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彤宇
(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山东 青岛 266100)
浅析现代琵琶演奏的美学要求
徐彤宇
(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山东 青岛 266100)
琵琶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经久不衰,绽放着璀璨的光彩,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恰当把握演奏中的美学要求对音乐艺术而言变得尤为重要,琵琶演奏者须对演奏的美学要求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并在演奏中有所体现,才可促进演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满足琵琶艺术不断发展的要求。
琵琶;演奏;美学
音乐是三个主体的有机结合,即创作者、演奏者和欣赏者,而琵琶演奏作为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是连接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一座桥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度创作。对于琵琶演奏这门技艺性较强的音乐专业,演奏者若想完成好这种二度创作,就需要对演奏中的美学要求有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需要掌握好音响,手法,理念等因素,只有在演奏中,对琵琶演奏的意境之美、表演之美、自然之美等加以重视,并且在演奏过程中有所体现,才能使演奏水平更上一层台阶。
琵琶有“弹拨乐器之首”的美誉,然而其技法之繁多、复杂,却常常令学习者望而却步,也正因如此,许多人在日常的练习和演奏中,会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技术层面上,而忽略演奏中的美学要求,将解决技术问题作为演奏某作品的最终目的,亦或是倾注大量心血,将克服技术困难作为两三年之内的首要任务,之后再追求其他。
技术是演奏的基础,重视技术提高固然重要,然而技术问题会层出不穷,即便解决了现有技术困难,又会不断出现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难点,因此重视演奏的美学要求应同重视技术一样,贯穿于从练习到演奏的全过程。倘若长此以往把眼光仅放在技术层面,势必会使演奏水平受到局限而难以取得新的突破。忽略了演奏的美学要求,即使拥有高超的技术,其演奏也难免具有机械性,因而缺失音乐的美感。
同一把琴,由不同的人来弹同一根空弦音,音响效果会有很大不同,这就细化到了触弦角度、触弦快慢、触弦深浅、触弦力度及力量的集中程度、集中点等多种因素,细微之处最见长短,可见基本功训练中,树立音乐美感观念极其重要。然而很多人将基本功训练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区分开,认为空弦的弹挑、轮指是不具备音乐性的,而与基本指法相对应的练习曲也只是具有不同音高音符的组合,其旋律简单,无需花费过多的心思去演奏,只要速度、熟练程度达到了,就自然可以起到巩固提高技术的效果,等到演奏乐曲时,再去追求音乐的美感,殊不知这恰恰错过了音乐美感训练的最佳时期。
基本功训练的过程,正是培养演奏美感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为有效的时期。基本功练习的过程,是为左右手定型的过程,演奏者尤其应该注意聆听音色,寻找最佳的音响效果,以便对左右手及时做调整,并通过之后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弹拨乐器琵琶区别于其他乐器的一大特点就是左右手的“点对点”,因此把音符的“点”高质量地连成“线”,是琵琶基本功训练的一大重点,亦是难点。因此在练习的阶段中,演奏者就应恰当处理好点线间的关系,保证每个点的质量,同时又要注意旋律线的美感,通过不断提高练习曲的音乐表现,为下一步演奏乐曲做铺垫。同时,比起演奏乐曲,基本功的训练,对演奏者而言少了更多的负担,此时更应提高对气息、神韵、演奏状态、演奏习惯等的重视,不论是在听觉上还是视觉上都要从美学层面上有所要求。
所以演奏者应注重基本功训练时的音乐美感,从最初奏空弦音开始,就要在音乐美学的层面上对自我有所要求,让每个“点”都有涵养,每条“线”都有音乐,把握和利用好基本功训练的过程,并坚持贯彻琵琶演奏的美学要求,逐步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演奏习惯。
传统琵琶曲中,文曲有轻灵飘逸、婉转悠扬的《阳春白雪》、《夕阳箫鼓》,武曲有高亢激昂、气势磅礴的《霸王卸甲》、《十面埋伏》。而现如今,西洋移植乐曲则以完全不同的音乐内涵,开拓了琵琶音乐的另一番天地,林海、赵聪等新一代艺术家也为琵琶谱写了众多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作品。
不同时代、类型的作品风格不同、内涵不同,则演奏的美学要求也不相同,演奏者要根据曲目的变化而进行自我调整,不能以同一感觉状态去演奏所有作品,即便是同一类型的作品,情感内涵也会存在不同,因此在演奏时,演奏者应理解并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有些琵琶曲涵盖了渊博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以中国经典文化作为支撑,如《飞花点翠》、《十面埋伏》等,都有其独到意境,演奏者需在把握技巧的同时加强对文学和美学等方面研究,认真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而传统乐曲《平沙落雁》,则蕴含着深刻地哲理:“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这强大的思想意蕴要求演奏者将琵琶技巧同曲子思想内容结合,类似琵琶曲还有《大浪淘沙》《寒鸦戏水》《天鹅》等等,这些作品意蕴深远,则需要演奏者对其中所传达的思想修养理解深刻。
音乐作品是创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亦是演奏者二度创作,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融入自我情感,进一步抒发情感的载体,演奏者需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音乐表现力,将这其中的情感传达给欣赏者,同时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作为这一复杂过程中的中心环节,琵琶演奏者尤其需要对作品的情绪情感、艺术特征、时代特征、美学思想等有所感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进行演奏,只有投入于音乐之中,才可在演奏中把握琵琶演奏的意境之美。
集古典韵味与高雅气质于一身的琵琶,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有着其自身的独特魅力。琵琶的演奏更应该与乐器本质相符合,应追求自然之美而不刻意造作,应是为了音乐美而“美”,而非为了视觉美而“美”。
现如今许多人对于琵琶演奏的表演之美存在着认识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过度模仿,著名的琵琶演奏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除了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动人的音乐,他们极富有表现力的招式同样令人感叹,于是一些演奏者开始刻意模仿自己所偏爱的演奏动作,却往往只起到东施效颦的效果。另一方面,琵琶演奏的刻意表演现象,已然渗透到社会上部分琵琶教学中:演奏慢板右手要大幅度起落;极慢板右臂圆润缓慢的向外送出;优美旋律要配合以摇头等等,在演奏前已经设想好了演奏动作,而演奏时再去照做,完全忽略了演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因而也只能哗众取宠。
过多的模仿其他演奏者,即便能与演奏家们的外在表现相接近,也难免机械和死板,缺少自己的音乐风格;而刻意在演奏中力求动作的表现,同样会分散演奏者演奏的注意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音乐之中,尽情地表达自我情感。琵琶演奏中的表演之美,是在演奏者身心投入于音乐之中而自然表露出来的,演奏者的内心在歌唱,手臂随着乐句而呼吸,身体跟着旋律而走动,每个动作都在音乐之中而非音乐之外,视觉上,同样表现丰满而自然,一切水到渠成。因此,重视琵琶演奏的美学要求,并非刻意在演奏中追求外在的美感表现,琵琶演奏者应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投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在尊重音乐本质的基础上,通过琵琶音乐的演奏,呈现出自己音乐的独特感染力,重视琵琶演奏中的音乐之美,追求演奏中的自然之美,以寻求听觉和视觉上的最佳表现。
在现代,琵琶演奏者已成为传承琵琶艺术的核心力量,承担着发展琵琶艺术的艰巨使命,把目光局限于琵琶演奏的技术层面无疑制约着演奏水平的提高和琵琶演奏的音乐表现,所以琵琶演奏者应重视对琵琶演奏的美学研究,树立演奏的美学观念,丰富琵琶演奏的音乐表现,将琵琶演奏的美学要求内化成为专业习惯,促进自身演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琵琶艺术的长远发展。■
[1] 魏薇.琵琶表演艺术的美学思考[A].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2.
[2] 王范地.琵琶右手动作形态和音质的关系[J].中国音乐,1986,03.
[3] 钟莉.琵琶演奏再创造的要素[J].音乐探索,1990,06.