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的文本书写形式与女性民俗研究
前沿话题
在世界范围内,女性(主义)民俗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在父权制的结构中发现女性的屈从地位,到揭示女性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再到打破强调女性的屈从地位/强调女性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二元分析结构,将女性置于其所在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讨女性民俗实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对不断发展的女性主义相关理论的接纳与应用,从传统的强调客观与科学的研究范式走向发现研究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与情感维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除了要重新思考客观/主观问题之外,还必须重新思考研究者与受访者的关系及二者在文本书写中的位置等问题,这客观上促进了文本书写形式的多元化以及研究者对文本阐释方式的理论反思。
主持人语
本栏目推出的五篇文章,来自女性(主义)民俗研究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其中既涉及了相关理论反思,又呈现了多样化的文本书写形式。尽管中国女性民俗研究伴随着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展走过百年的历程,但将女性民俗研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来思考却是近些年才刚刚开始的事。在此背景下,我们发表这样一组文章,希望为中国女性民俗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维度。
这五篇文章中,凯瑟琳·博兰探讨了在口头叙事研究中横亘在女权主义民俗学者与女性讲述人之间的对口头讲述文本的阐释冲突问题。贝弗利·斯道杰以及罗杰·吉奈里和任敦姬分别以传统民族志的形式呈现了在社会性别建构中女性被赋予的从属性、边缘性以及其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挥;戴安·泰的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书写则是以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置于亲属互动的过程中,以第一人称从她的母亲的食谱中解读母亲的生命故事(life story);王均霞整理的口述文本试图将讲述者置于其社会生活场域中,通过其织布记忆及其所制作的相关物品来呈现她的生命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泰与王均霞都在尝试揭示:看似微不足道的寻常日用品实际可以讲述那些不能通过文字来为自己立传的女性的个人生命故事,为其书写非正式的自传。
——主持人 王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