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胶州秧歌的多元艺术形态

2017-01-28 11:16
黄河之声 2017年2期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

刘 玥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浅析胶州秧歌的多元艺术形态

刘 玥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位于东北三大秧歌之一的“胶州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它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深受当地人们喜爱,是山东人引以为傲的艺术表现形式,胶州秧歌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大气、坚韧的艺术享受。本文主要通过对胶州秧歌艺术特点的分析进一步对它的多元艺术形态及其保护措施进行研究。

胶州秧歌;艺术特点;艺术形态;多元;保护

一、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

(一)胶州秧歌的舞蹈动律特点

胶州秧歌的舞蹈动律可概括为“拧、抻、扭、韧、碾”五大特色。“拧”主要指动作要以腰为中心,向外拧转成“三道弯”的体态。“抻”突出表现的是给人以力的延伸感,使发起动作发挥到极致而动作形态保持瞬间持续的效果。“扭”主要体现在腰部,与“拧”不同的是其体现女子腰部线条婀娜柔和之美。“韧”主要承接在“拧”之后,拧步换脚迅速,拧步速度快而姿态形成却缓慢有力,在此过程中向上推动扇子,把韧劲推向身体每一个部位,在视觉上给人们呈现出肢体在渐渐伸展现象,使其展现出神韵优雅之感。“碾”是通过膝盖被推动,在脚部上进行用力旋转,这一过程主要形成在重心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胶州秧歌舞蹈动率的特点与其他秧歌不同,其舞蹈特点主要突出表现了胶州女子婀娜妩媚、优雅柔情的同时还体现出女子的坚韧意志,将外柔内刚的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为此当地人们将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视为当地最著名的特色。

(二)胶州秧歌的服装特点

胶州秧歌的服装也非常有当地的特色,根据其饰演角色的不同决定所使用服装的不同,胶州秧歌中主要包括六个角色,分别是翠花、小嫚、棒槌、扇女、膏药客以及鼓子。翠花以泼辣、幽默的特点被大家喜爱,其服装是:身着深蓝色大衣、腰系绣花围裙、脚穿带绿穗的蓝色圆头鞋、头扎绣花黑带、帘上绢花一串、手持花绸两条。小嫚扮演的是闺中少女,其主要的特征是娇羞内敛、活泼俏丽。其服饰特点:身着红色上衣、红色裤子、脚着黄穗大红圆头鞋、手持香扇一柄,额前头花两串、脑后长辫两条。棒槌主要体现其英俊、利落、矫健,其服装特点:身着黑色绣花马甲、黑布扣、黑鹰嘴长靴、头戴黑色毡帽、手持两柄利剑。扇女在胶州秧歌中常扮演少妇,主要在于体现少妇的温柔贤惠、细腻多姿。其服饰特点:身着绿色绣花兜兜、粉红色上衣、绿色外裤、带绿穗粉红圆头鞋、头戴红色绸子头花、手持粉红扇子。膏药客在胶州秧歌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其特点在于伶牙俐齿、擅长即兴发挥、具有较高的统筹能力。其服装特点:手拿串铃、身着清代衣装。鼓子扮演小丑一角,富有幽默搞笑、夸张表现力。其服饰特点:白色上衣外带黑对襟、胸前佩戴白云花、头扎黑带、额系英雄巾、白色水袖、鬓角插一红绒球。通过不同人物角色扮演,设定相应的服装,根据其体态表演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服装在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胶州秧歌的音乐特点

胶州秧歌的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舞蹈动作的形成主要依赖于音乐旋律与节奏的配合,才能赋予秧歌极强的表现力与丰富的创造力。胶州秧歌的音乐特点在于能够表达人物情感变化、塑造人物音乐曲牌,在整个胶州秧歌中贯穿整个表演之中,体现了其节奏的力度性。小戏音乐是整个胶州秧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不同曲牌风格组成,这些曲牌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与人物表演融合在一起,使人物性格在特定环境下得以充分表达。还有的曲牌能够表达多种情绪,例如舞蹈《映山红》前曲是悲伤压抑的曲调,后曲就变成欢快激昂的腔调,在唱腔上处理的恰到好处。胶州秧歌音乐中会出现大量的附点音型,附点音型是处理表演力度和分配的重要条件,大量的附点音型会结合女性的“扭三步”出现并且连续运用,使动作和音乐的力度处理配合一致,使重力点充分地展开使力度具有强烈的延伸感。这种大量附点的配合丰富了胶州秧歌的底蕴。胶州的音乐还具有独特、新颖的打击节拍,配合着人物形象的表演,使胶州秧歌更具有情景模式的展开。胶州秧歌音乐富有独特的想象力与极强的感染力,为胶州秧歌文化的不朽传承画上一笔浓烈的色彩。

二、胶州秧歌多元化形态的表现

(一)胶州秧歌文化的多元性

山东齐鲁文化大地滋生出来的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儒教为核心的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一种残酷的肉体上的束缚是缠足,然而正是这种束缚造就了胶州秧歌“三道弯”的独特体态。除此外,胶州秧歌文化在结构上还与杂剧有关,占据了主要的歌舞、滑稽、对故事的展现三个要素,曲牌与剧本又有相似,胶州秧歌与杂剧不是间接融合的关系,而是文化现象的产物。胶州秧歌在历史三百多年传承过程中,除了具有多元化文化的性质,其多元化还主要体现在其秧歌具有歌舞兼备的特性。可以看出,在历史的长河中胶州秧歌依然保持着文化的多元性。

(二)胶州秧歌生存空间的多样性

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本身的特性与内在规律决定了其发展前景,经历了文化的沉积,胶州秧歌具备了深刻的文化底蕴,构成了胶州秧歌生存空间的多样性的特点。胶州秧歌不是单纯的歌唱和舞蹈,胶州秧歌通过自身的文化底蕴,加强了文化的交流,借鉴外来的文化,海上运输文化促进了胶州秧歌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胶州秧歌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生存空间多样性。

(三)胶州秧歌舞蹈动律的多元性

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使每一种舞蹈的表现形式不同,胶州秧歌的舞蹈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传统艺术与民间艺术以及文化的相融合,加强了艺术魅力的持久度,这是一种具有灵魂的舞蹈,所以舞蹈者在表演时更应抓住舞蹈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将舞蹈与自身情感相融合,通过特定的条件、特定的场合,表演出最能抓住观众内心的舞蹈。通过胯部的扭动,将女子身形体态的婀娜妩媚表现的淋漓尽致,深受观众喜爱。通过胶州秧歌舞蹈动作的表现可以充分体现出胶州秧歌舞蹈具有深层次的独特性。

三、胶州秧歌多元艺术形态的保护措施

胶州秧歌是传统的民间艺术,与其他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一样,在向着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样经历过被边缘化的困境,但胶州市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重视胶州秧歌的保护与传承发展。胶州秧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朝初期,在闯关东的过程中,胶州秧歌的雏形便应运而生,初期形成的是较为简单的舞蹈动作,之后经过家乡人民的代代相传,逐渐演变成舞蹈式的秧歌。民国九年时期,以陈銮增和刘彩为主要代表,将胶州秧歌分为南北两路,广受观众的好评,但在民国初年之后,将南北两个派别的秧歌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形成一种全新派别的秧歌。解放以后,各地的秧歌开始盛行,为与其他地域的秧歌区别开来,将在胶州市郊范围内活跃的秧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当时胶州县的文化馆举办过十几期的胶州秧歌培训班,将胶州秧歌的风格与特点发扬光大。建国初,专业的舞蹈工作者从传统的民族秧歌表演中发现了女性舞蹈动作的独特魅力,从中提炼出来,加以编排,使之成为了现代的舞蹈专业学校课程中的以女性舞蹈为主的胶州秧歌。1954年,胶州秧歌代表团代表胶州人民进京做文艺汇演,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参演演员,与之合影留念。对于生活在当代的人们,不应该因为忙碌的生活,而丢失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应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积极学习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胶州秧歌,培养其浓厚的兴趣,将这只具有中国特色的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下去。■

[1] 孟梦,赵宇.2013年度山东省舞蹈学研究述要[J].齐鲁艺苑,2016, 01:56-65.

[2] 周星.秧歌舞/忠字舞/广场舞——现代中国的大众舞蹈[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02:5-20.

[3] 黄际影.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审美嬗变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1:74-77.

[4] 于蔚泉.齐鲁地域文化与山东秧歌[J].戏剧丛刊,2011,05:86-88.

猜你喜欢
胶州秧歌舞蹈
里岔黑猪:引领胶味领鲜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胶州剪纸的类型题材与价值研究
昌黎地秧歌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