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荣
(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中心中学,江苏 徐州 221000)
徐州琴书音乐元素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巧”运用
曹利荣
(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中心中学,江苏 徐州 221000)
徐州琴书作为中国传统的曲艺艺术,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开展教学,没有教学经验可循。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徐州琴书的语言特点、演唱的发声方法、板眼的打法、人物的形象塑造等几个曲艺音乐元素着手,与西方音乐体系中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教学探究。合理地提取琴书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较好地掌握它的音乐元素,准确把握其风格特点。同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顺利地与常态的音乐课结合,以积累琴书的教学经验,将琴书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徐州琴书;曲艺音乐元素;音乐课堂教学
徐州琴书作为一种曲艺表演形式,是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这种艺术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其音乐元素有着与其它音乐形式不同的表述方式和特点,在初中音乐课堂开展徐州琴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琴书的音乐元素与常规音乐课中所学的西方音乐体系中的音乐知识元素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呢?我在初中琴书课堂教学中尝试将中西方音乐元素巧妙地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这样学生不仅容易理解琴书的音乐知识,还能够从中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音乐的方法。
“方言是地方戏曲的命根子”。原汁原味的徐州琴书,其唱词与唱腔形成了琴书特有的腔词关系,也是徐州琴书区别于其它曲艺形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徐州方言中的声、韵、调对徐州琴书的唱腔起着重要的作用,字调则对唱腔有制约作用。作为徐州的学生,用方言朗读唱词是比较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琴书的兴趣,又能降低学习难度,最主要的是能在朗读唱词中感受琴书的唱腔曲调。在进行读词练习时重点就是要把握好字调,这对于掌握琴书的唱腔很重要。通过进行徐州方言读词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腔、词旋律线基本保持一致的“腔从于词”的徐州琴书演唱特点;能够体会、辨别、改正琴书演唱中出现的“倒字、破句”等表意不明的现象,充分掌握“依字行腔”这一有效的琴书演唱方法。
另外,徐州琴书的说唱还要从人物内心出发,从人物情感出发,形象地刻画人物形象来感染观众,这都要求琴书表演必须从吐字、发音、声调、韵味上下功夫。因此,在琴书教学中只是单纯朗读唱词还是不够的,在朗读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徐州话的抑扬顿挫,通过聆听范唱采用“读—听—读—学唱”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琴书的演唱。这种教学方法在常规的歌唱教学中我也尝试使用,它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歌曲内容,更好地体会以词带声的演唱方法,能使歌唱的声音更清晰,取得很好的歌曲教学效果。
“善歌者必须先调节气息”,说明气息在歌唱艺术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琴书演唱的发声方法要求是:气沉丹田、混合共鸣、真假结合,无论说或唱都要在吐字、发音、声调和韵味上下功夫,要用清晰的口齿,把字念正,把字吐真以发出动人的声音,这也是不同歌唱艺术门类都必须遵循的发声要求。对于初中生来讲,气息与发声的训练在演唱教学中还是比较抽象的,过多地讲解反到使学生畏手畏脚,难以放开歌唱。我尝试着首先从琴书的说白入手,训练学生的中低声区,加强咽腔的共鸣,结合琴书演唱中的“喷口”与“弹口”,训练学生唇齿的力量,以达到中音区有结实演唱声音的效果;再循序渐进地过渡到中高音区,体会琴书中“唱”与“说”的不同,中高音区的练习采用由弱到强慢慢放大声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真假声结合,训练学生假声的意识,以达到音区的过度没有痕迹没有疙瘩的琴书演唱教学目标。
中国的板眼从自然节拍法开始,经过韵律性节拍走到定量节拍后,“板”就表示小节的第一拍,“眼”就表示第一拍以后的各拍。虽然在中国音乐文献中也有“节”、“拍”等词,但中国音乐中的“节”、“拍”和西方乐理中的“节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国音乐中类似西方乐理中 “节拍” 的应该是“板眼”。如果要去打破学生关于节拍的原有音乐理论基础,在徐州琴书教学中,将此概念重置给学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尝试将中国音乐中的板眼与西方音乐中的拍子相结合,在区分各自音乐节拍名词术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曲目,用形象、浅显的语言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琴书小段《颠倒话》中慢板部分时,只需要讲到它是一板三眼的四拍子,不去强调四拍子的强弱次强弱的力度变化,再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拍子的长短进行演唱练习就可以了;在进行有板无眼(又称为“流水板”)的一节拍教学中,只需用手板或者手拍出1拍子的力度,突出演唱音调的力度,学生就能感受并掌握琴书中有板无眼的节拍形式了。其实,有板无眼就是一拍子;一板一眼就是二拍子;一板三眼就是四拍子。将琴书中的板眼与西方乐理中的节拍相结合学习,并在结合曲目情绪的基础上适当地与数拍子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方式,初中学生是能够理解和掌握的。
在徐州琴书教学中,除了板眼基本的节拍学习外,板的节奏打法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初中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板”有“实板”和“虚板”,即琴书艺人们口中的顶板唱和闪板唱。“板”打在乐音发出同一时刻称为“实板”;打在乐音未发出以前或乐音发出后延续过程中称为“虚板”,还有比较自由的打在节拍乐句音末称为“底板”。同样,眼也有“实眼”和“虚眼”。那怎样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这些板眼的节奏呢?经过琴书教学的积累,我慢慢领悟到:顶板唱就是强拍开始进入,有加强演唱语气的作用;闪板唱就是节奏中的弱拍起,常见的有四分休止和八分休止、十六分休止,这样的演唱比较灵活、幽默,也是琴书小段中常见的形式。通过琴书节奏元素与音乐知识这样的结合学习,学生大都是能够理解和掌握的。
徐州琴书常以“一人多角”的方式,通过说、唱的形式把各种人物、故事表演给听众。优秀的琴书演员特别注重从人物出发设计表演程式,即“进角色”。在教学周期时间较短的初中琴书音乐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或模仿这种表演是需要日积月累和一定教学方法的。我尝试从几个方面进行:1.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的模仿与练习。在学习琴书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表演大都以模仿为主,我要求学生在模仿中尽量做到琴书舞台表演的基本动作:腿直身稳,肩平颈活;经过一定时间的模仿与练习后再提高表演要求:讲究手、眼、身、法、步、口的结合,面部与形体要尽量传神,学会模拟琴书中人物的形象对话。2.运用小道具。在教学中,我不局限于传统的琴书表演方式,常常引导学生为琴书表演加入适合的道具,来更生动地塑造表现人物形象。这些道具大都是动员学生自制的,材料不限,如:马鞭、钉耙、纸船、荷叶、僧帽等等。小道具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刻画、突出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3.演唱技巧的设计与探究。琴书作为传统的曲艺种类,其自由且具特色的演唱可以说是千人有千样,其中装饰音的运用更是灵活多变。针对这种开放性的演唱,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水漫金山》白娘子唱段中倚音的时值唱得短促些就可以表现白娘子在得知许仙出家后急切的心情等等。4.分角色练习。在表演或讲述一个故事时,先让不同性格和表演特点的同学分角色进行,通过练习后再选择一位同学尝试一人分饰多角,循序渐进,降低表演难度。
作为传统的中国曲艺形式,徐州琴书在初中音乐课堂开展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教师愿意不断研究琴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家乡的传统艺术并乐在其中。
[1]于雅琳.徐州琴书腔词关系探讨[J].音乐创作,2014.
G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