》中就宣称:“到2000年,人们将生活在一个无纸化的社会中,人们将没有必要来图书馆,现在的图书馆可以消失。”[1]

步入21世纪,我们发现Lancaster先生预测的传统图书馆末日并未来临。相反,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中,以纸质藏书和实体书籍借阅为标志的传统图书馆却得到了加速的发展。1978年,我国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218所,2008年增加到2767所,年均增加51.6所。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7.89亿册(件),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8册;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4.34亿,文献外借册数达到33191万册次[2]。

(二)纸媒的没落与数字媒体时代的来临

大数据时代给我们的阅读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可以从反映图书生产和消费的两个领域进行考察。根据2009年到2015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六年间,我国的图书出版总印数由2009年的70.4亿册增加到2015年的86.6亿册,年平均增长率为3.2%;数字出版经济规模由2009年的799.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403.9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见表一)。

表一 2010-2014年图书出版印数和数字出版营业收入增长对照表[3]

在消费领域,据全国最大的图书电商当当发布的《当当中国图书消费报告》,2014年到2015年,全国读者在当当平台的纸质图书和电子书的消费量都有大幅增长(见表二)。

表二 2014-2015当当平台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销量增长对照表[4]

以上两表基本反映了近年来在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以图书为代表的传统纸媒和以电子书为代表的数字传媒的发展现状:(1)在生产领域,传统纸媒趋于停滞,数字传媒方兴未艾;(2)在消费领域,网上平台的图书销售增长迅速,纸质图书仍是图书消费的主流;(3)纸质传媒和数字传媒并存的多元时代已经来临。这就是这个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悖论,一方面,以实体馆藏和纸质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图书馆仍在进行着规模扩张,另一方面,数字传媒异军突起,纸质传媒加速衰落。这就意味着,对于我国现阶段仍在快速发展的传统图书馆来说,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

二、传统图书馆的坚守——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塑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一)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多元文化背景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可以简要总结为保存、传播、服务,即保存人类文明成果、传播文化知识、服务社会大众。大数据时代带给图书馆和人类的学习生活最为根本的变化可以总结为两个字——多元,文明载体的多元、知识传播途径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阅读方式的多元。而永远不变的是图书馆的服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服务于人类的文明传承,这就是图书馆的变与不变。

1.知识信息载体的多元。在传统农业社会,人类文明信息的记载高度依赖实物和书面形式。在“大数据时代”的现代图书馆中,出版型资源、互联网资源、机构资源和特藏资源各具特色,传统信息记载方式和现代化信息记载手段相得益彰,为社会公众的学习生活和科研活动增加更多的选项。

2.知识传播途径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多元。与文明载体多元相适应的是知识传播途径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信息社会”的信息作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要素,可以总结为“大、快、广”三大特征,即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发布和接收平台广泛。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的唯一发布者,图书馆不再是当然的社会信息中心,学校也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

3.阅读方式的多元。在信息时代,与信息载体多元、传播途径多元相适应的必然是阅读方式的多元。传统媒体的特点在于富有质感,所谓“一卷在手,书香满屋”。纸质书籍带给读者的不仅是知识、信息,更是对书香文化的恒久记忆。新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文化符号于一体,反映事物的形式和手段更为生动、形象和具体,使读者获得前所未有的视听美感[5]。近年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阅读形式日新月异,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手段,使人类步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行的时代。

(二)传统图书馆的坚守——在变革中重塑和实现核心价值

那么,传统图书馆又该如何在变革中重塑和实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呢?我们认为可以总结为“不忘初心,扬长避短”,即不忘服务初心,扬传统图书馆之长,避数字化图书馆之短。

1.服务读者、服务社会是图书馆立馆之本。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储存和传输技术、借阅模式变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管理要求也变了,但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没有变[6]。只要传统图书馆不忘服务读者、服务社会的初心,积极探索新的服务领域、服务模式,就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发挥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信息资源、空间资源、文化资源是传统图书馆的三大资源。现代图书馆以其先进的数字存储手段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为依托,使信息的交流与使用突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是人类信息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伟大变革。因此,在信息资源领域,现代图书馆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具备条件的传统图书馆可以顺应信息革命的发展趋势,通过现代化升级改造,实现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的华丽转身。

空间资源是传统图书馆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资源。近年来我国图书馆馆舍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各级各类图书馆、图书室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但是,我国图书馆数量仍然偏少,图书馆的馆舍面积仍然严重不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以图书馆空间资源为基础资源的传统图书馆不仅不会消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还会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传统图书馆特有的空间资源和文化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公益性、公平性、便利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文化产品,是一个社会大众的科研中心、学习中心、休闲中心或者心灵安放之地。这就是传统图书馆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也是传统图书馆历久弥新、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

3.坚守图书馆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图书馆发展到今天,其本质上仍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其最基本的功能是社会教育。在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偏重于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即所谓“格物、致知”,而图书馆着重于“诚意、正心、修身”的文化教育。大数据时代,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方式和途径空前发展,传统图书馆知识中心、信息中心的地位逐步丧失,但社会文化引领的作用日益凸显。因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载体,更需要一定的空间。图书馆通过引导一定的社会群体多读书、读好书,倡导文明、好学、向上的社会风气。这就是图书馆的文化引领,这就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三、传统图书馆的变革:构建社会精神与文化家园

在大变革的时代里,生机与活力只能源于变革,这是时代的宿命,也是大数据时代传统图书馆的唯一选择。那么,传统图书馆又该如何勾画自己的变革路线图呢?我们认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传统图书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与创新。

(一)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资源,建设社会休闲文化中心

读书学习、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从来都是人类休闲文化的重要形式。“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劳动者的身心在阅读中得以舒张,美好情操在阅读中得以滋养,社会公众在品读中尽享美好时光。“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在享受中阅读”应当成为图书馆的终极使命。今天的图书馆应该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一个令人流连忘返之地,一个社会公众品位和谐生活的社会休闲文化中心。

(二)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资源,打造社会公众精神文化家园

信息时代的来临,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人类原有的生活秩序、信仰体系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动摇甚至毁灭,新的精神与信仰体系尚处于重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必须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着力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现代人比任何时代更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撑、精神目标的引领和生命意义的寄托[7]。所以,把图书馆作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吧,走进图书馆,畅游在书的海洋中,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社会特殊群体

老龄化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增长,我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1.67亿人。老年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趋于传统,更适合传统图书馆的纸质媒体和借阅方式。但老年人的阅读方式和借阅方式又不同于普通读者,如阅读字体的特殊需求,借阅方式的特殊需求,服务内容的特殊需求。其他如进城务工农民、社会残障人士等社会特殊群体,都有特殊的阅读需求。这就需要图书馆变革传统的图书订购和借阅服务模式,针对特殊的社会群体开发特殊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为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开启的是一个信息多元的时代。多元的社会需要多元的文化价值,现代图书馆拥有数字信息资源的优势,传统图书馆也有自身存在的价值。社会在变,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在变,但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没有变,图书馆作为社会的文化家园、精神家园的地位没有变。服务是传统图书馆不息的生命之源,变革是其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最佳途径。所谓传统图书馆的末日审判不过是一个传说,迎接我们的一定是一个图书馆多元化发展的明媚春天。

[1] [美]F W Lancaster.Towards Paperless Information System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

[2]卢子博.关于中国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走向的几个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2009—2014.

[4]当当网.当当中国图书消费报告[EB/OL].2014—2015.

[5]程焕文.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J].图书馆杂志,2013,(3).

[6]李妍.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阅读模式与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J].科技资讯,2013,(30).

[7]刘丽丽.数字化图书馆工作之“变”与“不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3).

G258.6;G250.7

A

1005-9652(2017)02-0127-03

(责任编辑:魏登云)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72400410032。

徐春晖(1973-),女,河南项城人,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

猜你喜欢
变革图书图书馆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去图书馆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