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昕
(山东大学(威海),山东 威海 264209)
浅析A cappella的演唱形式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以视唱练耳课为例
陈 昕
(山东大学(威海),山东 威海 264209)
A cappella是一种不依靠乐器的純人声多声部演唱形式,它将人声作为素材,充分挖掘人声的功能。[1][2]对于学音乐专业学生来说,需要学习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复调等一些基础的知识。[3]而其中,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集理论,实践为一体的音乐基本技能训练科目,它能促进发展学生的音乐感觉,系统锻炼学生正确的识谱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趣味并累积音乐语言,这与A cappella的演唱所训练的效果不谋而合。因此,笔者想将二者融合,使视唱练耳这门具有较强技术训练特点的基础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易被学生接受。
A cappella;教学实践;视唱练耳
A cappella,一种无伴奏多声部演唱形式。最早的A cappella音乐出现于9世纪教堂,是一种以庄严、肃穆的演唱风格为主要特征的格里高利圣咏,也叫做素歌;当圣咏的记谱法开始增多,在其基础上加入了平行四、五度后形成简单的和声,[4]唱两个不同音高的奥尔加农便出现了,后又出现了孔杜克图斯、经文歌等,从此复调成为了西方音乐的主流;[5]进入文艺复兴时期,A cappella有了更高的发展,代表类型为牧歌。同时,又有蒙特威尔第、帕勒斯特里纳等人为A cappella作品留下丰富遗产;17世纪,受工业革命等影响,西方乐器的发展迅速,近代小提琴、钢琴等成了作曲家的至爱;19世纪,管弦乐盛极一时,无伴奏合唱进入了消退期;20世纪,人们开始想念纯人声合唱,A cappella又一次流行起来,从美国开始,快速逐渐风靡欧洲至世界各地。
加里.伊.维特里奇在《练耳—通过音乐作品训练听觉》一书当中提到“应该多接触现成的的音乐曲目,来提升耳朵的灵敏程度。”视唱练耳课中A cappella的应用正是选择适合的A cappella作品,在实践中感受音符在唇齿间跳跃,感受音程间的关系,和声的美妙。对于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而言,接触A cappella,既是一种音乐视野的拓展,更是一种音乐学习能力的挑战,演唱A cappella作品,使音乐变的更加立体,音响效果更加动听,增强学生学习和训练的兴趣,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练习和训练活动中,将听觉和表达的完美结合融入课堂实践活动中。
我国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学而时习”等教学方法。西方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也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后,总结经验,概括了出各自的教学法,笔者通过学习前人经验,吸取精华,总结出以下教学法。
(一)因材施教
课程内容从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出发的同时,还要照顾某些学生的特点和需求。A cappella的应用,可以根据学生音色、音域等选择适合的声部进行演唱,更好的发挥长处使学生能够在扬长避短与获得最佳发展中得到快乐。
(二)经典作品融入教材
在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中常以教师自编的、脱离音乐风格的练习曲作为听写材料,实际上这是一种音的堆砌,不利于音乐鉴赏力的形成和音乐修养的提高。视唱练耳训练使用的曲例,应当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视唱练耳的音乐体验,拓宽音乐文化视野,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调式、调性、语言特征。
如:应用A cappella版本的《野蜂飞舞》《彩云追月》等。
(三)自主学习法
在传统的视唱练耳课中的“旋律听写”,一般来说是教师创编适宜的旋律线条,在钢琴上弹三遍后让同学们默写出。而通过加入A cappella的演唱形式,同学们可以对简单的或熟悉的旋律进行部分创编的尝试,这样的的应用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让兴趣成为学生的领路人。
(四)体态律动教学
体态律动,即身体随着音乐做出动态反应,这是一种培养音乐感觉的教学方法。体态律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角度地韵律美让同学们感受和体会,提高音乐的综合素质,这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发挥着重要地作用。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体态律学,他教授这门课程的方法旨在鼓舞和激发学生潜力,让学生用简单熟悉的作品作为艺术材料,以重视音乐实际感触为出发点,诱导学生的思维。这点也正是笔者想要把A cappella的演唱形式应用于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初衷。
将A cappella这种丰富多彩的运用人声创造的音乐形式应用于高校音乐基础课将有利于深化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美国教育家弗雷塔克说过的这样的话:“只有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教育才可能变为艺术,有质的飞越”。笔者认为营造学生好的多声音乐感觉和听觉惯性是视唱练耳课训练的最终目,要通过对音乐元素技能的训练,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本身所学的专业。A cappella与视唱练耳课程训练意义在基本任务和最终目的达到了统一,一定会摩擦出强烈的火花。■
[1] 龙黎.浅谈音乐专业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融合的必要性[J].黄河之声,2014,20.
[2] 张婉侠.由“音乐能力的培养”引起的思考——当前我国音乐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探讨[J].音乐天地,2007,06.
[3] 张楠.从音程性和声看中世纪多声音乐的审美指向[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3.
[4] 刘超男.论若斯坎与帕莱斯特里那在教会音乐创作上的异同[D].河南师范大学,2014.
[5] 邬晓慧.游戏精神与小学音乐素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